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现代舰船约稿写的一系列战史文章之一,刊登在今年第10期,又补充了很多新做的示意图和第二次营救计划。
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政治背景
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伊朗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上巴列维政权的腐败以及对宗教界的压制,最终导致1978年爆发伊斯兰革命。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出逃埃及,2月1日流亡海外15年的宗教及革命领袖霍梅尼从法国返回德黑兰并逐步掌握政权,4月1日成立伊斯兰共和国,12月霍梅尼成为最高领袖。
> 1979年2月4日,回到德黑兰的霍梅尼在一所学校接见狂热的支持者
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伊朗的政治体制,把亲西方、世俗的君主专制国家变成宗教色彩浓厚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伊朗的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令外界始料不及,美国事先预计巴列维政权能够控制国内局势并继续执政十年以上,结果霍梅尼上台后带来激进的宗教思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和美国霸权,令伊朗这个美国经营了几十年的中东最大盟友迅速站到了对立面。
> 伊斯兰革命前后德黑兰街头对比
1979年11月4日,约400名狂热的激进大学生翻墙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劫持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公民。霍梅尼在事后承认他通过人质危机获取了很多政治利益,利用缴获的大使馆文件打压临时政府和他的政敌,在抵御外敌的大旗下成功通过了宗教性质的新宪法,选举出伊斯兰政党占多数的议会,达成了政权更迭合法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特政府希望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人质危机自然不可能实现,而且美国对伊朗新政权影响力非常小,几乎找不到讨价还价的空间。1980年4月7日,美国和伊朗断交。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波兰裔,出生在华沙)力主武力解决,但国务卿万斯反对,认为武装营救会导致更多在伊美国人被牵连,对人质本身也更危险,只能作为最后的选择。
4月10日星期四,万斯离开华盛顿去佛罗里达度假,星期五布热津斯基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讨论军事干预问题。会上卡特表示“是我们把人质带回家的时候了”,并确认已授权美军展开救援行动。同时还考虑展开报复性空袭,但最终在任务开始前一天取消了空袭计划。
> 布热津斯基、卡特和万斯,1977年8月14日摄于白宫
这次石破惊天的援救任务代号“鹰爪行动”(Operation Eagle Claw),过去也被称为 “蓝光行动” (Evening Light)。
行动筹备
早在1979年11月6日,也就是人质事件爆发后的第3天,布热津斯基就要求参联会制定营救计划,并指出这既涉及国家荣誉,也是对人质的义务。他还希望展开更广泛的军事行动,包括空袭伊朗的炼油设施和/或其它战略目标。11月22日,参联会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卡特总统汇报了行动计划,卡特指示营救人质和报复性空袭两个方案并行准备,包括军事封锁在内的其它选项也在考虑之中。
当时美国海军只有“中途岛”号战斗群在印度洋值班,11月18日北上阿拉伯海对危机做出反应,11月21日从南海增援的“小鹰”号赶到组成双航母编队。
鉴于全美械装备的伊朗军事实力强大,对美军也非常熟悉,美国海军还紧急调遣隶属大西洋舰队的“尼米兹”号战斗群参战。“尼米兹”号当时正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休整,绕道好望角赶赴中东(苏伊士运河在1980年底拓宽工程完工前无法通行尼米兹级,参见苏伊士运河与航母),航程2万公里,1980年1月23日到达阿曼湾和前2艘航母汇合。
> 一架携带战术侦察吊舱的F-14拍下的3航母密集编队,从左到右为“小鹰”号、“中途岛”号和“尼米兹”号
2月5日,“珊瑚海”号抵达接替了延长作战部署期2个半月的“中途岛”号。按照越战时期的传统,阿曼湾这片航母责任区被命名为“刚佐站” – 阿曼湾海军作战区的缩写。
参加过越战溪山战役飞马行动的特战老兵陆军少将詹姆斯·沃特被任命为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直接向总统汇报。他手下有两名现场指挥官,空军上校詹姆斯·凯尔负责指挥机群;陆军上校查理·贝克维斯指挥地面作战。
沃特没有使用常规的军事情报渠道,而是任命了自己的情报军官和各情报机构建立联系、搜集情报;也没有遵循参联会制定的危机反应程序,以尽量缩小行动参与人员的范围,避免泄密。美军手头的情报资料相当有限,甚至必须借助大量普通旅游地图进行规划。
> 临战前沃特(左)和贝克维斯(右)在阿曼讨论作战计划
担任过2年驻伊朗军事顾问团团长的空军少将菲利普·加斯特作为特别顾问参与了行动规划,负责培训飞行员。3月1日他晋升中将并升任战术空军司令部副司令,4月份行动开始前12天他被任命为特遣部队副司令,虽然军衔已经高于沃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