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暗影小队:承哪个德,避什么暑? |2024-07-24

本文作者:故事兔子
    大暑已至,这几天啊,北京闷热无比,虽然偶有降雨,但这半阴不晴的天气却是最令人难受的,所以管饭的跟我说,要不趁着暑假找个避暑的地方,看哪里凉快去消消暑?我说这不是问题啊,但问题是去哪里好呢?结果管饭的立马就说,这还用想么?承德避暑山庄,听名字都觉得凉快,而且也不远,不去这去哪啊?我犹豫了一下,告诉管饭的说,这个…承德避暑山庄,是个避暑的好去处不错,但真不是你想的那样…于是,在管饭的呲呱下,我捋了捋纷乱的思绪,整理了下有关承德避暑山庄的过往历史…
    公元1677年,清朝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在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以后,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北方。当时,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各部时叛时降,局势险恶,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康熙帝一方面派兵武力镇压,一方面进行北巡,以招抚诸部。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北巡,当其北出长城喜峰口,经宽城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的地方时,发现这里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野鹿成群,虎豹、麋鹿和其他野兽不计其数,非常喜欢,于是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共计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行围打猎场所,时称木兰围场,也就是今天的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康熙皇帝规定,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要于每年秋天带领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等至木兰围场打猎,也就是木兰秋狝之制。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巩固边防的同时,保持八旗“骑射”的传统,并进而训练军队。
    我们都知道,八旗在入关之前一直保持着狩猎的传统,善于骑射,性格骠悍,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清太宗皇太极曾有言:“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要求各亲王、郡王等,于“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然而八旗入关以后,伴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和台湾的收复,国内战事日少,八旗将士开始追求安逸,讲求享乐,迅速腐化。康熙皇帝在校阅八旗时就发现,八旗兵丁的骑射“尽属庸劣”,深感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迅速扭转八旗兵士每况欲下的腐败习气。而通过行围打猎的方式,可以抵制日渐严重骄奢颓废等恶习,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进而达到锻炼军队的目的。康熙帝曾多次表示:“围猎以讲武事,必不可废。”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南苑行围,并把南苑作为“人君练武之地”。但最重要、行围次数最多的还是木兰秋狝。
    康熙皇帝一生木兰秋狝共计四十余次,最后一次是公元1722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当时他已是68岁的高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虽未曾到木兰围场行猎,也未曾到过热河行宫,但对康熙皇帝木兰秋狝的影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人临塞北,万里熄边烽”,并多次告诫其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乾隆皇帝对于秋狝大典同样非常重视,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狝多达四十次。乾隆皇帝曾回忆说,皇祖康熙皇帝建立木兰围场,体现了康熙皇帝“勿以太平而忘武备”的思想,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享受。如果真的是为了贪图享乐,也不会跑这么远来打猎…“使诚以游冶是尚,即深居九重,厌见百辟,恣声色,怠政事,谁其禁之?”而何必要每年“往来沙塞,风尘有所不避,饮食或致不时,以是为乐?固未见其乐也”。康熙皇帝正是出于八旗武备废弛的考虑,才制定了“巡猎之典,或一岁而二三举行”。
    而且,每年秋天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及扈从军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浩浩荡荡地到塞外行围打猎,场面威武壮观,气势恢弘,烈马长嘶,旌旗猎猎,如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既是一次和平的围猎,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对塞外各部族具有一种耀武扬威的威慑作用。史书有载:“上每岁行狝,非特使旗兵肆武习劳,实以驾驭蒙古诸部,使之畏威怀德,弭首贴伏而不敢生心也。”另外,每年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狝时,大批人员行军数百里,长途跋涉,需要大批的财力物力来保障,同时,为了保证皇帝及随行人员的沿途休息,于是“命发内府余储,建立行宫数宇”。在从北京城至木兰围场的路上,沿途共设置了近三十处行宫,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茶宫”“尖宫”与“住宫”三类。而这其中的“住宫”,是皇帝及扈从人员晚间住宿之所,规模较大。最初康熙皇帝北巡之时,位于热河行宫西南三十五里处的喀喇河屯行宫是沿途重要的“住宫”之一。
    但由于“热河行宫”一带森林葱郁,气候清凉,风景优美,又有武烈河从中蜿蜒而流,具备建立离宫园林的景观条件,因此其地位日趋重要,逐渐取代了喀喇河住宫的地位,成为清朝皇帝夏日避暑并处理政务之地,故称“避暑山庄”。在北京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而承德则是“先有木兰围场,后有避暑山庄”。而为什么康熙皇帝在原来的近三十处行宫中,对于“热河行宫”情有独钟呢?这里面有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这地方环境好,群峰耸峙,山峦环抱,且“阴阳向背,爽垲高明,地据最胜,其间灵境天开、气象宏敞”。而且,当地的地形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的崇山峻岭为阴,东南的开阔地带为阳,东面有武烈水和热河水川流而过。西北为金山、黑山,正东为磬锤峰,正南为僧冠峰。磬锤峰一柱擎天,位于东方,康熙皇帝在《芝径云堤诗并序》中写道,热河地方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
    再者是地理位置好,当时的热河一带原为蒙古王公的牧马场,人烟稀少,少有坟冢,土地水流洁净,空气清新。康熙皇帝曾极力称赞热河,“避暑漠北土脉肥,访问村老寻石碣。众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无枯骨。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而且,自古以来古北口、热河、木兰围场一线,都是历史上从北京通往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东北地区乃至沙俄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康熙年间,被派往蒙古、东北及沙俄的使臣大多经此一线。而从地图上看,木兰围场地处现在河北省的东北部,既与北方及西北方的蒙古相接壤,又与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三省接壤。热河向北至木兰围场大约150公里,向南距北京大约250公里,“去京师至近,章奏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简单的说,就是到哪都方便…最后是笼络蒙古诸部方便,因为当时蒙古王公的旗地分散,距离北京路途遥远,往来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北京地区天气较为炎热,蒙古王公去了也不适应,还容易生病,所以视进京朝觐而为畏途。
    所以在天气较为凉爽且又距离蒙古王公领地较近的热河设立离宫,既可以让蒙古王公能够适应气候条件,还方便一起围猎联络感情,便于笼络蒙古王公,巩固满蒙关系。由此,就需要兴建一座不论是规格还是规模都足够大的离宫,以满足各类现实需求,而从热河行宫到避暑山庄,就是这么一个适应现实需求的过程。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自此至康熙五十二年,最初是开拓湖区、堆筑洲岛、修建堤岸等,随后营建部分宫殿、亭台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钦选园中佳景以四个字命名“三十六景”,如“烟波致爽”“无暑清凉”“万壑松风”“云山胜地”等。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将经过扩建的热河行宫正式改名为“避暑山庄”。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一次木兰秋狝都没来,所以避暑山庄的修建在雍正时期处于停滞阶段,但从乾隆六年到十九年,又继续修建、扩建了避暑山庄,增建了一些宫殿和其他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皇帝又钦选了“三十六景”,以三个字为名,如“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万树园”等,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89年,占地面积584公顷,比圆明园的面积还要大,相当于两个颐和园的规模,而在乾隆朝时,还在避暑山庄以外的周边,陆续修建了外八庙。在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个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皇帝都要在承德度过,清朝前期重要的事项也大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事实上的陪都,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六世班禅,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使团。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并在此批准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61年8月,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此与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发生激烈的纷争,并在慈禧太后居住的西所,与恭亲王共同策划了影响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承德避暑山庄也日渐败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避暑山庄前面的“承德”二字,这是雍正皇帝加上去的,取的是“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说通俗点,就是雍正皇帝认为,我要承蒙先帝留下来的圣德,奋发图强、努力工作,并以“承德”而字来纪念我已经故去的父亲。也正因如此,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设承德直隶州,也就是今天承德市的来历渊源…换句话说,是先有了木兰围场,后有了热河行宫,再有了避暑山庄,最后有了承德州,到今天有了承德市,是这么一个时间线。而且,当年承德州的建立,也是为了保障热河行宫和避暑山庄来着,所以承德市是由一个小村落因热河行宫和避暑山庄的兴建而逐步形成的城市。当然,要说避暑的话,承德市确实值得一去,因为在我看来,只要是比北京凉快的地方,都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更遑论这里还有承德避暑山庄这样的人文历史景观了。当然,暑期的承德必须是人山人海,所以想去的话,还是错峰出游的好啊…
赞(15)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暗影小队:承哪个德,避什么暑? |2024-07-2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