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还说这些媒体,没有人再听它们的话了。“激进疯狂的左翼人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烧掉美国纳税人每年10亿美元”。
按照DOGE小将们效率,估计他们很快就要端了“美国之音”。
对中国人来说,“美国之音”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华蛇窝”,每天24小时不停制造针对中国的有毒有害信息,虚假新闻。
远的不说,单单在北京冬奥会开幕期间,“美国之音”48小时内发了多少篇反华稿件,你想得到吗?
70多篇,创下纪录。而且绝大部分只有中文版,没有英文版。
“美国之音”有多毒?毒到连美国人都不能收听。
根据1948年1月杜鲁门签署的《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美国政府传播给国际受众的信息,不得在美国国内传播。
直至2013年,奥巴马签署法律,才废除了限制措施。
这个蛇窝里,什么样的毒蛇都有。除了中文,还有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越南文……
当然,中文信息现在是它们的主营业务。
那些擅长中文写作的,其实并不是美国白人,而是从华裔社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招聘来的“人才”。
业务能力很强,他们都是经过了审查和挑选的。
政治立场很坚定,他们对美国的爱,甚至超过了美国人。
“美国之音”今年已有83岁,它对美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1942年2月24日,该机构一降生,就是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器。
它筹建于1941年,由于太平洋局势日益紧张,罗斯福下令成立了“外国新闻处”,任命罗伯特·舍伍德为处长,由政府出资,设立电台,宣传美国对外政策。
1942年开播时,舍伍德还需要借助BBC发声,但播音时要加上一句:“现在这里是来自美国的声音”。
所以,“美国之音”就成了该机构的名字。
1942年7月,“美国之音”并入美国战时情报局,规模迅速扩大。
二战结束不久,冷战开始,“美国之音”摇身变成了一家“独立媒体”,其实它是美国打舆论战的一艘航空母舰。
美军航母赶往目标地区还需要一段时间,而“美国之音”的轰炸机可以随着电波“秒到”,并“秒杀”一些人的大脑。
美国其它几艘舆论战航母,前面都要加上“自由”二字,如“自由欧洲电台”等等,与“美国之音”共同作战。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之音”是主力部队。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50年代视察“美国之音”总部时,曾经说过:“在宣传上花一美元,相当于在军事上花五美元。”
他还表示:美国之音”要穿过国境、越过海洋、渗透铁幕,同对手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为了建立“美国之音”的可信度与亲和力,一开始,它的信息八分真,两分假。
“八分真”是为了取得听众信任,培养收听习惯,“两分假”才是真正目的。
1963年,林登.约翰逊上台后,为了配合越南战争进行反华宣传,他专门成立了“中国报道项目”,要对中国大陆实现电波全覆盖。
随着经费增加,“美国之间”在普通话、粤语、闽南话、上海话之外,又增加了潮州话、四川话、客家话和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每天播音时在10个小时以上。
1963-1964年上半年,为了阻止中国核武器试验,“美国之间”进入了疯狂状态。
一、告诉中国人民,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徒劳无益”的,遭到国际社会共同反对,呼吁大家起来反对原子弹;
二、在香港邀请学者、文人出面发声或撰文反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理由是中国还很穷,要理性。
但这没有什么用。1964年10月,罗布泊一声巨响,彻底粉碎了“美国之音”的破坏性宣传。
看到中国人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心,“美国之音”又调整战术。
减少对中国攻击性、辱骂性的宣传,增加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柔性宣传,强调物质文明。
子弹是有型的,而电波则是无形的;子弹很能难击中人的脑袋,电波却能做到。
“美国之音”的柔性报道,比攻击性报道效果要好,但对中国来说,危害性更大。
今天的00后、10后,应当没听说过“干扰台”这个单位。
“干扰台”是中国的电波防御网基层单位。因为“美国之音”等电台,包括台湾的,故意邻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波段,收音机很容易调到。所以,必须用技术手段阻止。
当年收听“敌台”的人会受到批评教育,如果你听了还要在社会上传播(得瑟,卖弄,故弄玄虚),那就可能构成犯罪。
现在有些人讥笑那时的做法,但这恰恰证明了这些人的无知。
美国为了防止对手的宣传,搞得法网密布,有各种罪名可以起诉。
“冷战”不是只有长矛,还有盾牌。
美国用1938年的《外国代理人登记法》,长期禁止美国人民收听“敌台”,谁要是将“红色信息”在社会上传播,FBI分分钟上门。
直到2018年,美国政府限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的理由仍然是–《外国代理人登记法》
2020年3月2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对新华社、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人民日报》等5家中国驻美媒体的中国雇员人数设置上限为100人,变相驱逐60多中国记者。
美国到底在怕什么?怕美国人民看到中美两国的真相。
所以,小红书对账时,美国网友会对中国的学生无息贷款、买菜不用分期付款感到意外。
其实,在网络时代,靠造谣为生的“美国之音”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里根在“美国之音”播音室念段稿子,就能在苏联社会引发震动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共和党觉得“美国之音”已成财政包袱。
但民主党和一些建制派的大佬认为“美国之音”是软实力的一部分。
公知们总是在说美国只有“独立媒体”,那“美国之音”是谁拨款的?
管理人员是谁任命的?
工作计划是谁制定的?
工作方向是谁确定的?
信息内容是谁审查的?
这一切都是美国的政府行为,为美国媒体洗地的公知不是蠢就是坏。
“美国之音”面临关门,有些人就慌了。
美国全球媒体总署前负责人阿姆斯特朗(Matt Armstrong)就警告共和党政府:“这太可怕了,许多人可能会受到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根据1994年通过的《美国国际广播法》,美国新闻署、联邦关系与媒体办公室整合为美国全球媒体总署)
该署主要媒体就是“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等。
对一些政客来说,“美国之音”就是重要“战略资产”,是美国建立舆论霸权的重要工具,所以,它不能死。
美国舆论霸权,我们都感受过,而且极为双标。
反华媒体造谣,那叫“言论自由”;
中国媒体发声,那叫“宣传攻势”;
美国监控媒体,那叫“维护国家安全”;
中国管理媒体,那叫“限制自由表达”。
美国全球媒体总署是“美国之音”的娘家。
特朗普在去年12月任命前主播卡莉·莱克接管了美国全球媒体总署。
马斯克如果通过打击“美国之音”,成功关掉这个神秘部门的话。
那么,这些长年混迹于美国各大媒体反华流水线上,以造谣为生的中文女工们的生活就要成问题了。
这些人针对中国制造的谣言的恶毒程度,我都不方便复述。
它们现在是真的慌了,有的已经在网上喊话,“机构不能关”(狗粮不能断)。
马斯克炮轰“美国之音”,背后是两党的激烈博弈,生意人有生意人的想法,战略家有战略家的看法,胜负难料。
但那些靠出卖国家、诋毁国家、诅咒国家博取美国信任的人,在美国人眼中的价值还不如一只100美元的话筒。
更可悲的是话筒还值得花钱修理,而它们只能被当成垃圾倒掉!
让它们去流落街头吧,反正它们天天说美国是天堂。那就不用上班辛苦编谣言了,终于可以自由地呼吸香甜的空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