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人说这就是水分子,这显然是不对的。体量不对,研发厂所也不对:水分子至少接近200吨,而目前这个也就是其四分之一的重量尺寸。但这已经是作为一家战斗机研发厂所,到目前研发成功并且已经飞上天的最大也是最重的新型号了。从5.5代机以后,战斗机与轰炸机都在向高度隐身的、大飞翼的方向殊途同归,因此会给一些非专业人士造成认知错觉。作者很早就说,5.8代机大概率不是类似B2的等腰梯形三角翼加兰姆达襟副翼的造型,而是双三角翼,果然说中。而看其体量,相对于伴飞的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其机长似乎多出来非常有限,甚至完全不多。考虑到伴飞者全长不超过21米,那么新飞翼的全长绝不会超过25米,这是连前临时空速管都算上的;但是其真实宽度却十分惊人,
伴飞机型全宽不会超过14米,而新飞翼全宽至少是20米级别,最少也在19米以上,这样就有非常宽大的内部空间。可以携带更多的内油,实现超级大航程。同时在全机结构上也可以从不同方向全面强化,实现巨大的内弹舱与非常高的极限过载系数。但是这么做对飞控的要求是惊人的高,但是对研发单位这都是小菜一碟。整机非常小的长宽比的中飞翼,也造成机头部分绝对的相对宽大,可以有非常舒适的前驾驶舱。传说是类似轰炸机的双座并列,现在看实现的概率很大。整体布局也很像是3发:因为仔细看尾部确实是3个发动机舱。而进气道明显是3个:机头之下是2大加莱特进气道,机背中部还有一个背负式进气道。如果不是3发,而采用3进气道实在是匪夷所思。因此判断是2台传统涡扇,
再加上1台大推力广域新式发动机。采用2大加莱特而没有采用DSI鼓包进气道,显然有3倍音速以上飞行的进气考虑;毕竟DSI鼓包进气道一旦超过2.8马赫,也就不太适合了。至于3个尾部喷口,目前几乎完全看不清。这说明进行了极度的扁平化压缩,这样无论在雷达波层面,还是在红外线层面,都已经隐身到极致。全机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垂直方向的气动操纵面,而是靠主机翼2侧边缘的一共4个可变换翼面,在起降期间大角度倾斜来代替;而全速平飞战斗状态下则可完全放平,这样的隐身能力堪称无与伦比。全机明显是双前轮,外加主起落架都是双轮,这样可以判断全机最大起飞重量在50吨甚至55吨级。而且双前轮未来可以直接上舰弹射,作者很早也说过未来机型海陆通用。虽然全重巨大,
但是极大的机翼面积也造成综合翼载荷非常小,甲板完全可以承受得了。假设50吨满载起飞,基本就是20吨空重、20吨内油、加10吨内置重弹药。作战半径3500公里起步,一次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拓展到5000公里以上。短粗的整体布局,双并列座舱,都会增加中低空阻力,导致有效航程下降。不过新飞翼正常巡航高度都在2万米以上,最大升限估计可以到6万米,因此空气阻力大的问题已经提前解决。仔细看机头两侧腮部似乎有2个缺口?其实不是缺口,而是偏浅色的透薄材料,应该是侧向相控阵。最值得注意的是,新飞翼首次公开飞行,就与伴飞机一起飞出了一个半径最多600米的U型急转弯。这是当今的任何轰炸机甚至战斗轰炸机都做不到的。要知道F16的最小U弯半径也在1.2公里以上,
50吨级的庞大机体,没有任何固定的垂直气动操纵面,却能实现顶级战斗机的极限小转弯半径,这说明该型号的飞控已经登峰造极,完全可以与任何顶级战斗机进行全面空战,当然是在极端条件下。一般都是超高空高速,高举高打,普通敌机根本没有与之面对面的机会。早就说过五角大楼圣诞要加班,毕竟这是第一种断崖式领先的全新型号,复姓独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