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曾克林在前所车站面对苏联红军黑洞洞的枪口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正是从这一刻起,他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1 至暗时刻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至暗时刻。
在日本投降后,美苏双方齐刷刷站到国民党一边,要求中国共产党放弃武力斗争,加入国民党为首的“联合政府”。
远在天边的美苏领袖不了解、也不关心中国的国情,但是主席太清楚蒋介石。
权力就是武力,武力就是权力——这是蒋介石唯一认同的真理,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唯一的真理。
主席早就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
共产党放下武器,加入蒋介石的政府,绝无可能像欧美人想象的那样和谐美好,恰恰相反,这几乎等于宣判中共的死缓。
然而,美苏根本就没有给主席辩解的机会。
斯大林在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协议》后,连续给主席发来两封张牙舞爪的电报,明确要求中共不得开启内战,否则“中华民族有毁灭的风险”。
面对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威胁,中共不得不停下脚步,主席被迫答应了老蒋的“邀请”,前往重庆谈判。
在这一刻,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希望。
然而,在这个短暂的至暗时刻,主席并没有放弃。
尽管苏联在表面上已经和国民党搞在一起,但主席却敏锐地发现,这个中苏同盟与其说是同盟,不如说更像是双方高层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利益而达成的“纯粹外交协议”。
主席认为共产党在东北一定还有机会:
外交是外交,党的关系是党的关系,只要不影响苏联公开的外交义务,他们实际上还是会支持我们的。
因此,主席没有对此刻正奔赴东北的部队下达任何“停止前进”的指示。
但是,主席毕竟也是人,不是神。
虽然主席的判断相当乐观,但是东北苏军是不是真的会帮中共?其实主席自己心里也没底。
前往东北的战士们,到底会收获什么呢?
枪弹、炮火,还是鲜花?
主席带着担忧登上了前往重庆的飞机。
等飞机到了重庆,主席立刻就知道自己不会再有时间操心东北的事——
他刚刚走下飞机,密密麻麻的欢迎人群一拥而上,叫人连喘息的空间也没有。
重庆没有战场上的硝烟,却有记者手上的长枪短炮。
主席和蒋介石的正面交锋开始了,而八路军、新四军的各路人马向东北的大进军丝毫未停。
很快,八路军的先头部队和苏联军队相遇了。
2 会师
曾克林部是冀热辽军区的先锋,也是整个八路军进军东北的先锋。
8月11日,冀热辽军区司令李运昌收到了延安发来的重要指示:
延安总部命令第二号: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军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驻河北、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 朱德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五时
作为最靠近东北的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立刻进行全体动员,他火速调动8个团、2个支队1万多人,分三路(承德、赤峰、锦州)向东北进军。
其中,十六军分区司令曾克林、副政委唐凯最靠近锦州,负责指挥两个团和朝鲜支队共4000余人直接向山海关、锦州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