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6月,林则徐因鸦片战争失利被贬新疆伊犁,朝廷诏书中让他“效力赎罪”。
接到旨意后林则徐随即出发,8月途经江苏镇江偶遇魏源,在短暂的会晤中林则徐将其在广东禁烟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交付于他,嘱其编纂《海国图志》。
8月途经河南一带,恰逢黄河决口、开封受淹,因河南巡抚牛鉴等人束手无策,道光帝遂谕令林则徐“着免其遣戍,即发往东河効力赎罪”。
于是林则徐就在河南主持抗洪抢险及救灾工作,一干大半年。
1842年3月,黄河大堤合龙在即,道光帝再次谕令林则徐“着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由于此前林则徐在修筑河堤时感染疟疾,4月份到西安后一病不起,直到8月病情好转才继续起行。
作为大清官场名人,各级官员自然知道林则徐扮演了皇帝“出气筒”和鸦片战争“背锅侠”的角色,也知道用不了不久很可能就会复出,所以大家都不敢怠慢。
8月11日启程离开西安之际,西安将军布彦图等陕西各级官员送于郊外,林则徐感慨之余作诗一首,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诗中有两句流传甚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以此表达自己为国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