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我知道大家一看题目都会下意识的想到那块雕刻着一只眼睛的石头,但是很遗憾,今天不讲独眼石人的故事,而是另一块石头,一块有着封号和爵位的石头…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这一年的某一天,太湖上一名未曾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渔民正摇着橹捕鱼。皇上怎么风流倜傥,跟升斗小民又有什么关系呢?鱼是得捕的,不捕鱼全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只是太湖边上的渔民真心不少,经年累月的捕捞下,想要满载而归就成了一种奢望,但没办法,为了生计这名渔民决定沿着湖岸碰碰运气,看有没有漏网之鱼能让他有所收获。可正当他摇着橹晃悠悠的行船时,突然,船头发出了“嘣”的一声巨响,渔民心想,完了,芭比Q了,这肯定是撞到暗礁了啊,于是赶紧上前看看船身有没有破损,这可是一家老小吃饭的营生,但凡出点差错全家都得饿肚子。可越是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等到渔民上前一看,果然是触礁了,船头下部直接撞出了个洞,这下算是彻底完了…
而正当渔民欲哭无泪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渔船撞到的这座暗礁有所不同,哪里不同呢?这座隐藏在水下的暗礁看起来个头不小,不然的话离岸边还有不近的距离,渔船也不可能撞上去。于是,精通水性的渔民立马脱去上衣跳下了湖,潜到水下看看这座暗礁到底有多大。而片刻之后等他浮出水面扒上渔船后,原本哭丧的脸变成了笑靥如花,内心直呼,发达了,这回是真的发达了!没想到这座暗礁竟然是一块史无前例巨大的太湖石!一块大石头而已,犯得上这么兴奋么?这里郑重告诉大家,放在当时那个年代,还真犯得上…为什么呢?别忘了,当时的时代是北宋,当年的皇上是宋徽宗…作为艺术宗师、书法大家、艺妓爱好者的宋徽宗赵佶,早已脱离了低级趣味,对于人家来说,像什么金玉之物人家根本不屑一顾,从小俯拾皆是的玩意儿,那有什么稀罕的啊?反倒是各种奇石,让宋徽宗心心念念,所以他平生的一大爱好就收集天下各地的奇石。
而在所有的奇石品类中,宋徽宗又独爱太湖石,实话说,后来太湖石的流行,就是宋徽宗给带起来的…在当年,太湖沿岸的官府每年都要打捞大量的太湖石进贡到汴京,以供宋徽宗赏玩,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花石纲。而之前发现并进贡的所有太湖石,都没有这位渔民这回发现的大…于是,兴奋不已的渔民连船撞了个洞都没顾得上,一路游上了岸,飞奔到当地官府报信,告知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太湖石,这玩意儿皇上肯定中意的很啊!消息报到当地官府后,他们自然不敢怠慢,老爷们正愁着怎么进贡奇石以获取圣宠呢,没想到天降喜讯,竟然发现了巨大奇石一块,实在是运气好啊。在渔民的带领下,官府的衙役们找到了石头所在的位置,虽说石头仍在湖里埋着,可是官府之力何等之大?没过多久,在上千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块巨大的太湖石被从湖里给拖了出来,而直到将其拖上岸边看到全貌后,所有人心里只有四个字:卧槽!真大!
有多大呢?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差不多将近十六米高,上百人手拉着手才能把这块太湖石环抱一圈,而如果算重量的话,少说也得数百吨重…如此庞然大物,真可谓天降祥瑞,于是当地官府立马上报,奏报直呈汴京,摆在了宋徽宗赵佶的案头。当然,奏报中除了当地官府对皇上的各种吹拍之外,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难题,那就是如此巨石,以当地官府的力量肯定是送不到汴京的,于是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朝廷拨点钱,在湖边修个小园子,把这块巨石给圈起来,然后让画师作画,将画像呈送给宋徽宗,以解宋徽宗心念奇石的渴望。而另一个方案就很简单了,朝廷直接出手,动用无数人力物力将巨石运往汴京,送至宋徽宗的面前赏玩。看完当地官府的奏报,宋徽宗二话没说,直接提笔批示,送,给朕送到汴京,运巨石的钱朕来出,堂堂皇宋花这点钱还用顾虑?赶紧的,别墨迹…
皇上下了旨,那就好办了,都动起来,热闹起来吧。可是,真正到行动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运送如此巨石,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首先,这块巨石又重又大也就算了,关键它还脆…我们都知道,太湖石都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虽然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可是质地并不坚硬,稍微磕碰就会碎掉。运这玩意儿就跟运玻璃似的,长途跋涉指不定哪里磕磕碰碰就出现裂痕,这要是运送到汴京到了皇上面前成了一堆碎石头,那上上下下可就全完了…其次,就是运送的路线问题,从太湖边上到汴京,沿途上千里,当年既没高速也没铁路,一路上山川险阻,走陆路根本不可能。故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水路,从太湖出发,经京杭大运河,再从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从长江到江都,自江都到淮阳河,再从淮阳河再到泗水,然后到徐州,最后从徐州到汴京。
走水路的路线规划没问题,但问题是当时没有承重力那么大的船啊…而且,前面的水路还好,要么是修建完备的运河,要么是宽广的天然河道,相对好走一些,但这最后一段水路,也就是从徐州到汴京的这一段,是人工开凿且水量特别小的汴河,不仅又挤又窄,还容易断流,且汴河上有很多桥梁,运送如此巨大的石头经过汴河,怎么想都是不可能的事儿。最后,就是沿途的安全问题了…虽说《水浒传》是小说,但在北宋宣和年间,地方也并非一片祥和,特别是运河沿岸,总有靠水吃水的团团伙伙,万一冲击运送奇石的船队,不慎将其损毁了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啊,哪个都是问题,但是当呈报到宋徽宗面前时,这就都不成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宋徽宗大笔一挥批示道,现有船只的载重量不够,那就造大船,民夫不够大量雇佣,兵丁不够大量调派,河道窄的人工拓宽,水流浅的人工注水,路上所有的亭台楼阁城墙桥梁,只要是挡住路的,一律先拆掉,让石头过去后再重新修建…
据《宋史·朱勔传》记载:“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至于说运输途中如何避免巨石的碎裂,据《癸辛杂识·前集》记载:“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远必有折损之虑。近闻汴京父老云:‘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圆浑,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放舟中。’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虑。”也就是说,为避免巨石在运输途中受损,必须先用胶泥将石头上的孔洞填上,接着把掺了麻的胶泥厚敷在石头外面,将整个石头做成圆球形,放在阳光下晒结实,然后才能把它装进船舱,走水路运输。就这么的,北宋朝廷调集了一切力量,在短短一年内,将这块重达数百吨,高近16米的巨大太湖石,硬是从千里之外的太湖边上运送到了汴京城,摆在了艮岳园林里。同时,宋徽宗还专门为它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在它的孔洞中放入了雄黄和炉甘石,用来达到驱走蛇蝎并于阴天时制造出云雾缭绕的效果。
即便“礼遇”至此,宋徽宗依旧感到不满意。于是,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他又给这块石头取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昭功敷庆神运石”,并给它封了爵位,号称“磐固侯”。不久后,负责运送这块大石头的朱勔被封为威远节度使,其子孙后代全都跟着加官进爵。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是因为花石纲闹得民不聊生,所喊出的口号正是“朱诛勔”…不过这些宋徽宗毫不在意,他所在意的,是这块所谓的“神运石”一定能够保佑他的江山万年稳固,所以几乎每天都要跑到石头前面观摩赏玩、祝祷祈福。然而…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仅仅3年后,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兵长驱南下,围攻汴京,最终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北掳金国,汴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而那块宋徽宗心心念念朝思暮想的“神运石”也被金兵被大锤砸碎,部分碎块连同艮岳园林里的其它奇石被运往金国中都以为彰功。
再后来,蒙古灭金,这些金国的战利品又成了蒙古的战利品。多年以后,徐达北伐,驱逐鞑虏,永乐迁都,修建皇城,在元朝的宫廷中找到了这些颠沛流离多年的太湖石。于是,永乐皇帝下令,将这些亡国之石堆上万岁山,以为后世之警。如今,这些太湖石依旧矗立在景山之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正是: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