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邱贞玮:踢馆 | 攻击机设想、无人炮塔和日本在抗战的绝境|2024-07-20

公司开会的结果远比贫道猜测的要缓和,倒不是说矛盾缓和,而是进度缓和。以前都是当场拍板、当场换人,这次则是要求5年内完成计划事项。这看起来没什么,不过是又布置了一次任务而已,但上班时如果公司给每个人都定了KPI(关键绩效指标),要求半年内就做完以前多少年都做不到的事,还把进度分解到每个月,那么根本不用等到半年期满,通常2、3个月后就会大批走人。不过进度和烈度上确实是我猜错了,对这类距离自己太远的事件还是缺乏经验体会,误差太大了。
图片
——————
          
问:歼-20的一拖二拖三的模式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相对于歼-20的双人座,B-21这种大玩具是不是可以带更多?比如弹舱里带上2~4发反舰快递,带上激光炮,三人座或五人座,控制多架无人机前出搜索,空中目标用激光炮打,航母这种直接赏赐快递,这思路怎么样?再进一步,发展一款海盘子大小的隐轰,激光炮,能带1~2发快递,牺牲部分航程,装上垂降保障能在航母上降落,还是前面的攻击模式如何?
这是很可能的一种发展路线,或者说现在的B-21很可能就是这么设计的,但激光炮不是用来制空的,只能增强飞机自卫能力。贫道2020年的时候猜测战役战术攻击机怎么发展的时候,思路和你想的基本一样。   
应用时间:飞机研制服役流程10年以上,考虑2030~2050年间的作战环境。
宏观背景:世界加速进入类似19世纪的混乱期,大国干预的地区战争和地区强国间战争持续增加,中美强国间直接对抗可能下降,战场遍布世界各地。现有地区强国经济持续发展、满足国防能力升级所需经费的可能很小,但为应对战争必然持续增加军费。地区强国之间的战争,以军事强国现有或淘汰武器为主,配合少量先进武器。
图片
图:当时以为B-21会是130吨左右的大型飞机,结果首飞时发现它使用了双轮主起落架,起飞重量不会超过100吨,很可能在80吨左右,属于更偏向战术使用的中型轰炸机。
关键技术及影响:
1、反隐身雷达,预计新体制米波反隐身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大量装备,厘米波反隐身雷达发展相对迟缓,使远程预警和导弹近距离跟踪问题得以解决,战术飞机相互搜索跟踪仍然困难,超低空突防和高速突防重要性上升。
2、战术激光炮,预计发射功率300~2000千瓦,软硬杀伤范围5~200公里,采用光学/红外搜索与跟踪方式,可在静默条件下连续快速拦截多个飞行器。与反隐身雷达配合,使中高空飞行器的生存能力快速下降。   
3、高超音速武器,吸气式与弹道-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大量服役,提高对时间敏感性目标的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
4、无人武器,数百公斤级别的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超过6~7,可对指定或非指定的战术目标自主选择打击方式,同时保持较低价格。廉价的蜂群无人机可依靠数量淹没现有防空导弹系统,使陆军部队能自主完成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任务,对敌纵深区域进行长时间压制,辅助载人航空器执行侦察识别的打击任务。
5、远程电磁炮,可将百公斤级炮弹加速至3000米/秒以上,最大射程1500公里以上,极大降低远程快速打击成本,提供战区级火力支援。
6、天基侦察监视系统,以同步轨道侦察卫星、低轨道小型/纳米侦察卫星为代表,配合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以较短时间间隔提供战术情报,使战场透明度大大提高。配合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武器和远程电磁炮,极大提高对时间敏感性目标的打击能力。
图片
图:2020年前,美国和我们都已公布蜂群无人机作战设想,并不是到2022年俄乌战争开始后,才出现无人机统治未来战场的说法。   
任务与能力需求:
1、蜂群式无人机等无人武器发展,使陆军可自行完成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折断任务,战术激光炮发展使传统作战飞机不适合承担此类任务。
2、随着蜂群无人机、高超音速武器、远程电磁炮等远程打击力量发展,以及部队具备更强战役战术机动性,纵深打击尤其是对时间敏感性目标的纵深打击打击任务更加重要。天基侦察网、蜂群无人机、高超音速武器、远程电磁炮和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提高了任务完成能力。
3、随着蜂群无人机发展,对敌纵深特定区域的长时间封锁成为可能,如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码头等。持续封锁可直接扼杀敌特定能力,如摧毁其制空权,类似抗美援朝时美军战斗机封锁志愿军机场、也门战争中无人机持续监视机场摧毁落地无人机。
4、反隐身雷达、战术激光炮和六代机使现有作战飞机不适合执行纵深打击任务。隐身巡航导弹、蜂群无人机等超低空突防的无人武器重要性提升,但受战区卫星通信容量限制,很可能尚不足以单独完成此类任务;为预防高强度对抗中对卫星的大规模摧毁,需避免对卫星通信的依赖。
5、战术激光炮使要点防空能力极大提高,对蜂群无人机、亚音速巡航导弹等低速目标尤其有效。为提高突防能力,蜂群无人机需高超音速导弹配合摧毁防空。高速导弹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一次性无人机不便携带和自主决策,需高级无人机或有人机参与决策和发射,无人机自主决策能力可能无法满足需求。   
图片
图:德国莱茵金属公司2015年公布的10千瓦激光炮,宣称作用距离3000米,目前已经提高到30千瓦以上。战术激光炮以100千瓦为门槛值,理想值是300千瓦以上。
6、预计六代机最大起飞重量将增至50~70吨,放弃低速机动性要求,兼顾制空与对地打击两种能力,以激光炮和无人机为主要武器,具备2马赫以上超巡能力和长时间超低空飞行能力,可完成各类战术任务。全面的能力使六代机价格昂贵,大型轰炸机同样如此。
7、五代机可通过改装升级参与控制无人机群,但单座型控制能力差,飞机尤其是四代机自身生存能力差,不适合长时间超低空飞行躲避雷达发现。大国对抗可能性较低,使军费无法像冷战时一样疯狂增长,同时天基侦察网等大型支援系统的规模和数量将迅速攀升,作战系统采购经费有限,难以全面换代。
战场环境:
本国空军由六代机承担主要对抗任务,外国空军与第三世界国家或少量强国军队对抗,对手无法获得完整空情态势信息;外国空军总体态势敌强我弱,机场等核心节点面临敌区域封锁可能;武器装备价格增幅超过绝大多数国家发展速度,新一代武器无法大规模装备,能将其摧毁即可获得很大优势;   
纵深打击任务需要无人机控制节点;超低空突防的隐身飞机就能有较高生存能力;防空武器发展使现有四代机生存能力大幅下降;军费总额限制和军内大系统建设,使空军需要廉价飞机替代四代机、补充六代机作为控制节点;少数新飞机即可控制大批无人机摧毁敌核心节点;六代机不可能出口;
图片
图:目前我也认为超低空突防仍然是飞行器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B-21看起来取消了抑制阵风的海狸尾,有观点说它放弃了低空突防要求,对这点我还不理解为什么。一种可能是它比B-2小很多,不需要海狸尾也满足了控制要求。
任务设计:
执行纵深打击与区域封锁任务;控制蜂群无人机搜索、识别、锁定目标;以高超音速导弹摧毁敌防空激光炮;辅助六代机,以机载激光炮压制或摧毁携带激光炮的敌机;
能力设计:
长时间超低空飞行以规避陆基反隐身雷达搜索;侧重上半天球的全向雷达、红外、光学隐身能力;多人操作以提高信息处理和无人机控制能力;携带多枚短程高超音速导弹以摧毁防空;以中低功率激光炮干扰敌机拦截蜂群无人机;以升力发动机短距起降,以通过分散部署规避敌区域封锁(说明一下,贫道当时考虑的是攻击机,不是轰炸机,所以要求具备短距起降能力)。   
放弃超音速巡航、跨音速和低速机动性以降低成本;放弃临空投弹以提高生存概率;放弃敌控区中高空飞行以降低隐身性能要求;放松重量控制要求以降低成本;降低本机探测能力要求以降低成本;
图片
图:最后总结下来,这就是一个经过全面隐身化设计,有更大弹舱的S-3反潜机。该机为了满足长时间的反潜巡逻和打击任务,一共有4名机组成员,最大航程超过6000千米,续航时间超过9小时,这些特征都十分适合在敌后控制无人机。
          
问:我记得以前讲武堂有个堂主说过,T-14这种无人炮塔不成熟,那约旦猎鹰无人炮塔和美国斯特瑞克105自走炮那种已经成熟了吧,为何还是没人研发,专注加厚车身不是可以确保减轻重量的同时更安全吗?   
无人炮塔的思路出现很早,美国用M1坦克在1980年代就该装过M1 TTB无人炮塔试验车,但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没有进一步发展。目前无人炮塔有两种基本构型,一种是约旦猎鹰、美国斯特瑞克的人员下沉方案,也就是露在车体外面的炮塔部分没有人,但车体内的炮塔吊篮仍然有人,只是座椅位置大幅下沉。另一种是炮塔吊篮里也没有人,人员集中到车体前部。
图片
图:约旦猎鹰坦克,炮塔两侧的座圈内可以看到潜望镜,说明下面有人,车长和炮长各坐一边。
两种方案都不在炮塔里放人,于是炮塔宽度可以大幅缩小,从而缩小装甲防护所需面积和重量,在有限的重量额度内尽可能提高车体防护能力,从而提高人员生存能力,主要区别是炮弹怎么放。
如果人员集中到车体前部,那么炮塔吊篮内的空间都可以装炮弹和自动装弹机,对提高载弹量特别有利。如果人员坐在炮塔吊篮里,那么炮弹只能装在火炮或车体后部。斯特瑞克是步战车改装的突击炮,车内空间很多,炮弹装在炮台吊篮后方。猎鹰是挑战者1坦克的底盘,车体内没有更多空间,只能装在火炮后方,和法国勒克莱尔坦克相同。   
但无人炮塔的目标就是缩小炮塔正面宽度,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被命中概率和正面装甲重量。炮塔宽度小了,尾部弹舱的宽度也得缩小,于是只能装很少的炮弹。勒克莱尔的装弹机里有22发,猎鹰的装弹机里只能装11发。
坦克车体内可以装部分炮弹,但这些不能立刻使用,需要先人工装到装弹机里才行。装填过程耗时颇长,此时坦克没有战斗力,因此只能在战斗间隙期退到战线后方进行。22发炮弹还能顶一顶,11发可能连一次战斗都无法满足,实在是太少了。所以猎鹰这种无人炮塔构型难度虽低,但大家都不采用。
图片
图:斯特瑞克改装的MGS机动火炮,人员也坐在火炮下方的炮塔吊篮里,就在装弹机的两侧。   
图片
图:猎鹰的炮塔结构,炮塔前部是火炮,中部是火炮后座空间,尾部是自动装弹机。
图片
图:俄国坦克的炮塔底部装弹机。这种虽然可以在炮塔吊篮内装很多炮弹,但也要占据很大空间。从炮弹弹径估算,这个结构的总高度约为0.5米。坦克车体高度只有1米多点,去掉底部装弹机后,剩下的空间不足以坐开两名成员,所以是不行的。至于让人躺着……炮塔座圈的直径也不够大。
M1 TTB和T-14的三人乘员组都坐在车体前方,将炮塔下方的吊篮空间完全让给装弹机,载弹量不受影响。但乘员组远离炮塔,对观察搜索能力的影响极大。坦克需要自行搜索和跟踪目标,于是必须给车长提供360度全向视野,给炮长提供随动于火炮指向的高分辨率视野。传统坦克人在炮塔内部,头顶就是坦克最高点,于是用潜望镜就能满足要求。   
人在炮塔吊篮内的无人炮塔,人虽然不在坦克最高点,但人和炮塔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把潜望镜架高就能解决视野问题。人在车体前部的无人炮塔,因为人和炮塔的相对位置随时变化,所以无法用光学设备进行搜索,只能通过电子摄像机和屏幕进行观察。要识别目标,二者都需要很高的分辨率,这就不容易做到了。
图片
图:M1 TTB的乘员舱,驾驶员可以用潜望镜观察前方地面,炮长也只需要很小的视野,他俩都好解决。车长既需要大视野,又需要很高的分辨率,视线还必须稳定,在1980年代得花巨资才有可能实现,但那样的设备体型巨大,又不一定能装进坦克里。
无人炮塔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人在坦克车体内坐着不动,视野不断旋转,会出现体感方向与视野方向不一致的情况,这对需要快速反应的坦克来说不是好事,会使人难以判断方向、延缓反应速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发展解决,传统坦克的车长发现目标后,需要用话语告知炮长和驾驶员,提示用的参考坐标只能是坦克自己的行进方向,例如前方右侧30度就是2点钟方向,因此人的体感方向一致性很重要。   
上世纪末坦克就开始实现自动调炮功能,即车长发现目标后,按一下按钮就能把炮塔指向自动对准目标,无需炮长再次搜索。目前自动识别、混合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坦克还可以自动标注敌人位置,给乘员组实时提供整个战场的平面态势图,可以更方便的代替人的体感方向。
图片
图:俄国T-14的驾驶舱,三人只能通过屏幕和潜望镜观察外界,态势感知和反应速度情况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先进技术不可能由俄国率先掌握。
          
问:你曾经说过国民党控制的人口密集区只剩下一个四川,是可能被占领的,但这违背日本权贵门阀的利益,看不到他们要这么做的理由。而且即便这样做,不进行政治改革也不可能稳固占领区,还是会被八路军打败;而进行政治改革,那日本人为什么要打这场侵略战争呢?我想问一下,占领四川会违背了日本权贵门阀的什么样的利益,日本行政改革与稳固占领区和全面侵华有什么联系,日本全面侵华又为何在战略上已经失败?
日本是军国主义国家,其关键是国民经济建设以军工为主,利益分配中军队和军工集团占据大头,导致各行业非常不平衡,无法长期自持。如果是相对均衡的国家,例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美国,可以在不依赖对外掠夺的情况下自行发展,自己就能满足自身经济持续运行的大部分要求。   
军国主义将资源大量投入军队和军工行业,而这两的产出不能满足人维持和改善生活的根本追求,只能阻止别人抢夺自己和抢夺别人的财产。所以军队和军工获得的资源超过一定限度后,整个社会生产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要求,整体上在做无效劳动。而大量劳动不能获得回报,必然导致劳动积极性下降、不满普遍增加,进而导致社会动荡。
为了缓解矛盾,这种国家必须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掠夺他国财富,以此补充本国财富生产和分配的不足。军队和军工系统打赢战争获得资源,一定会同时获得资源分配的控制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优先分配给自己,进一步扩大军队和军工系统在全社会的资源占比,导致国民经济进一步失衡,于是又得通过战争掠夺更多资源……之所以说军国主义意味着战争,就是因为这种经济模式的国家必须不断发动战争,才能维持自身经济循环和社会稳定。   
图片
图:一战后华盛顿海军军备会议上,日本拿到了美国和英国6成多的战列舰吨位份额,而其工业不到两国的十分之一。要用孱弱的经济建设强大的军队,必然要付出更大代价。
日本的选择是侵略我国,因为其自身没有足够的工业能力对我国出口,并且要获得大量经济资源以补充本国消费,所以它没有选择商贸模式,采取了非常残酷的经济掠夺手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本的残酷掠夺教育了广大群众,于是全面抗战得到普遍支持,敌后游击队快速兴起,提高了日本实施经济掠夺的成本。
由于日本国小人少,而中国地大人多,所以日本没有能力完全依靠军事力量实施严密的控制,也就没有能力镇压反抗。只要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不停止,中国军民的抗战就不会停止,于是日本能获得的战争回报就高不起来,而战争开支却会持续高涨,进而导致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掠夺模式变成赔钱买卖。
日本要镇压反抗,首先要派重兵驱逐抗日游击队,然后派重兵到处驻扎实现直接控制。而要实现这一点,又需要切断游击队的外部支援,也就是在正面战场发动进攻,占领中国更多领土,占领之后又需要更多军队到处驻扎……这种恶性循环下,战争需要的力量极限远远超过日本国力,所以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赢。   
图片
图:日本在抗战中前期的占领区(紫色和黄色),只覆盖了中国最富裕的东北、华北、华东和珠三角地区,继续占领其它地区能获得的经济回报只会更少,远远无法覆盖战争开支。
日本要有效镇压反抗,必须用商业交易模式取代直接掠夺,这会导致其战争收益大幅下降。总收益下降后,日本国内的利益分配就会出大问题。他是由门阀贵族和军队-军工集团统治的国家,平民只能拿到很少份额,所以国内长期处于骚乱边缘,一战刚结束就爆发了米骚动。
总收益下降后,门阀贵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肯定会优先维护自身份额,进一步减少平民的份额,国内动乱一触即发。而改变做法优先满足平民需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千难万难,看看当今世界就可以理解。所以日本只要减少战争掠夺,大概率会导致国内动荡,这是有先例的。
1918年日本出兵干涉俄国革命,地主趁军队买粮的时机大量囤积,导致粮价暴涨。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地主利益,不允许外国大米自由进口,大米价格在4个月内上涨了一倍多。平民吃不起饭于是暴动,波及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部分海军水兵也参与了暴动,史称米骚动。   
图片
图: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很大,1918年5月日本首相寺内政义下令,严禁不符合日本国家制度的民族思想传播,2个月后米骚动就爆发了。我国抗战培养了一大批日军叛逃的反战人士,结束战争让这批人回国,再加上掠夺减少,日本内部的骚动规模只会更大。
总而言之,日本当时一共有这几条死路:1、维持残酷战争掠夺,于是抗战不可能结束,战争支出也就不可能下降,收益无法覆盖支出,必然导致财政崩溃;2、继续进攻,但力量不足以占领中国主要地区,越是进攻自身力量就越分散,也就越容易被游击队击败;3、减缓和放弃战争掠夺,维持内部既有利益分配格局,必然导致国内骚乱动荡;4、减缓和放弃战争掠夺,并且向国内平民让利,必然导致门阀贵族与军队集团内部冲突,结果还是内战。
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日本门阀贵族与军队集团突然觉悟高涨,宁可牺牲自身利益来选择路线4。但他们都肯牺牲自身利益了,那直接放弃战争走商业路线,也能从中国获得大量收益,何必非要打仗呢?   
图片
图:战后日本走的就是商业路线,持续快速发展了30年,号称日本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前提是日本战败,被美国人清洗了各路门阀贵族,即便后续让他们维持统治,也极大削减了他们的收益份额。善财难舍,在战败之前,日本门阀不会同意让利的。
          
迷你踢馆
          
问:不考虑成本,一个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的团,和两个炮兵营两个步兵营,或一个步兵营三个炮兵营对打,都是四个营,那种能赢?
不同环境和任务类型,最适合的编制就不同。例如坚固阵地攻防战时,炮兵多一些会有优势,尤其是重型火炮要多,朝鲜战场上有十几个、几十个炮兵营支援一个步兵营作战的情况。如果是治安巡逻骚扰破袭等任务,那就是步兵多一些有优势。战争论里就说了,步兵能力最全面,炮兵战斗力最强但独立作战能力最弱,炮太多了来不及跑路。   
现在之所以形成3个步兵营搭配1个炮兵营的编制,就是因为这样下来各方面能力和成本最均衡,方便应对不同的情况。炮兵射程大,一个炮兵营部署在前线时,可以支援战线上不同位置的多个步兵营,谁任务需要就支援谁,来回调动。
          
问:近些年网上流传的各个国家、地区的步兵实战视频中,不管是游击队还是正规军在战斗中都喜欢把全身藏起来,枪伸出去瞎打一气,连美军都不能免俗。这种做法看起来很差劲,请问现实中的战斗与训练、或是正经的电影、电视剧有多大差别?谢谢。
如果已经被敌人盯上,自己周围噗噗落子弹,那别管你是美军还是游击队,都不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暴露在外,天知道哪一发子弹会打中人。但自己长时间被压制,敌人就可能摸上来,给自己一枚手榴弹或者换个角度射击就不好了,把枪伸出去瞎打一气可以延缓和阻止敌人靠近。如果没被敌人盯上还这么瞎打,或者扣着扳机不放,那他的班长就该骂人了。
图片    
图:这种就没指望命中敌人,只是吓唬一下阻止靠近,游兵散勇的特征。
          
问:目前美帝首支接收肥电C的航母战斗群依然混装塑料虫,这是本身带实验性质还是三四代搭配才是最便宜的选择,某大国未来的舰载机编队是否也有必要学习?
F-35C速度太慢,最高速度只有1.6马赫,所以美军安排是F-35C负责攻击任务,FA-18E负责防空拦截。还有一点就是F-35C交付速度很慢,如果一个航空联队都是单一战斗机,那么不同联队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会很大,这对海军多个航母群持续执勤、人员普遍培养很不利。
          
问:看了很多战时介绍,二战的KV2独守桥头两天,志愿军的60熊改编的50军,都出现过步兵近战爬上坦克撬开盖扔手榴弹消灭坦克的。请来个坦克出入口的科普,感觉不应该能让外面的人撬开盖啊?
坦克设计时就没考虑过对付自己炮塔顶部敌人的要求,这时候除了加速行驶把人甩下去,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如果跑不了,步兵在车顶上怎么折腾都行,拿个炸药包放在炮塔上引爆,或者往车里倒汽油点火,就问你出来不出来。如果步兵接近时坦克车组还没意识到危险,舱口盖是打开的,那就更简单了,对方扔个手榴弹就完事。   
图片
图:T-90的车长舱口盖,里面锁死外面打不开。
          
问:战斗类的战机以后还会不会如几十年前那样,细分出五花八门的各类飞机?
有人飞机会率先减少种类,根据载荷航程可以分为远程作战的轰炸机和中程作战的战斗机,相比现在大幅减少,多种攻击机和轻型轰炸机逐渐消失。各种无人机还处在第三波大发展的前夜,它们可能有很多种类和型号,分出各种无人僚机和侦察打击一体化飞机,以及专门支援陆军的攻击机。
          
问:堂首讲讲垂发吧,冷发射和热发射哪个更好一些?一坑四弹的难点在哪里?听说有一个提篮结构,可感觉不需要也能发射啊?英国研发了蘑菇头垂发,除了审美不在线,外形这么个性是有什么技术原因吗?
热垂发的优势是结构简单、活动部件最少化、发射失败也不会有导弹砸在甲板上,缺点是要承受尾焰烧蚀容易损坏,要反转喷流方向所以笨重。冷弹射的优势是结构重量轻、没有烧蚀,缺点是对导弹点火可靠性高。目前最好的是同心茼式冷热兼容,缺点是热发射的导弹翼展受限,比冷弹射的翼展小很多。   
一坑四主要受导弹翼展限制,与发射装置关系很小,缩小导弹翼展要求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高水平才行,这是最难的。英国的模式结构最简单,最容易在船上找个地方安装,对船体结构要求最低。   
图片
图:英国海狼和海受体的垂发是同一结构,把一堆发射筒布列到一块,相互之间没有关联。
          
问:可以谈谈最近的武汉无人网约车么,毕竟网约车出租车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国内绝不会停止、限制发展无人车,这是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的核心方向。
          
问:“苏军发展120迫榴炮实际不是好主意,这个炮的射程与迫击炮比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优势就是直瞄射击,从而执行反坦克任务”。营面对的直射目标比坦克多太多了:轻装甲、土木工事、民用建筑……
这些不应该是迫榴炮的目标,而是己方坦克的。迫榴炮属于压制炮兵,除非被敌人突袭,否则这种轻装甲重要目标不应该上一线。炮兵阵地很可能被敌坦克突袭,所以要求营团属迫击炮有反坦克功能可以理解,至少是正经用途,但让它去一线打工事就过分了。   

赞(18)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邱贞玮:踢馆 | 攻击机设想、无人炮塔和日本在抗战的绝境|2024-07-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