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一棵青木:农历,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2025-02-01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达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农业没啥科技含量,又土又落后,至于农历(阴历)这东西更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抛开现代社会的大量高科技设备,不买上一本阴历的话,那你连种地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时光回到5000年前,一个老父亲在临终前握着他儿子的手,说:
儿啊,明年开春暖和的时候一定记得播种子,大概天气暖和到穿冬衣会热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然后第二年倒春寒了,穿冬衣会热的时间推迟了一个月,然后这家的儿子播种时间也晚了一个月,然后顺利的带着全家人饿死在了当年冬天。
你目睹这一惨剧后,认为一定要把每种作物的最佳播种时间用一种靠谱的方式传承下去,确保自家的后代不会因为延误播种而饿死。
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农作物的生长依赖太阳,而太阳的运行规律是恒定的,不会等人类一分一秒,因此农作物每年的最佳播种时间就那么几天,错过就会减产。
中国古代大多数时间的粮食都是高度紧缺平衡的,有大量粮食剩余的时间段很少,大多数时候的粮食只是刚好够吃而已,一个国家的局部地区粮食减产了5%,那其他地区支援下凑合凑合还能过,要是整个国家的粮食都减产了5%,那基本就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结局了。
但对于农作物来说,延误播种时间十天半个月很容易,一眨眼就过去了,对应的减产量远远超过5%,能减产20%~30%乃至于更多。
因此每年让所有人都在最佳时间点播下种子,是全村的头等大事,也是一个国家最操心的事情。
在最佳时间播种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因为很难标定时间,让全国所有村庄的那些文化教育不够的村民们都能精确的知道每天是几月几日,最适合做什么,这个非常难。
去掉现代的手机和日历农历等,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天文记录的村庄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到“不误农时”这么简单的事情。
要标定时间,就要给时间找一个参照物,有且仅有的参照物只有两个,那就是我们人类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
以太阳的日出日落为基准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因为太阳为阳。
以月亮的一个盈亏周期为基准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历法,称之为阴历,因为月亮为阴。
人类所有国家研发的历法要么是阳历要么是阴历,没有例外,均以日月为参照物。
因为农作物生长依赖于太阳,日出日落四季分明,以阳历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种植时间点参照最为准确,所以人类所有文明均不同程度的研发出了阳历。
但阳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传播困难,每天的日出日落都差不多,而一年有足足365天,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记忆长度,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天文记录那根本记不清楚今年已经过了多少天。
对于一个普通村庄的村民来说,你以阳历编成历法,这对他来说没有意义,真使用起来误差大到无法接受,太容易记错了,那是真的分分钟播种日期会错开十天半个月。
但阴历就不一样了,阴历是以月亮为参照物,月亮从满月到再次满月的

朔望周期被定义为一个月,形成了阴历的基础单位“月”。

图片
月亮在一个月内的月相是在时时刻刻变化的,抬头看一眼月亮就会知道今天大概是本月上旬还是中旬还是下旬,非常简单易懂,而且一年的记忆周期从365天变成了12~13个月,这个就好记多了,也很难记错,毕竟在365天里记错七八天很正常,但在12个月里记偏了整整一个月那还是很难的。
中国农村的老人代代都口口相传一句谚语,那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想告诉后代子孙们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因为满月时间基本都在阴历的15号或16号,概率大约各一半,把这句话口口相传是让后代子孙们凭这个窍门准确的记住阴历的时间点,每次看到满月就知道到15~16号了,如果自己记忆的时间和这个不对,那可以立刻进行修偏。
因为阴历可以凭借月亮的月相变化让普天之下的农民时时刻刻的进行修偏,而阳历一旦记错想要修偏就困难的多,所以阴历比阳历天然更适合推广,天然更适合辅助天下的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

赞(1)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一棵青木:农历,老祖宗为种粮发明的高科技|2025-02-0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