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吵有人闹,但其实跟绝大多数人没有太多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
-
这是我国一揽子对外开放的政策之一,而非单独出台,是战略层面的考量。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8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新版负面清单实现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近年来,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两个清单的限制措施分别由93条、122条缩减至31条、27条,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其中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已于2021年率先实现“清零”。
国家发改委介绍,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删除了“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2个条目,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而且,未来要继续放开更多领域,比如服务业等等。
2.为什么要放开?为什么之前不放开?
自己的粗浅理解,不一定对,放开是有不同层面的考量:
考量一:通过进一步让利的方式,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利益集团的缠抱,尽可能促进共赢,冲抵“脱钩断链”影响,降低战争风险。
有点像为什么过境144小时,让外国人到中国看看,看过了,就知道完全不一样。利益捆绑越紧密,全球化越容易保持,越不容易脱钩,战争若要启动也会有更多掣肘。
但这块蛋糕,是要实实在在拿出来给别人吃的。
考量二: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大国,未来必然面对全球人才高地的竞争。我们还是两条腿走路,一边是中国式现代化,一边是继续接轨国际化,我们不是移民国家,如何复制当年美国二战从欧洲挖人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外商独资医院进入,对在华外国人是好事,他们很多单位购买的医疗保险本身就覆盖这一块,未来也更好吸引国际人才来华。
考量三: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选择进一步开放市场,旨在通过增强对外合作来稳固自身经济增长,并继续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的角色。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是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稳定和扩大外资投资规模,防止外资流失。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吸引外资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考量四:医疗和制造业都是工业社会的明珠领域,我们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由“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就需要吸引更多高科技、医疗健康、绿色能源等创新产业的外资进入。在这种交互之中,实现双方共赢和提升。
考量五:引入国内的高端“玩家”,增强国内医疗领域的竞争,因为前期靠自己各种改,问题依然不少。
为什么以前不放开?问得好,因为以前利益纠葛太深,经济如果不是面临巨大压力,相关举措可能还在长时间的争论和论证阶段。
放开这件事,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十多年以来就在方案里,一直没法下定决心罢了。
看完了顶层设计好的初心,我们再看具体落地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因为一个政策的实际情况与初心,总会出现一些偏差,政策到底能落地多少,能不能服务国家大局,还是动作变形,中间还有很远的路程。这就需要后期不断补齐、完善和调整。
从微观层面:
1.首先,这跟绝大多数人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北京就有高端外资私立医院很多年了,你们看看,跟普通人有关系么?
外资高端医院的准入,我们也会进行筛选,来的必定是能对我们体系进行补充的,一定比莆田好,但同样意味着与大多数人的隔离。
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具体体现。
在日本,精英阶层生活圈层与普通民众完全不同,他们有自己的餐厅、会所、公园,几乎实现了肉体隔离,过去,你再牛,在北京也只能去协和、北大系,和所有人一起排队,但未来不太一样了,国内国际私立医院大量涌现是趋势。
医疗也出现分层分流,有钱人一定会去这些医院,普通民众就在公立医院,这和国外也有些类似。
2.有钱人的另一选择
国内有一条产业链,就是带人到国外去治病,去的一般就是梅奥、克利夫兰这样的顶级医院,或者是日本。
如今不用买机票折腾了,或许人家就来了,还能为国家GDP纳税,肉都烂在锅里。
待在北上广深,就可以享受全球最顶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钱人,就少了一个到处润的理由。
3.好医生的另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