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陵:​我们怀念教员,其实是怀念“真心为你好”的温暖!|2024-11-18

图片

    伯陵说:    

封面图是网友拍的,出处找不到了。

但马上就到月圆中秋了,

再看这张图,太有意境了。



1

今天是教员逝世45周年,我们就不聊革命战争等宏大问题了,换一个小角度,聊一下“老三篇”里的人民。

 

所谓“老三篇”是指《毛选》里的三篇文章,包括《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教员在世的年代,这三篇文章被单独整理出来,成为人人需要背诵的经典。

 

我听很多长辈说过,他们小时候都能背下来,每篇文章的表面意思也都理解,可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便不知道了。

 

后来年纪渐长、教员逝世,老三篇也就没人提了。

 

于是,年纪大的长辈们不再研究老三篇,我们年轻人曾经受到“污名教员”的影响,自然也不会研究老三篇。

 

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必然有其根源,教员把三篇文章收入自己的选集也是斟酌考量过的。

 

现在,我们是时候重读老三篇了。

 

其实在我看来,教员的三篇文章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人民”,而这条“人民主线”可以串联起社会革命、党的路线、方法论、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

 

读懂这三篇文章,也就读懂教员为什么会说人民万岁。

 

 

2

 

1942年5月,教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贴近工农兵,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讲人民群众的事,千万不要摆架子逞英雄,以指点江山的姿态对待人民群众。

 

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举例说明。

 

教员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以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是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是脏的,不愿意和他们亲密接触。

 

而且他还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意自己挑行李,感觉那是底层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自己是堂堂的读书人,挑行李太跌份了。

 

直到参加革命,教员和工人、农民、战士在一起摸爬滚打,彼此逐渐熟悉以后,才改变自己的看法。

 

他开始觉得,尽管工人农民的手黑,脚上有牛屎,但是世界上最干净的,那些没有经过改造俯视众生的知识分子,反而是肮脏恶心的。

 

“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换句话说,教员从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主动下沉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从那时候起,“人民”两字,便成为他终生奉行的准则。

 

于是就有了那篇《为人民服务》。

 

这篇文章是1944年9月,为纪念张思德写的。

 

张思德于1933年参加红军,努力奋斗了11年,依然没有走上领导岗位,只是中央警备团的战士,甚至连牺牲,都是烧炭的时候炭窑崩塌而牺牲。

 

和同时期参军的人相比,张思德太落伍了。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辉煌的战绩,没有曲折离奇的革命事迹。

 

但就是这个非常普通的人,教员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做了演讲,最后还收录到选集里。

 

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便是给普通人民树碑立传。

 

中国历代史书,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那些种田的农民、造工具的匠人、拼杀的战士、以及千千万万如你我一样为生活奔波的人,从来没有露脸的机会,都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气氛组。

 

生出来没人在乎,死去没人管,他们在人世间做了些什么,也不重要。

 

史书里“坑杀40万”、“大饥人相食”、“十室九空”,就是他们存在的全部意义。

 

至于那40万人叫什么、人相食的人是谁、十室里有过怎样的欢声笑语,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但是教员说,不对,他们都很重要。

 

有活蹦乱跳有血有肉的个体,又何来整体的中国?没有一个个普通人民的奋斗,又何来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表演?

 

那些历史上没有姓名的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车轮的伟力啊。

 

教员要通过纪念张思德,来给普通人树碑立传,让世人知道他们曾经来过,用自己的努力参与了伟大的事业,也让每个普通人都知道,自己可以很有尊严的活着。

 

所以才有了文章里说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教员纪念张思德第二个原因,便是给党员树立万世不易的家法

 

现实世界没有从天而降的超级英雄。

 

想做成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组织,把千千万万的普通个体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成功的可能。

 

那么有血有肉的个人,凭什么信赖组织呢?

 

唯一的方法是建立双向互动,个人信赖组织做伟大的事业,组织做伟大的事业是为了造福个人。

 

用教员的话说就是,党组织要为人民服务。

 

这种双向互动建立起来,个人、组织和国家就是铁板一块,真正做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伟大的事业便能滚滚向前永不止步。

 

这是可以光明正大说出来的阳谋。

 

那个人尊严和组织家法,如何打通呢?

这就需要一种仪式了,比如追悼会。

追悼会不仅是给牺牲的人做,更是给活着的人看,让所有人都知道,党组织认为你们是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人,你们的努力工作,是让更多人有尊严的活着。

 

唯有如此,他们才不是可以抛弃的气氛组,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才是需要真正践行的伟大事业。

 

所以教员号召大家: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

 

 

如果说为人民服务》是教员思想的底色,那么其他两篇文章,则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对“为人民服务”的拓展延伸。

 

先说《纪念白求恩》。

 

教员写文章有个特点,喜欢通过谈某个人物或者细节,刨析隐藏在人物和细节背后的逻辑,然后提炼出非常深刻的观点。

 

可能高智商的人,分析问题就是这样吧。

 

教员和白求恩见过一面,但是被白求恩的精神感动,在白求恩去世一个月后,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

 

他先是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和成绩,紧接着便提炼观点: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看吧,突然峰回路转,让中共党员学习白求恩“毫无利己、共产主义”的精神。

 

这是教员对全体党员的价值观要求。

 

随后教员继续表扬白求恩,说他实践了列宁主义路线,中国共产党以后也要实践列宁主义路线,于是他把白求恩和党组织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员又在白求恩的故事里,提炼出观点: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他提炼这个观点要说什么呢?专门表扬白求恩?

 

当然不是。

 

他是要用白求恩的工作精神,批评党内的部分同志。

 

因为有些人工作不负责任,遇到事情喜欢选轻松的做,而且稍微出一点力,便要到处宣传自己,甚至在工作中打小算盘,先满足了自己,再考虑别人。

 

这种人大家都见过吧,每个班级、每个单位都有类似的人,非常讨厌,典型的老鼠屎。

 

教员是借白求恩来批评这些人,让他们向白求恩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这是对党员个人的价值观要求。

 

最后教员在文章里做总结: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赞(22)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陵:​我们怀念教员,其实是怀念“真心为你好”的温暖!|2024-11-1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