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网络电影《冲锋》,内容是讲述志愿军首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 特别巧的是在两年前的10月,我们推荐过同样是网络电影的《特级英雄黄继光》;而在三年前的国庆前夕,推荐的则是《功勋》李延年篇,这个虽然不是电影,是电视剧的一个篇章,但连起来看也算一部电影了。 相较于一些投资巨大的院线大片,上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在成本、场面(指大小)和演员阵容上是难以比较的;但实话说在用心程度以及态度层面是绝对没问题的,也正因如此我们反倒要重点推荐。 《功勋》李延年篇是标杆性的作品,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而两部网络电影,其实从场面来看,明显是受制于小成本的,有些情节实话说要挑刺的话,也能找出不少来。 但我不愿意对这些作品挑刺,因为创作者手里的资源就那么点,能有心思用心去拍已经不错了,尽管有瑕疵,我们还是能接受。起码大家出发点、态度都没问题,也尽力去往好的方面创作了。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的初心、态度是很重要的,不是借着这个题材搞票房、推演员,最关键的是弘扬志愿军的精神,展现最可爱的人真实的风貌,如果拍出来的根本就与真实的志愿军相去甚远,那场面再大?再激烈有什么用? 尤其普通观众平时不会去看很多真实的战史资料和纪录片,影视作品往往就是一个重要的窗口,一般观众对志愿军的直观了解会受影片影响很大。 所以这方面的作品,是带有严肃性,既要对历史和先辈们负责,也要对观众们负责的。 为什么有的大制作我们反而不推荐,却偏偏推荐上面几个小制作、小投入的作品呢? 因为很大程度上,上述影片的内容跟在战史资料中展现的志愿军是相符的,尽管这些作品的场面不大,甚至演员阵容很寒酸,但我们知道这内核是对的。 所以,评价好坏不是以投入的多少,场面的宏大与否为标准,而应看内核的表现如何。 当然,谈到这里的话,又想多说几句了,由此咱们也聊聊关于评估军事以及当年东线战场的一些话题。 咱们在讲军事、谈战史时,肯定会涉及到评估优劣,表现好坏如何,那么这就要谈到评估标准的问题。 比如评价一支部队的表现如何,你凭啥说它表现好,又凭啥说它表现差呢? 胜或者败纵然是重要指标,但有时候又不能单纯以胜败来看,也要看力量与战果的相衬性如何。 简单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你是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你的硬实力指数只有10,正常情况下战力也应该发挥到10;可如果你的战力表现到了50,即便最后这仗败了,那么依旧也要夸你的部队打得好;可你的战力表现只有1的话,即便打赢了,那也不得不评估一个战力拉胯了。 而战争至少是双方在交战,所以我们在评估表现的时候,要结合两军所拥有的资源去谈,脱离这个大背景单纯比较某一项指标,甚至就着这项指标去输出一些奇谈怪论,那是不负责任的。 就比如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有一种谬论总喜欢拿着咱们志愿军第9兵团的全部兵力数,去跟美军陆战第1师的战斗兵力数去作对比,然后再阴阳怪气地泼脏水。 合着东线的美军第10军都是摆设?美军第7师参战部队都是空气?美韩军队没有全部上阵,第9兵团就能全摆上去同时参战? 要不再比比双方的飞机数量?比比军舰数量?比比坦克数量?比比大炮数量?比比汽车数量?比比弹药消耗?比比后勤供应? 这些指标都不看,然后就比人数,而且还是片面地对比,能够得出客观结论吗?是美军的坦克大炮没参战?还是它的飞机军舰没参战? 现在我们谈抗美援朝战争,大家都知道很难,但事实是这仗打得比大部分人的想象还要难得多! 为啥这么说? 还以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场为例,志愿军当时可用的炮火,甚至比解放战争后期还要弱。 但所打的敌人,却强了无数倍,这仗能轻松吗? 单独谈火力这一点,有读者可能不理解:解放战争时期怎么说也缴获了老蒋大量火炮,志愿军出战前又经过加强,怎么可能火力还要更弱呢? 首先以数据来说话: 第27军所辖4个师在长津湖地区作战期间,所消耗的“重型火力”弹药数为——75毫米野炮弹447发、75毫米山炮弹604发、100毫米迫击炮弹419发、4.2英寸重迫击炮弹15发。 这些重火力要支援新兴里、柳潭里战斗,大家想想能够用吗? 美军那里的师级火力是155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榴弹炮,后者经常直接下放到团级,而其团本级还有4.2英寸重迫击炮连以及坦克连。 然而第27军硬是吃掉了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并歼灭了陆战第1师一部,这表现出的战斗力已经是顶级了。 所以我从来不会说为何第27军参战部队打完新兴里后也失去了大半战斗力,也不会说没能在柳潭里全歼美军如何如何,因为人是有极限的,当时的参战部队已经将人类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极限,我们无法再苛求太多。 再回到重火力的问题,的确,按照第9兵团所部的配置,我们不应该只有那点重火力。 事实上第27军是配有炮兵第16团的(1个九门制的日式105毫米榴弹炮营、2个九门制的日式75毫米野炮营)的,各师也将山炮、步兵炮和大口径迫击炮整合成师属炮团,表面上看不是没有重火力,可为何火力发挥很弱呢? 因为国内战争的时候,国民党军的空中力量并不算强,它没有压制我军地面部队行军、作战的实力,在攻坚作战中,咱们的炮兵可以正常开进,然后在大白天就可以进入阵地,支援步兵突击。 然而在朝鲜战场上,战场活动空间小,美军航空兵却极为密集,而且其战斗力很强,我军白天的开进很困难,甚至突击作战也必须要在夜里进行。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不是说我军天生就喜欢打夜战,而是白天根本不具备进攻作战条件,美军的航空兵和远程炮兵炸得太凶了。 所以长津湖作战期间,咱们都是白天留少量部队坚守阵地,晚上大部队再上去进攻作战。 而因为骡马炮兵在东线山区的雪地环境下机动不便,尤其还遭遇美军航空兵的狂轰滥炸,使得炮兵的运动速度严重滞后,赶不上前线作战。 以配属第27军的日式野榴弹炮团为例,威力最大的榴弹炮营因遭到轰炸,骡马受惊伤亡散失,9门105毫米榴弹炮均无法赶往前线参战。 两个野炮营的运动同样困难万分,原定在11月29日参与进攻新兴里的第3营9门75毫米野炮,因难以按时机动到位,不得不在30日晚上才投入战斗;而且因炮兵夜间作战经验不多,又遇到极寒环境,野炮的实际支援效果有限。 而当晚打出的这400多发野炮弹,就已经是第27军在整个长津湖之战中所得到的最强火力支援了。 美军空袭所影响的何止是炮兵的运动,后勤线上的任何节点、装备、人员都受其严重威胁。 大家都知道当时长津湖地区遭遇严寒,使得志愿军冻伤减员极多,以往谈及这个话题时,总是老生常谈地讲出兵仓促、没有准备,但很少有人提到其实美军的空袭使得物资前运极为困难,不仅仅是御寒物资如此,粮食也是一样。 事实上当时战区的志愿军遭遇的饥饿问题也相当严重,有些部队是在断粮两三天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的。 这可是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野外山地环境,缺乏御寒衣物再叠加无热食、甚至无粮可吃的极端局面,对人的身体、意志是多大的考验。 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先辈们还要完成任务,要去进攻当时世界上火力最猛的军队,而且后者的阵地配系还相当有章法,又有空中优势、通信优势、后勤优势,这仗得有多难打? 第27军在进攻新兴里时,遭遇了美军装备的M19式双管40毫米自行高炮和M16式四管12.7毫米自行高机,这些装备咱们之前从未见过,其平射火力极猛,对我步兵冲击威胁极大,其中M19双管40毫米自行高炮还被志愿军称为是“双管坦克”。 而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的坦克连当时在包围圈外,配备的是22辆M4A3坦克和1辆M32坦克抢修车,因缺少步兵协同,该连在救援新兴里时被志愿军阻击部队摧毁数辆。 陆战第1师所辖的第1坦克营则有4个坦克连,每个连装备有17辆M26坦克、3辆M4A3坦克、1辆M32坦克抢修车;这4个连便有68辆M26坦克、12辆M4A3坦克、4辆M32坦克抢修车;此外美军陆战1师还有9辆喷火坦克。 另外在陆战团的反坦克连中,还各有1个5车制的M26坦克排。 我军此前是从未见过M26坦克的,打这玩意的难度极大。 第20军在跟陆战第1师对战时,遭到坦克的极大杀伤,部队配备的少量巴祖卡火箭筒对M26坦克基本无效,必须要步兵上去搏命。 第60师在围歼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时,后者的前导为第1坦克营D连主力和陆战第5团反坦克连坦克排,总计有17辆M26,另外后卫还有第1坦克营B连主力共计12辆M26坦克。 这些坦克根本打不动,第60师参战部队也急了,第179团2连副连长寿志高带3排的2个班共计27人冲到公路边上,跟美军的坦克及周边步兵打起了近战。 按照老办法,要炸坦克只能是用步兵抱着炸药包上了,然而M26坦克的“皮”实在是太厚了,炸药包位置不到位的话怎么炸都炸不动,有战士甚至绑着手榴弹冲到美军坦克下面引爆,但还是不能将其摧毁。 副连长寿志高是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有着“爆破大王”之称,曾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眼看着战士们接连牺牲,但坦克还是炸不掉,最后寿志高自己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这才炸瘫了一辆M26坦克。 为了炸这一辆坦克,咱们牺牲了“爆破大王”寿志高以下27名干部战士,未能阻止其余16辆坦克开进下碣隅里。 但第60师的步兵在敌坦克首尾之间,却拼死歼灭了其中段的步兵大部,并迫使后卫坦克退回古土里。 在这一仗中,另一名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毛杏表也壮烈牺牲,毛杏表还曾代表20军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这在20军中仅有4人。 在11月29日这天,这4人中的另外一位战斗英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杨根思,也在下碣隅里小高岭战斗中壮烈牺牲。 而美军坦克开到下碣隅里后,第58师的攻击更加困难,在作战总结中直接写到:对反坦克除小包炸药、小组队形外,火箭筒均无效,请示办法。 尤其是美军坦克在前沿后方活动,施行机动火力支援的话,我步兵无法接近,更加无奈。 所以第20军派部队到水门桥方向的最早任务其实是破路,而破路的目的是阻止其坦克继续北上增援。 部署最靠南的部队,是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80团,在极寒环境、空炮轰炸、南北两路美军的夹击下,第180团团长牺牲、参谋长重伤,全部仅剩20人(应当是还能战斗的人员)。 看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诸多战史资料,是相当残酷的。 第20军头号主力师——第58师到12月5日时,第172团仅剩8个排、第173团剩11个排、第174团17个排。 此时面对敌南逃北援,该师仍继续坚持作战,至12月8日,第172团仅剩20余人(应当是还能战斗的人员)由团长率领,仍在高龙以北的小高山地坚持战斗。 而在院里、黄草岭失守后,第173团、第174团共组织4个多连向1304高地反击。 12月10日,敌在古土水(古土里)的警戒部队也南撤,第20军组织第60师第178团80余人和第58师一部可以行走的部队,由蔡参谋长率领依然在冲锋追击。 什么叫冲锋? 一个师能动的战斗员都没有多少了,还要追着美军的坦克、大炮打,而后者素称美军战斗力最强,却不敢回头一路直奔海边,后来索性在航空兵和军舰支援下溜号了! 美军是“心善”才溜走的吗?当然不是,它是被打跑的,是被志愿军第9兵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跑的。 所以志愿军的对第9兵团的评价是: 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半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一师及第七师,收复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正由于东西两线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改变了朝鲜的局势,迅速地转入对敌反攻。 毛主席亦评价说: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情况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所以评价东线作战如何,离不开客观的环境因素和具体力量对比,在第20军和第27军的战后总结中,我们固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检讨,但要知道这是我军历来高标准要求的正常表现,想要战胜强敌,必然要做到极致方可。 而我们后辈自然要看到更多的要素和视角,去了解当年的冰湖血战,不能先辈高标准地说这没做好,那也没做好,就想当然地以为真的做得很差,这是不合适的。 最后再回到《冲锋》的电影问题上,这部电影不是大制作,瑕疵固然有,但能感受到诚意以及尽量做好的表现,我觉得值得一看。 会员购买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 请选择会员类型 ¥39 VIP-1个月 ¥99 VIP-半年 ¥159 VIP-1年 ¥20 vip一天 ¥69 vip一季度 在线支付 激活码 输入激活码: 立即支付 我要打赏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 微信支付 支付宝 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