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有点喜大普奔的感觉。
想想去年写了个《高高在上的金融人,准备过苦日子吧》,阅读10W+,算是小曝了一把。
因为自己也当过金融从业者,圈子里的朋友很多,有人怪我不讲武德,自己跑去躺平了,就见不得朋友们过好日子。
恩,在做金融之前,我是做地产的,做地产的时候对金融人的高高在上印象深刻,别看房地产公司老板一个个吃香喝辣,大把捞钱,其实那不过是个假象,做地产的,买房的,归根到底,还是给做金融的打工。
金融人第一次普遍高光时刻在08年四万亿之后的一段紧缩期。
货币本身还是有个供需关系的,需求量大了,供应收紧,那么你就别指望用正常的信贷利率拿到钱了,钱都在社会上想方设法的加码再加码,最后才给到用钱人的手中。
2011年,我做过一旦银票贴现,利率都干到了快20%。
当时上海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公司专门做银票贴现,赚手续费赚的盆满钵满。
银行承兑汇票之所以能干到那么高的年化利率,那是因为到了节点时间,大家手上是真没现金了,当年的存款准备金率飙升到20%+,表内资金不够,表外来凑,但表内转表外也是个技术活,于是各种理财就开始起来了。
09年到13年,那是一段信托人至今都念念不忘的好时光。
信托就一个通道费,最高时候,敢给你收个5%的年化,想想看,这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四万亿政策没有错,不信大家可以去回忆一下,在2008年之前,我们的制造业是个什么水平?到四万亿刺激之下,我们的制造业又是个什么水平?
我很喜欢买一些精致的小东西,比如说餐具。
以前在深圳最爱逛顺电,里面很多进口小玩意,你还别说,单轮品质感,很难在国产货里找到同类。
记得当年我花了大几百买的日本进口的一个玻璃水杯,现在再看,淘宝十几块钱一个,品质差不多的还能给你包邮。
一切事物先是从量变到质变,先得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量的问题,然后慢慢的就开始卷品质了。
如果没有大家诟病的4万亿导致产能过剩,能有如今的强势碾压一切竞争对手的工业体系吗?
我记得10年后,有个特别赚钱的营生就是把资金从海外倒腾进来。
有个做造船朋友,因为行业缘故,资金量特别大,然后这里就有了个赚钱的门道,他可以以很优惠的价格卖船,前提是客户得配合他在海外融资,当时海外的资金成本不到5%,拿到国内来,就是买个理财都能收15%+,靠着这个就赚翻了。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08年开始,中国的制造业就像开了挂一样?很快就能把外国同行打趴下呢?
因为我们其实是在用金融的方式来补贴鼓励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