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俄军南部集群彻底清理了库拉霍沃城,并正式宣布战役获胜。
库城之战的胜利,意味着俄军攻下了南顿方向最重要的乌军堡垒;而这样的城市掌握在俄军手里,将成为俄方重要的基地城,进而再以此为跳板继续向前进攻。
值得注意的是,乌军在库城之战的收尾阶段,虽然未能在城西的工厂区域坚守顽抗,但也不算溃败状态,而是仍有相当的组织度。
这些乌军撤出城区后,并不打算彻底放弃处于三面包围下的突出部,而是就地坚守。
因为在库拉霍沃城西几百米处,还有一个乌军控制下的小镇——达赫内。这个小镇的战前人口约1700人,在顿巴斯战场上也并不算小。
由于乌军经营多年,且小镇内建筑物也不少,所以仍然具备防守条件。
从大的态势上看,达赫内的乌军突出部处于俄军的三面包围下,情况并不有利。
不过在达赫内本身具备防守条件的同时,北侧方向有沃夫恰河作为屏障,俄军主要在河北活动,并未轻易渡河南下;而达赫内以南的大片野地里,乌军留下的防御工事还不少,所以也能扛一扛。
另外达赫内本身位于H/N-15公路线上,向西几公里的河流、公路交汇处,还有三个乌控村镇,分别是战前人口1100人的康斯坦丁诺波尔、1600余人的安德里夫卡、800余人的乌拉克利。
这三个村镇实际构成了一个横跨河流和交通线的堡垒区,俄军虽然靠近了其外围,但短时间内是不好攻下的。
以三村镇堡垒区为后援,以达赫内为钉子,在北边河流、南边野地防御工事的掩护下,尽可能坚守下去。
当然,仅仅依靠从前线撤下的疲惫部队不足以完成此任务。
所以乌军从红军城方向匀过来了第71猎兵旅的部队,并且将新军的第157机步旅部署过来。
据乌克兰方面的消息源称,第157机步旅再次出现了先前第155机步旅那样的问题——实际上战斗力不强、逃兵较多,几乎已经成为了第15X序列旅队的通病。
但是这类部队的装备载具还是充裕的,而且此类部队到前线后,实际会被老牌部队“瓜分”,无论兵员还是装备均会如此。
所以新生力军的到来,尽管其本身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还是会给一些老牌部队回回血。
因为在沃夫恰河以北活动的部队属于中部集群,在达赫内正面进攻的属于南部集群,而在南边苏希亚利河方向活动的属于东部集群。
在战争中,不同序列的部队联合作战,其实是存在客观困难的。
因为各部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有的是主攻有的是协同;如果同属一个集群的话,比较好分配任务;若是集群不同的话,在指挥链条上就会复杂些。
所以达赫内之战,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号的库拉霍沃战役。
北边和南边的俄军部队,是作为客军协同的,主要进攻的还得是南部集群。
我们知道南部集群除了主打库拉霍沃方向外,还承担了恰索夫亚尔、塞弗尔斯克方向的作战任务。
在库城攻下后,俄军又将此方向的两个顿军摩步旅(第5旅、第110旅)调到了红军城的东翼,将来整个南部集群的作战任务及部队部署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达赫内的作战,基本可以看作是南部集群在这里的收尾作战。
这个尾巴当然就是吃下长约10公里,宽约6到10公里的乌军突出部,而达赫内就是最靠前的钉子。
乌军既然增派了力量坚守当地,而俄军的进攻力量则大幅削弱,那么短时间内吃下达赫内小镇就不现实。
所以俄军继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作战思路,先是用无人机和炮火大量消耗乌军的防守资源后,再以突击队攻入到镇内,以巷战蚕食的方式逐步实现占领。
此前俄军进攻中的主要遭受损失是在冲击途中,而从库城到达镇,仅仅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所以突击队是比较好进去的。
所以在库城失守一个月后,达赫内小镇也由俄军正式插旗占领。虽然说这颗钉子还是失守了,但至少拖的时间还算长,起码比大诺沃西尔卡坚持的时间长。
达赫内丢掉后,乌军在突出部的控制区看似还是不小,但没有定居点的支撑,那些野地恐怕是防御不了太长时间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边的俄军现在进一步向西进攻,目前已经攻入了安德里夫卡的中心,如果后续南边的俄军也有动作,那俄军是有望拉平这个突出部的。
而对乌军来说,能在前方坚守的关键是三村镇堡垒区域不失,现在前方的达赫内既然已经丢了,那野地防御最好就是以小部队节节抵抗,而应以主要力量防御后续的村镇节点。
因为在三村镇之后,还有乌控定居点,这个方向如果能比较长时间守住,对于稳定新的防线总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