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孟维瞻 陈静:细数2020年以来,印度对我国台湾各层次都搞了哪些小动作?|2024-08-19

内容提要 



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以来,印度与我国台湾地区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贸易、文化、旅游等低敏感领域,而是在“官方”往来、供应链重组、情报共享和军事战略协调等高敏感层次持续深化与台当局交流互动。印度对台政策出现的新动向,引发了印度战略界的密集争论。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四方安全对话”涉台相关讨论,同时与台湾地区在半导体供应链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如果美国推动印太各方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类似于北约的多边联盟,不排除印度对台政策出现更大幅度的转变。不过,鉴于提升与台湾地区各层次关系可能增加其卷入西太平洋冲突的风险,印度将努力维持其战略自主权,谨慎行事,以期在大国博弈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印度政府 台湾当局 供应链重组 印太战略


近年来,印度与我国台湾地区在经贸关系、“官方”往来、供应链重组,以及军事情报方面的合作不断升级。自2014年出任印度总理以来,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基础,对印度经济政治体系进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印度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军事力量。2019年印度人民党再次赢得选举之后,莫迪政府在内外政策中采取比较偏激的政策,包括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印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制造摩擦冲突等。


2020年之前,莫迪政府的“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 Policy)和台湾地区的“新南向政策”之间的合作仅限于贸易、文化、旅游等低敏感领域。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国中,印度是与台湾距离次远但与其联系最少的国家。印度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中美战略关系,并没有过多考虑西太平洋的局势对其发展的影响。2016年至2020年期间,台湾当局发展与印度关系的意愿明显强于后者发展与前者关系的意愿。印度在与台湾地区的合作方面一直非常谨慎,且仅限于经济领域,印度国内极少有人主张升级与台湾的政治军事关系。台湾当局将印度视为“新南向政策”的优先关切,但是印度并未将台湾视为“东向行动政策”的重点。这是因为,莫迪政府非常关注中国大陆的态度,避免让印度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发展得过快。


不过,印度国内长期存在一股政治力量,试图推动莫迪政府加速与台湾当局之间的政治和所谓的“战略”关系。2018年,印度议会外事委员会认为不应该继续奉行传统的对华政策,而应在与中国打交道时考虑各种选项,尤其是将台湾问题作为与中国进行博弈的筹码,以此要求中国接受印度对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印度一些战略界人士认为,仅仅与台湾保持贸易和旅游关系已经无法满足印度的战略需要,他们主张与台湾当局发展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前印度驻华大使、印度外交国务秘书顾凯杰(Vijay Gokhale)甚至提出“台湾海峡有事就是印度有事”的惊人言论,呼吁印度密切关注台海事态,竭力保持现状,以避免台海冲突给印度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2020 年6月15日,印度军队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地区非法进入实控线中方一侧进行挑衅,与正常巡逻的中国边防部队发生激烈冲突,这次事件成为了印度强化与台湾当局关系的转折点。印度开始更为积极地考虑台湾当局此前提出的发展“双边关系”的建议,部分政府官员和智库专家大力鼓吹将“双边关系”从贸易和投资领域提升到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美关系在2020年上半年空前恶化,降到了尼克松访华之后将近50年的最低点,美国政府打“台湾牌”的空前力度为印度趁机调整对台政策提供了机会。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一周,时任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和印度外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签署了一项军事联盟协议。这一举动不禁让人怀疑,印度是否正改变其一直以来宣称遵循的不结盟政策。


2020年至今,印度更为冒进地对台湾当局表达政治支持,双方在军事协调、情报共享以及半导体产业重组方面的合作成为重心,而经贸关系则成为合作次要方面。2022年,印度和台湾当局在各个方面的“战略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2022年美国新版“印太战略”的制定,以及地区其他大国正在重新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印度不再像以前那样将其印太政策标榜为“远景”,而是越来越多地直接称之为“战略”。2023年7月,印度国防参谋长阿尼尔·乔汉(Anil Chauhan)将军下令进行一项研究,评估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事,印度可能采取的选择。8月,印度海陆空三个军种各自的前参谋长参加了台湾外事部门主办的第七届“凯达格兰安全论坛”,名义上是“二轨”对话,但三人参加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主持的相关活动,且论坛结束后访问了台湾防务部门出资成立的“国防安全研究院”


总之,印度自2020年以来正快速且显著地提升与我国台湾地区在各个层次的关系,其对台政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动向。考虑到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第一大国、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致力于实现大国崛起的中等强国,以及美国致力于“拉印遏华”等事实,印度对台政策变化可能对我国台海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印度国内战略界是如何看待与台湾之间的所谓“战略联动”的?莫迪政府如何实质性调整印度在台海事务上的政策举措?印度深化与台湾关系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图回答上述相关问题。


一、印台“战略联动”的必要性:各方学者的观点综述



2020年之前,四方安全对话各成员国的政界和战略界人士很少有人将中印边界和台湾海峡的“战略”意义联系起来。尤其是印度战略界的主流观点一直认为,印度与台湾当局的关系应该服从于其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印度和美国之间的战略互信程度,不足以使得印度过于关注地理位置较远的西太平洋的战略形势。不过,2020年以来,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四方安全对话其他成员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了未来西太平洋的战略形势,而在与之相关的讨论中他们也在思考印度对于西太平洋的战略价值。印度学者现在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西太平洋发生冲突时,印度是应将大批军事力量调动到西太平洋,还是应在中印边境对中国发起骚扰和攻击以牵制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行动,亦或两者同时进行?台湾的外事工作人员、军事问题分析人士也提出各种见解。尽管他们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各自当局的立场,但仍然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一)

印台联动对印度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美国高度重视印度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萨米尔·拉尔瓦尼(Sameer Lalwani)指出,美国不应因为将战略重心转向东亚而忽视了对印度洋的重视,美国应该帮助印度提升国防技术,制定全面的战略,并且设定一些大胆的合作方式。一旦台湾海峡发生冲突,从马六甲海峡到曼德海峡的关键海域毫无疑问将会立即成为中美战略争夺的要地。此外,印度55%的全球贸易要通过这里的航线。而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的重要成员国,届时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随着西方国家对于西太平洋形势的炒作,印度国内最近几年针对印台“战略联动”的辩论日益激烈。曾经担任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普拉米特·帕尔·乔杜里(Pramit Pal Chaudhuri)评估,虽然目前美国和印度的海军在冲突中联合对付中国的可能性依然很小,但和十年前相比这种可能性已经增加。未来印度海军在太平洋的军力将会扩大一倍,以提升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的能力。此外,一旦台海冲突爆发,印度应积极配合美国的军事战略行动,协助美国将兵力从印度洋转移到太平洋,并且追随美国对中国实施金融制裁。新德里某独立智库甚至声称,印度洋对于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战略安全有重要意义,一旦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它就会把军事存在转移到印度洋。印度班加罗尔圣约瑟夫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卡拉玛拉·阿里什·库马尔(Karamala Areesh Kumar)则认为,如果中国实现国家统一,更多具有实战经验的解放军将会被部署到喜马拉雅山的边境地区。


印度战略界还存在另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印度前陆军炮兵中将、印度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教授帕莱普·拉维·尚卡尔(Palepu Ravi Shankar)认为,中印边境将会先发生较大规模的冲突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台海冲突,因为中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能力轻易打击印度的人口稠密地区,而印度则只能回击中国的荒芜地带,且中国对于陆上安全的关注要优先于海上安全。也有印度分析人士预测,中印边界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时间要早于台海冲突,因为对中国来说与印度爆发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小于与美国发生冲突或战争的风险;而且,受制于喜马拉雅山的地形因素,战争期间美国援助印度的难度要大于援助台湾的难度,中国大陆的胜算会更大。


美国国内有一些人士持类似看法。美国地缘战略分析师布兰登·韦切特(Brandon J. Weichert)认为,中国实现海军现代化之前,首要任务是保持陆上强国地位。中印边界的领土安全对于中国更加重要,因此短期来说美国应该提升对这里的注意力。前五角大楼官员、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迈克尔·鲁宾(Micheal Rubin)认为,印度比台湾更加脆弱,因为美国在印度内陆没有军事存在,无法保护印度。不过,美国知名战略学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事务特聘教授哈尔·布兰兹(Hal Brands)则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开辟第二条战线以协助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战略行动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将会导致该国遭受北京的军事打击,进而陷入瘫痪。不过,上述几种观点主要出自印度的鹰派学者和美国的保守派人士,很难说得到了两国主流战略界的赞同。就印度而言,多数政治和知识精英仍然是以一种被动的视角看待台海局势和西太平洋局势对印度的影响。


台湾当局也密切关注印度对于西太平洋的利益关切。台湾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在2020年10月曾经鼓吹向印度兜售台湾在对抗中国大陆军队方面的经验。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所”所长沈明室直截了当地说,台湾海峡发生冲突之后,印度将会成为直接的利益受损者。因此印度应该加强与台湾当局之间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的合作,尤其是有必要向台湾提供与苏-30战斗机相关的情报,以及中国海军在印度洋航行的信息,等等。


(二)

印台联动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战略意义


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乔尔·伍斯诺(Joel Wuthnow)认为,虽然印度不会直接派兵进入台湾海峡,但是印度可以帮助美国转移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压力。曾经在澳大利亚国防部以及美国兰德公司任职、目前在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任职的阿尔赞·塔拉波雷(Arzan Tarapore)撰写报告指出,台湾海峡发生的冲突将会导致恶化印度的地位,使得其承担重大损失。印度应该尽快在经济上完成去风险化,与美国在外交上进行协调,并且为驻印度洋美军提供军事支持,这样做可以削弱中国谋求国家统一的动力。哈尔·布兰兹认为,即使印度不将军事力量投送到西太平洋,它仍然可以在可能的台海冲突中协助美国。美国可借助印度派遣军队进入孟加拉湾东部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以封锁中国的石油供应线。美国应该警告印度,一旦中国实现统一,那么它就可以转向解决与印度的陆地边境纠纷。不过,美国要想说服印度支持上述计划,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从日本的视角来看,印度与台湾之间的军事合作可能使日本成为潜在的受益者,因此不止一位战略专家关注印度对于日本安全的意义。例如,哈德逊研究所非常驻研究员长尾贤(Satoru Nagao)认为,印度可以帮助美国和日本维护在台湾海峡附近的战略利益。虽然印度不会直接派兵介入台海冲突,但印度可以帮助美国和日本制衡中国,形成针对中国大陆的战略包围,以分散中国大陆在台湾海峡的军力部署,从而阻止或延缓台湾海峡战事的发生。


二、印台政治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印度最近十几年来虽然并未否定“一个中国”政策,但对该政策承诺的力度一直在弱化。2008年,印度最后一次明确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此后,印度只是提及其在这个问题上“众所周知”的立场,而从不明确表态。2014年,莫迪担任总理之后,印度与台湾当局的关系进一步升温。虽然政界和战略界诸多人士不断呼吁加强与台湾当局的关系,但莫迪政府仍然对于中国内政问题保持谨慎态度。然而,从2020年开始,印度政府在涉及中国内政的问题上,言辞和行为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一)

印度对中国内政事务的介入



首先,印度政府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方面逐渐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2020年的新冠大流行为台湾民进党当局在国际上推动“台独”活动提供了某种契机,尤其得到了印度的支持。西方国家制造舆论声势,吹捧台湾当局在抗击疫情中的表现。与此相比,印度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表现极其糟糕,国内大量民众死亡。因此,印度国内一些人鼓吹政府应该加强与台湾在卫生领域的合作。他们要求印度政府从台湾引进高质量的医疗系统和医疗产品制造技术,向台湾学习建立综合卫生应急中心,合作促进医护人员培训,获得预防传染病的技术能力。此外,莫迪政府大力倡导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希望加强与台湾中医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背景下,台湾当局不断地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上寻求印度的支持,印度也在这一问题上表示支持。


2020年4月,中印军队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之后,印度开始试探性地挑衅中方立场。5月,两名印度国会议员和印度“驻台代表”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蔡英文的“就职仪式”,其中一位议员甚至公开宣称她代表莫迪政府出席此仪式。此种做法与2016年的时候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当时执政党人民党派遣一名低级官员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参加了蔡英文的“就职典礼”,并且莫迪政府含蓄地表达不支持国会议员出席这个活动。


外,印度政府在这一年追随英美介入香港问题。在2020年7月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上,印度在美国的授意下,以保护香港的印度裔群体为借口,表达了不同意中国政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即《香港国安法》)的声音。尽管这一声明相对温和,但这是印度首次在多边场合就香港问题发表公开讲话。实际上,《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完全不会影响印度的经济政治利益,但这次声明其实是印度政府向美国和台湾当局发出的一个信号,目的是表达深化战略合作的意图。


同年10月,印度媒体比往年更为高调地报道了有关台湾“双十节”的庆祝活动,印度政府甚至公然将台湾的旗帜挂在中国驻印大使馆门前的路灯上,明显带有挑衅意味。台湾外事部分负责人吴钊燮对印度的做法表示“感谢”。


2022年是印台关系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印度官员又有了很多新动作。8月2日,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窜访台湾。印度在最初的十天保持沉默,没有像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那样批评中国大陆在台湾海峡举行的军事演习。12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做出“希望各方保持克制,缓和紧张局势,努力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模糊表态,并宣称“印度的相关政策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一贯的,不需要重申”。然而,27日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公署发表了一份声明,非常明显地偏袒台湾、指责中国大陆,台湾“驻印代表”葛葆萱对印方表示感谢。这被认为是印度官员20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最为偏激的一次表态。


2022年10月,印度国会议员六年来首次窜访台湾,出席“玉山论坛”和首届“印台对话”。11月,台湾当局经济部门“政务次长”陈正祺高调窜访印度并发表讲话,双方签署了有关电子制造、绿色科技领域的3项合作备忘录。2023年10月,印度工商部副部长窜访台湾,双方讨论在产业供应链、电子制造业、5G技术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未来双方可能会开辟新的合作领域,例如,有印度学者建议印度可以拉拢台湾在印度主导的抗灾基础设施联盟(Coalition for Disaster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等国际组织中获得成员资格或观察员地位。


(二)

莫迪政府发展与台湾当局关系的意图


印度希望从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中获得政治收益。印度马诺哈尔·帕里卡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辛柏山(Prashant Kumar Singh)认为,印度是想通过这些动作告诉中国大陆,它手里掌握着“台湾牌”。类似地,有媒体认为,印度正在冒险创造一个新的杠杆,试图通过台湾问题为自己创造“新的谈判筹码”。


还有一种观点在印度很常见。印度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谢钢(Srikanth Kondapalli)认为,印度可以通过与台湾当局强化关系来平衡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声称这是一个“很好的”筹码。印度智库“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巴拉特•卡纳德(Bharat Karnad)的观点更为直率,他建议印度与台湾当局建立军事交流机制,向台湾当局传授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技术,以反制中国大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印度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称,印度因担心激怒中国大陆而不与台湾当局交往的思维已经过时,发展与台湾的关系既可以制衡中国大陆,也有助于解决中印贸易失衡。


(三)

印台“官方”关系的未来前景


目前,虽然印度正稳步推进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但它仍然保持谨慎态度,避免仓促行事。除了担忧被迫卷入冲突漩涡,担心台湾当局的政策的不连续性也是印度迟疑的原因。根据以往经验,国民党远远不如民进党热衷于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台湾内部对于与印度建立更密切关系的问题上仍然缺乏共识,印度认为台湾的政党轮替可能会削弱双方合作的热情。


印度未来可能会采取多种方式推动与台湾当局的“实质性”政治关系。印度可能会效仿美国,进一步放宽双方官员接触的层级,比如更加频繁地批准国会议员和除外交和国防部门之外的阁员频繁访台,允许台湾驻印各机构的官员参加更多印度官方举办的活动,同时支持台湾当局在部分国际组织中获得观察员资格。印度学者辛柏山 (Prashant Kumar Singh) 认为,即使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印度仍有足够的空间加强印台关系。还有学者建议效仿日本民进党,建立印度人民党与台湾民进党之间的对话机制。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著名地缘战略问题专家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主张印度应该效仿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将其驻新德里的“台北经济文化中心”更名为“台湾代表处”,同时将印度在台北设立的印度—台北协会更名为“印度代表处”。此外,2023年,台湾当局在孟买设立“驻孟买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其目的可能是加强与印度之间在海事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印度政府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各邦政府发展与台湾当局的关系,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与中国大陆的直接冲突。各邦政府正在争先恐后地努力拉拢台湾企业的投资,以提升本省的经济发展。印度希夫·纳达尔大学副教授郑嘉宾(Jabin T. Jacob)认为,台湾若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印度更多的政治支持,可以考虑增加奖学金,以欢迎更多印度学生来台湾学习,并扩大人文交流。


斯德哥尔摩南亚和印太事务中心的负责人贾格纳特·潘达(Jagannath Panda)认为,如果台湾当局和两党在所谓“麦克马洪线”问题上支持印度,那么印度对台政策将会有根本性的转变,但目前台湾当局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与中国大陆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如果新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采取所谓“务实的台独”政策,那么他可能会修改台湾外事负责部门使用的地图,或者对印度要求的立场采取更为模糊的态度。此前印度曾经多次向台湾当局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鉴于台湾当局在“战略”上一直有求于印度,未来它很可能会妥协。至少民进党可能认为通过出卖西藏部分领土换取印度对台湾当局的某种政治回报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可能会为台湾当局提供更多政治支持,同意台湾的要求并且进行更加密切的“战略”合作。此外,潘达认为,未来莫迪政府可能会在“一个中国”政策上进一步后退,全面审视与赖清德当局的关系,印度可以模仿赖清德的“务实台独”做法,在不与台湾当局发展官方关系的前提下将台湾视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实体”。这种趋势值得警惕。


(四)

教育合作、语言培训和在台liu wang藏人对于印台关系的作用


台湾当局试图影响印度民众对于中国的看法,向印度人灌输自己的话语叙述方式。在台湾接受大学教育的印度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只有约1000人,到了2023年已经增加到约3000人。甚至,印度正在逐渐要求外交官在派驻中国大陆之前先到台湾进行语言和知识培训。


台湾在印度设立了大量华文中心,目的不仅仅是要解决在印度生活的中国侨民的汉语教育问题,更是为了扩大台湾对于印度民众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帮助印度培养能说汉语普通话的军事和情报人才。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台湾清华大学在印度设立八个华语教育中心。鉴于印度的大学对华语教学的需求很大,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印度大学设立类似的中心。相反,中国大陆开设的孔子学院在印度接连遭受各种阻力,不断遭受印度政府审查。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所”所长沈明室甚至认为,台湾当局加强与印度的关系,可以在台海战争期间为台湾开辟“第二战线”,使解放军两线作战。作为回报,台湾可以向印度军官教授普通话,并分享其对解放军更深入的研究知识。不过,印度外长苏杰生目前似乎尚未接受这样的建议。


liu wang藏人也成为台湾当局加强与印度关系的重要筹码和环节。liu wang藏人与印度政府和民众保持着某种间接的特殊关系,在提升印台关系的过程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台湾当局一直与达赖集团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达赖集团的很多高层人物曾在台湾进修或学习。此外,根据台湾当局文化部门的数据,截至2022年,在台liu wang藏人共有674人,均受到台湾当局庇护。这些人比较了解印度文化,可能会在台湾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的过程中发挥某种作用,其中一些人曾经为台湾当局与印度中南部四个邦建立医疗和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牵线搭桥。


三、印太“自由贸易区”的推进与供应链重组为印度带来的战略利益和风险


在台湾当局不断的蛊惑之下,印度与台湾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一方面,莫迪政府希望借助台湾将印度打造成为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部分台湾企业也正在加速将投资从中国大陆转移出去,印度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替代性选择。然而,供应链重组既为印度带来了战略利益,也带来了战略风险。


(一)

印台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前景 


莫迪政府上台之前,阻碍外资流入的因素较多。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风俗文化缺乏开放性、种姓制度顽固、税收体系也冗杂。莫迪上台后,大力改革顽疾,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种铁腕政策实际上使得印度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因此有利于吸引外资。


台湾企业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在2018年达到4亿美元,到2021年已经达到23亿美元,超过120多家台湾企业在印度投资。2021年,印度投资促进部共收到来自台湾企业的87份申请,涵盖电子、医疗保健、资讯科技、制造、电力、电商、零售等17个领域。2022年,印度第一大银行印度国家银行首次在台湾发行国际版债券,发行总额为3亿美元。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也在推动对印投资,并在“驻印度代表处”专门设立“台湾地区投资窗口”,为台商提供最新商情以及与投资、财税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此外,双方承诺在从农业到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台湾商会负责人认为,2028年台湾对印度的直接投资数额将是2023年的八倍。


在印度投资的大型台企包括台橡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美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宏碁集团、长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印度和台湾地区的教育界也正加强合作,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绿色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微电子与纳米电子、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等先进技术领域。


台湾地区在上述领域提升与印度关系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阻力。例如,台湾当局一直试图推动与印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但印度并未对此表现急切。2018年,双方就自由贸易协定问题进行初步讨论,但谈判没有进展。印度与台湾当局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本身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因为无论自由贸易协定是否涵盖某个国家的全部领土,一般应该是只有主权国家或者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有权签署。但随着印度越来越看到台湾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在相关问题上也变得更为积极。2021年,印度“驻台代表”表示相关的谈判准备工作将重新开始,重点是讨论扩大贸易和投资,加强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知识共享,促进高等教育交流和推动相互旅游。台湾当局“驻印代表”葛葆萱宣称,台湾当局和印度之间的合作有“巨大的潜力尚待开发”,双方可以而且应该在网络、科技、太空、海洋、绿色能源、食品安全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他建议双方应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建立安全和有弹性的供应链,这将有助于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二)

供应链重组的动力和阻力


印度和台湾之间优势互补,因此双方视彼此为最佳的供应链伙伴。台湾劳动力短缺,而印度人力资源丰富。台湾有比较先进的半导体生产技术和设备,而印度部分城市不乏高科技产业人才和劳动力。为此,莫迪雄心勃勃地提出“印度制造”的口号。目前已经有多个台湾高科技公司正在印度投资,这可能会给印度带来数以千计的新工作岗位,满足印度迅速增长的内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尹锡悦担任韩国总统后,希望与美、日在半导体产业领域进行更进一步合作,目标是超过台湾。面对来自韩国的压力,台湾芯片企业也希望保持相对于日韩的优势,这也增加了台湾地区与印度等国家合作的动力,以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


苹果向印度转移生产链是最显著的表现。2022年,莫迪政府试图拨出100亿美元的预算用以激励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纬创资通集团等企业赴印度投资芯片生产,并且表示将会承担工厂建设的一半成本,目的是使印度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参与者。富士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决定投资120亿美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和泰伦加纳邦建立工厂。同年,苹果公司的另一家代工制造商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分公司开辟了一条商业手机生产线。目前苹果公司的所有产品中,有95%是在中国工厂生产的。但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苹果及其供应商富士康的目标是在2025年左右实现每年在印度生产超过5000万部iPhone手机,如果计划得以实现,印度将占全球iPhone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iPhone生产国。


这种趋势并不仅限于苹果的电子产品,印台之间半导体行业供应链合作也发展迅速。2022 年 2 月,富士康与印度韦丹塔公司(Vedanta Ltd.)签署谅解备忘录,组建合资企业,在印度建立半导体工厂。几个月后,两家公司选择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建立工厂。虽然一年之后富士康退出了合作,但印台之间广泛供应链合作并未终结,类似的组合还有很多。印度科技巨头Optiemus Infracom与台湾纬创达成了2亿美元的投资协议,由印度方面生产电信产品。此外,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计划与印度新欧克拉工业发展区组建“电子制造集群”,预计将为当地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虽然台积电尚未涉足印度市场,但印度科技与创业部长已经试图拉拢台积电在该国投资。2024年3月,台湾外事部门“政务次长”田中光在台北市虚拟出席印度第一座半导体工厂的奠基仪式。印度总理莫迪通过视频会议致辞表示,半导体产业是印台战略合作的重要领域。台湾方面表示,“台湾拥有完善的产业集群和成熟的芯片制造技术,而印度则专注于芯片和软件设计,合作可以增强双方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弹性。”印度政府预测,到 2026 年该国的半导体市场价值将从2020年的不到200亿美元上升到630亿美元。


此外,印台民间交流很可能在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台湾新竹科技园与班加罗尔科技园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值得特别关注。台湾西南部的中正大学建立了台湾—印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2020 年,该中心与印度一家跨国公司签署了一份旨在鼓励创新的谅解备忘录。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台湾当局试图大量引入印度劳工,以缓解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双方于2024年2月签署了一项备忘录,计划小规模招募印度劳工来台工作,之后逐渐增加名额。


印台之间的供应链合作,符合美国的利益,是美国重构对华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美国的协调下,2021年日、澳、印三国组成了供应链韧性倡议,希望加强战略联系,组建整体的供应链体系,以抗衡中国的军事能力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2022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次公布了拜登政府的完整对华战略,并提出了“塑造所处的战略环境”的核心概念。大意是未来10—15年是中美竞争的关键时期,美国及其盟友试图用非战争的手段,在中国的周边建立一堵规则的高墙。美国将会采取“投资、协同、竞争”的战略,投资于美国国内的实力基础,组建供应链联盟,以更好地与中国竞争。同月,美国发起了印太经济框架,核心目的也是组建供应链联盟,保证美国的战略安全,遏制中国力量的发展。印度和台湾均已被纳入这个框架之中。


印台之间的供应链合作给双方带来一些好处,但也有风险。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长尾贤认为,印度可以帮助美国及其盟友减轻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这将会间接降低中国大陆对于迅速成功实现统一的预期,从而阻碍中国的统一和复兴。不过,上述策略得以奏效的前提是印度愿意长期支持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且保证中国被排除在这个框架之外,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应该与印度合作支持台湾当局。不过,曾经担任印度总理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普拉米特·帕尔·乔杜里(Pramit Pal Chaudhuri)警告,如果台湾在印度的科技投资足够大且具有战略意义,一旦台湾海峡发生冲突,印度可能会考虑没收其中一些资产,以防止在中国统一之后让这些资产落入中国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与台湾的贸易和供应链关系的提升,将会增加印度对于西太平洋事务的关注和敏感程度。正如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师穆罕默德·泽山(Mohamed Zeeshan)所说,未来印度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不关心台湾海峡局势,印度自身的长期经济计划将会受制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即使武装冲突不发生,西太平洋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经济制裁也会使得印度不可能毫发无伤。此外,供应链重组对印度社会内部也有影响。最近一年,由于印度缺乏与中国相似的对外资相对严格的监管体系,富士康和纬创在不到两年内经常因为克扣工资、刻意压低生产成本、与当地黑社会进行利益交易而经常遭遇各种罢工和骚乱事件。


四、印台军事“战略协调”


当前,印度国内存在一种主张与台湾当局建立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联盟的呼声。例如,有印度学者认为,过去印台合作的障碍是双方的物理距离,但是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交通的发展,这种障碍已经不复存在,双方有条件实现针对中国大陆的“战略”联合。不过,军事合作比经济合作困难得多,且面临诸多阻碍因素。目前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仍处于缓慢推进过程中,但相关发展程度将取决于美国提供的安全公共产品的数量。


(一)

多边“联盟”的趋势


印台都正在寻求摆脱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以及实现贸易和投资伙伴的多元化,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可以产生明显的整合结果。但二者之间的防务合作仅仅会以多边形式进行,以双边形式存在的可能性很小,这并不是因为二者没有意愿,而是因为能力有限以及安全成本较大。印度和台湾当局之间的“战略”合作的范围和内容,将会更多取决于美国的需要和协调。


目前,美国和印度在西太平洋安全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美国和印度尚未就“印太”的实际地域范围达成一致,这说明美国仍然不愿意全方位地顾及印度安全问题。而且,很多印度人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可靠的伙伴,在印度与中国大陆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时候不一定会站在印度一边。而且,印度对于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经济秩序抱有怀疑态度,印度国内经济体系的自由化程度远未达到美国的预期,这将会从根本上阻碍美印经济合作的深度。


显而易见的是,美国两党中的主流派别在2020年之后对于强化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达成了共识。2022年12月,拜登签署了美国国会两院审议通过的2023年度“国防授权法案”,总额高达8580亿美元的军事开支中包含美国政府五年内向台湾提供100亿美元军事援助和20亿美元军事贷款以及加速对台军售等内容,这是在以往的“国防授权法案”中从未出现过的条款。此外,该年度法案首次授权美国可以通过“对外军事融资”(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项目对台提供军事援助,意味着从对台军售转变为更加危险的对台军援。未来美国将会更加频繁邀请台湾参加多边军事演习,印太北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曾经参加2024年共和党总统初选提名的妮基·黑利(Nikki Haley)公开主张美国应该正式与印度结盟。民主党政府则对于协调与印太各国的关系更为得心应手。


2022年2月,拜登政府公布新版“印太战略”文件,宣布要向印太地区投入更多外交和安全资源,加强与盟友的合作。拜登政府希望印度成为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支持印度崛起成为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领导者,推进与印度的防务伙伴关系,并且鼓励印度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在美国新版“印太战略”的鼓励下,莫迪政府加强与东南亚、东亚、南太平洋国家的联系,同时也将台湾地区纳入其中。为了实现布林肯在5月提出的“塑造所处的战略环境”概念的目标,美国须提升与印太各国的盟友层级,通过印太战略框架遏制中国的发展,延缓中国实力的增长。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印度的军事力量仍然与中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它对于西太平洋事务依然会持谨慎态度,不会贸然介入到台海冲突。此外,目前各方的利益诉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包括对于如何落实“集体安全”原则以及制定各种安全议题的优先排序等问题上,还存在一系列分歧,这将使得印度不得不保持谨慎态度。可以预见的是,印度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四方安全对话中与台湾问题相关的讨论。展望未来,一旦印太各方针对建立一个针对中国大陆、类似于北约的多边联盟结构(尽管这种可能性目前极低),那么,度的对华政策态度及其在台海事务上的立场可能会出现较大转变。


(二)

军事情报合作的缓慢推进


早在2020年前,印台的军事情报交流就非常频繁。甚至,印度已经考虑为台湾提供武器援助。2018年,印度与美国、日本合作计划帮助台湾开发制造潜艇。2020年之后,印度升级了与日本等国的情报共享协议,在网络安全合作领域与印太几个国家签署了多个正式的谅解备忘录和非正式的框架。通过这些多边的方式,印度可以加强与台湾当局事实上的双边防御战略合作和情报交流。未来印台双方可能会努力在多边背景下建立更加密切的安全关系,短期很可能会在联合军事演习、1.5轨防务对话、海岸警卫队训练、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加大合作,长期将会在网络安全、国防研发以及国防工业领域进行合作。


印度在上述敏感领域与台湾的合作,也会不得不顾及中国大陆的反应。布鲁金斯学会和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印度裔研究员德茹瓦·杰生卡(Dhruva Jaishankar)认为,印度和台湾当局之间在防务上的直接合作会有一定风险,但双方可以通过民间活动的形式来掩饰在技术培训以及军民两用系统开发方面的合作。此外,印度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的一位教授认为,印度军方目前可以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与台湾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在“灰色地带”进行合作,例如帮助台湾训练士兵、开展情报共享,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在核领域的优势帮助台湾掌握一些核武技术。


人文交流也可以为印台之间的军事合作提供支持。2021年《印度时报》的一篇社论认为,“台湾人最了解中国大陆,因此与台湾当局的合作对于印度具有战略意义。”印度战略学者认为印度可以通过台湾更好地从中国大陆获取情报,因此建议双方安全部门人员扩大战略事务交流。印度经济水平依然较弱,很多智库机构缺乏资金。台湾当局则正在大力推动资助印度的智库,支持这些机构发表亲台言论。


五、结论


虽然印度一直坚持不结盟政策和宣称“反对冷战思维”,但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及台湾海峡、南海形势的变化,目前印度战略学界和外交官正在对是否继续坚持不结盟政策争论不休,而且对北约式的联盟持开放态度的学者逐渐占据上风;再加上印度反华情绪的不断升温,以及领导人莫迪的“自尊”心理特征可以预期未来印度进一步改变对华政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依然非常重视并努力保持其“战略自主权”,避免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正如前印度驻华大使顾凯杰所指出的,印度应该从1960年代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美国并不一定可靠,印度根据自己的安全利益确定与其他大国及东盟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分歧点。维持与中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关系,才最符合印度的利益。印度可以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印度需要得到中国的帮助。印度依然在继续推进在国际多边制度中与中国的关系,例如中俄印三边关系、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等。虽然印度政府不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但实际上印度是其受益者,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并非完全不可能。与台湾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但疏远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将会降低其安全感,并不是其最佳战略选择。


最后,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印度国内仍然有主张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强大力量。中国和印度同属第三世界,有着作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共同历史,并且曾经在1950年代的反帝斗争中并肩合作。这些依然是中印两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维系中印战略互信仍有重要意义。


赞(5)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孟维瞻 陈静:细数2020年以来,印度对我国台湾各层次都搞了哪些小动作?|2024-08-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