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霸权的秘诀
在文章的开头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何多快好省地建立起一个全球霸权?
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有些“超纲”?
其实也不难回答,我们只需要学习一下美国的先进经验就可以了。
作为当今世界的霸主,该国建立霸权的过程确实符合“多快好省”的标准。
他并没有像“秦王扫六合”那样派兵去征服所有国家,却依然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俯首称臣。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1990年的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和美国之前的其他战争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美国在此战中并不是简单的“取胜”,而是实现了对强大对手的轻松碾压。
他主导的多国部队仅耗时42天就以轻微代价摧毁了伊拉克的120万大军,把围观的各国吓到目瞪口呆。
从此美国便在众人面前树立起了一个无敌的形象,同时他们还拥有一个承载这个形象的载体:海军。
美国海军的实力超过全球其他海军之和的数倍以上,在地球上拥有绝对的制海权。
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决定任何一个国家的港口能来什么不能来什么;决定海上的任何一艘船能去哪里不能去哪里。
如果你不服,他们就把舰队开到你家门口,让你回忆回忆当年海湾战争的场面。
在这种超级力量的威慑下,美国制定的规则就得到了各国的主动遵守,美国宣传的理念也得到了各国的无条件认同。
霸权,便由此建立。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霸权虽然建立起来了,但世界局势的变化仍在无时无刻地发生。
比如说近几年美国的霸权就受到了一些挑战:
-
2016年与中国南海的对峙虎头蛇尾;
-
2021年全面撤出阿富汗;
-
2022年在俄乌战争中虽全力支持乌克兰,却未能把俄国压垮。
所以要坐稳王座,你还得坚持“维稳”。
而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烧钱之路,想长期走下去就得想办法把成本压低。
那要怎么个压低法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明白一个道理:霸权虽然是靠力量建立起来的,但它并不是力量本身,而只是一个观念。
一个“你是不可战胜的神明,忤逆你就会死得很惨”的观念。
就像建立霸权不需要“秦王扫六合”一样,维护霸权也同样不需要派人去每个国家门口盯着。
你只需要痛揍几个反对者,树立起几个典型,强化一下大家脑子里的观念就可以了。
可以说观念就是力量的杠杆,在观念的加持下,你可以利用有限的力量去创造无限的威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事都讲究个“盈亏同源”。杠杆能让你“以小博大”,也同样可以让你“因小失大”。
成功的典型案例确实可以建立起观念的摩天大厦,但如果搞砸了,失败的典型案例也同样可以瞬间摧毁你的整个世界。
所以在“多快好省”的称霸之路上,你需要记住一句话:
神,不能流血。
一旦在战场上吃亏,你的无敌形象就会被戳破,霸权的根基就会被动摇。
因此在面对弱小的反对者时,你确实应该坚决打击;但如果碰到了强大的反对者,那就要灵活把握尺度了。
对付强者,最好能找个代理人去前面挡枪,尽量不要亲自下场,以免真打起来露馅。
总的来说,建立霸权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下面的“霸权三步走”战略:
-
展示力量建立威慑;
-
打击对手树立典型;
-
把握尺度保持形象。
理解了这些原理,你就会发现刚才提到的几个事件虽然对美国霸权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并没有真正摧毁它的根基。
因为它们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
2016年的南海对峙虽然虎头蛇尾,但毕竟没有真正交火。只要没有交火就不能说美军一定不行。
-
阿富汗撤军并非因为美军战力拉胯,而是阿富汗伪政府的水平太差,不值得帮助。
-
俄乌战争顶在前面的是乌克兰,代表不了美军的水平。
任何东西只要没上称,你说它多重都可以。
然而最近有一个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蕞尔小国”,偏偏要给美国“上上秤”。
阿拉伯上称大师
红海,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是去往苏伊士运河的必经之路,全球有14%的国际贸易都要通过这里。
这里是全球贸易体系的一条大动脉,也是美国全球规则的一个关键支点。
所以在距离红海入口100多公里的地方,就矗立着美国的吉布提海军基地。
世界霸主亲自看门,我看谁敢造次。
结果在11月19日,一艘所有权与以色列相关的货船突然就在这里让人给劫了。
干出这个事的,是因巴以冲突而向以色列宣战的也门胡塞武装。
按照该武装的说法,他们会袭击一切与以色列有关的商船,直到以色列完全停止对加沙人道主义物资通道的封锁为止。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红海平均每天都会有1到2艘与以色列有关的商船遇袭。
在美军基地的门口破坏美国的规则,这打的不是以色列的船,打的是美国的脸。
只不过胡塞武装的实力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他们凭什么敢这么肆无忌惮地“丈量”美国霸权?
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无知者无畏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这支武装的来历。
也门地处阿拉伯半岛的东南部,文明历史悠久,曾先后成为过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这里的北部地区千山万壑,其交通不便的环境孕育出了很多“不服管教”的部落。
在这些部落看来,山区外的王朝更迭啥也不是。
所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们都保持着高度自治的状态,任何想对他们进行实际统治的政权都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
这种“不服就是干”的气质跟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教派非常契合。
该教派被称为“宰德派”,是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它的名称来自于历史上一个因发动农民起义而牺牲的宗教领袖的名字。
宰德派的特点是反抗精神十足,其教义里甚至规定了宗教领袖有义务带领教众反抗腐败政府的压迫。
也门北部地区主要信仰的就是这个教派。
后来随着全球贸易航线的建立,也门这个原本与世无争的地方也就被连拉带拽地拖上了世界舞台。
1789年,英国占领了也门的丕林岛。1839年,他们又接着占领了也门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覆灭。英国趁机逼迫刚刚独立的也门签下不平等条约,承认了他们对也门南部的占领。
南北也门后来各自建国,直到1990年才实现统一。不过4年后又因南也门发现石油而爆发内战(南也门想独吞石油资源)。
在内战过程中,北也门阵营中的一个叫“青年信仰者”的组织开始崭露头角。
该组织发源于北部山区里的部落,其创始人是当地的宰德派宗教领袖侯赛因.胡塞。
侯赛因在内战前就当上了议员,后来随着北也门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护国有功”的他的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高。
不过护国成功不代表万事大吉,也门的身上还存在着很多中东国家共有的问题。
中东国家大多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建立起现代世俗政权。
按常理,现代世俗政权应该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接轨。但在实际的治国实践中,那些新建立的政权却往往会沦为西方列强的代理人。
这其实是殖民主义的一个惯性。
对于本地精英来说,当列强的买办,跟他们沆瀣一气联手收割自己的国民,是发家致富的最快途径。
于是这些国家的发展成果全部都被国内外的老爷们吃了去,底层老百姓只能享受到人均GDP被平均的快感。
如果这个国家的资源不够丰富,那么老百姓就会直接落入到食不果腹的境地。
这时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人们活不下去自然会揭竿而起,全世界都一样。
不过反抗的力量是需要用共识来凝聚的。
那么在中东地区能找到什么共识呢?
受制于地域和历史的局限,一些先进的理论没能在这里得到足够广泛的传播。当地老乡的心里只有现成的宗教信仰,身边只有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宗教领袖。
所以中东地区的社会革命往往是在宗教领袖的领导下,以宗教革命的形式来进行的。
而就在也门当局肆无忌惮地收割也门人民时,宰德派“宗教领袖有义务率领教众反抗腐败政府”的教义觉醒了。
世界有错,我要改改
当上议员的侯赛因.胡塞并不打算跟其他精英一起和光同尘,他平时主要干的事就是指责也门当局,批评他们向沙特和美国出卖国家主权。
看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骑在也门头上的不仅有西方列强,还有诸如沙特这样的西方列强在中东的代理人。
这个世界的舞台很大,上面除了主角和配角以外,还有龙套。
也门就属于龙套,这里的本土精英连直接做列强代理人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做列强代理人的代理人。
而多一层中间商,就多一份差价。
于是也门虽然坐拥大量石油,却依然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按后来该国反对派的说法,也门有2000多万人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该国总人口3000万)。
现实如此悲凉,侯赛因频频发出“部落之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伊拉克,“青年信仰者”的反美情绪达到顶峰,超过了也门当局的容忍底线。
于是也门当局决定“擒贼先擒王”,出兵逮捕侯赛因。
而侯赛因则继承了山区部落的优良传统,直接发动武装叛乱,不服就是干。
不过当时这支部队还没有“神功大成”,战斗力十分有限,侯赛因本人也在叛乱中被政府军击毙。
为了纪念这位部落英雄,“青年信仰者”在之后就称自己为“胡赛人”,并把部队正式命名为“胡塞武装”。
部落之怒,流血漂橹。
胡塞武装并未因领袖的阵亡而有半点退却。侯赛因的弟弟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继承了兄长的遗志,继续指挥战斗。
在他的领导下,胡塞武装还与政治立场接近的伊朗结成了盟友。
此次叛乱断断续续地持续到2010年,最终以双方签订停火协议而告终。但是仅1年之后,阿拉伯世界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阿拉伯之春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