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一个座谈会,具体内容不便多聊,因为是跟岛子有关系。期间呢,跟很多地理历史领域的大佬们交流不少,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某位大佬提出的建议:一旦岛子回来,那么澎湖必须划归东南,而不能跟岛子为同一个行政区划。理由也非常直白且明了,那就是自古收岛子必先收澎湖,守岛子必先守澎湖,澎湖作为岛子的屏障之地,与岛子的关系可谓是唇齿相依,但也正因如此,岛子回来之后,澎湖必须与岛子相分开…当然,此话一出,让很多与会者惊异不已,但在惊异过后,大家也都反应了过来,认为这确实是妙手一招。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今天要讲的故事,犬牙相入,山河永固。
从哪里讲起呢?还是从前些日子网上的一张图讲起…图我放在最后,大家可以看下,是一张摘出河南和山东的地图,而有意思的是,河南东北边的土地,距离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最西边的土地只有12.5公里…也就是说,从河南到济南,一脚油门就能到…不过呢,如果大家看建国之前河南和山东的地图,就会发现彼时可不是这样的,河南东北边的土地并不属于河南。甚至在建国之初,河南东北边的土地也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之所以能够形成现在河南距离济南最近12.5公里的奇景,说白了呢,就是有意而为之…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答案就是文章的题目,犬牙相入,山河永固。我们可以看美国以及非洲那些国家的行政区划,很多都是横平竖直,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任何地理历史以及民族文化等现实因素,虽然划起来简便,看起来也挺顺眼,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则深远且难解,甚至会为家国的分裂而埋下祸根。
但是在我们的历史上,很早以前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能有多早呢?秦朝时期…从秦朝开始,秦始皇有意识的采取“犬牙相入”的原则,以打破原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山川形便”的原则。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战事频繁,各诸侯国的疆界经常变动,所以通常以自然山川为界,各方据险相守,这就是“山川形便”。但是呢,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划天下为七十二郡县,而这七十二郡县则完全打破了“山川形便”的原则,而是以“犬牙相入”为原则,其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各诸侯国死灰复燃,重新出现割据的局面。而秦始皇的这一理念,一直影响到了今天…自秦汉以来,凡天下险要之地,必各分而治之,就是为了维护天下一统。因为按照“犬牙相入”的原则,任何一个行政区划都难以做到固险而守、隔绝于世,相互之间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所以谁也不可能真正的自成气候,关起门来当大王。
历史上呢,有着很多的例子,就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说吧。首先是巴蜀与汉中,我们都知道,自古而今巴蜀都没有汉中,因为汉中归属于陕西。但无论是地理气候,还是人文风俗,汉中在事实上都更接近四川盆地,而与关中平原差异很大,按理说应该划入四川,归属巴蜀。然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中与关中之间有秦岭,所谓蜀道难指的正是秦岭,如果将汉中和四川盆地划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的当权者与朝廷分离而割据或对抗,就可以轻易堵塞蜀道,阻挡来自关中的平叛军队。而自从秦朝将巴蜀纳为郡县以来,除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与魏国分庭抗礼逐鹿天下之外,四川盆地曾多次发生过各种叛乱,先后建立过成汉、前蜀、后蜀等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动辄延续数十年。而将汉中划入陕西省之后,一旦四川再度发生叛乱,那么朝廷的平叛军队由于已经掌握了汉中,进军成都平原平叛就会轻易许多。
同样,江东之分也是这样的考虑。历史上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因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比如浙江和江苏不再以长江为界,而是把江东的一小部分割给了江苏,这样如果浙江生乱,那么就很难一下子占据长江天险。同样,江苏、安徽不仅跨长江南北,而且包括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却又分属江苏、浙江,河南其实不都在黄河以南,也包含黄河以北部分地区,这就是“犬牙相入”,谁也不能单独拥有绝对的天险…与此同时,原本属于荆襄之险的南阳被划归河南也是出于这个考虑。荆襄九郡北接中原,南临百越,东极吴会,西通巴蜀,有江汉之险,山川之固。所以,荆襄之地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中原的钳形攻势,也可以顺江而下控遏江东,只是,唯一的命门在于南阳…南阳北有伏牛山为险,而与襄阳之间却是坦途,南阳一失,襄阳必失,襄阳一失,荆襄尽失…
所以大家就能明白,为何届时要把澎湖划归东南,而不能与岛子为同一个行政区划了,原因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直白…可能会有人说,现在讨论这个事儿是不是有点太早了?岛子回来这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呢…但我想说的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事情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是应该的,总不能事到临头再想辙,那就有点太晚了。其实话说回来,“犬牙相入,山河永固”的故事和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也可以自己从书本和历史中找寻,毕竟知史鉴今这个事儿啊,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