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的盟伴都很焦虑。
主要原因是特朗普重回白宫后,高举“美国优先”大旗,频频对盟伴下手。
近期,特朗普将枪口对准欧盟,抱怨说“他们不买我们的农产品,不买我们的汽车,几乎不买我们的任何东西”,还明确表示欧盟将成为下一个被加征关税的对象。
在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之下,欧盟似乎也顶不住了。
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拟将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的比率从10%调降到更低水平,分析普遍认为这是对美国的让步。
其实,经济只是特朗普上台后欧洲的“三大困境”之一。
近年来,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欧洲面临重重困难。特朗普的上台进一步加重了欧洲的困境。
新冠疫情以来,欧洲经济本已萎靡不振。而俄乌冲突及随之而来的对俄制裁更让欧洲自身经济遭受重创。
欧洲多国陷入通胀、财政赤字双高,就业率、企业活力双低境地。而一向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更是出现了经济萎缩。
2024年,欧元区整体GDP增长仅为0.7%,第四季度更是环比零增长。交出这样的答卷对欧洲而言难说及格。
而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经济领域,欧洲的表现也一片惨淡。
近期,在DeepSeek与ChatGPT“神仙打架”之时,法国耗资540亿欧元研发的AI模型“Lucie”表现远未达到预期,连简单数学题都会答错,上线仅3天后便仓皇下架。
因此,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一旦成真,欧洲的各项产业恐将再受重创,本就脆弱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将雪上加霜。
德意志银行分析认为,美国对欧盟征收10%的关税可导致欧盟GDP减少0.5%—0.9%。
2024年是欧洲的大选年,也是其加速“右转”的一年。
在法国,玛丽娜·勒庞领导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一路高歌猛进,在新一届法国国民议会中成为第一大党,掀起右转浪潮。
马克龙政府陷入跛脚困局,总理更换如“走马灯”一般频繁。
在德国,朔尔茨“红绿灯”政府提前解体,极右翼选择党领导人爱丽丝·魏德尔风头正盛,支持率不断上涨,德国大选结果扑朔迷离。(另见本号文章《德国又有了个“铁娘子”?》)
在英国,由奈杰尔·法拉奇成立仅六年的极右翼改革党,民调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工党及保守党。时隔百年,英国开启“三党政治”的新时期。
而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欧洲右翼民粹政党更是将美国视为“带头大哥”,雄心勃勃,士气大涨。
特朗普的“第一兄弟”马斯克频频就欧洲政局发声,猛烈抨击英、德等国执政党,为欧洲各国右翼政党站台助威,引发多国不满和批评。
马斯克公开支持德国选择党,与该党领导人魏德尔通过X平台连线直播,以视频形式在选择党集会上发表演说,大呼“只有选择党才能拯救德国”。
马斯克还批评德国总理朔尔茨是“无能的傻瓜,应该立刻辞职”。
对于英国改革党,马斯克更是慷慨解囊,给出了一亿美元的巨额捐款。他认为英国工党的执政正在“让西方文明面临威胁”,并密集通过社交媒体抨击英国首相斯塔默,指责其涉嫌“团伙诱骗”。
马斯克的“干政”行为,引起了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强烈不安和不满。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德国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都被视为欧洲极右翼的代表。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视俄罗斯为最大安全威胁,一直推行援乌抗俄策略,欧俄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对立格局也越来越固化。
可以说,美国领导的北约是当前欧洲在安全上最大的“靠山”。
然而特朗普上台后,一面以停止援助为要挟,强迫乌克兰让渡更多利益,另一面还要求欧洲为自己的安全增加“付费”,并在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和战后重建中承担更多责任。
欧洲更恐惧的还是特朗普与普京在俄乌问题上开展“越顶外交”,让欧洲在俄乌事项中失去话语权,沦为“局外买单人”。
近期,特朗普对媒体透露,已与普京通话并取得进展,还称自己期待与普京进行更多对话。
此外,特朗普还对丹麦的格陵兰岛虎视眈眈,将其视为美国北极战略的一部分,扬言要以各种手段将其收入囊中。
欧洲眼中的“保护神”摇身一变,竟然成了最大的霸凌者。
面对特朗普上台带来的各种冲击,欧盟不愿坐以待毙,准备采取“软硬兼施”的应对策略。
2024年夏,欧盟委员会成立应对特朗普上台的“特别工作组”,确定了可以实施报复性关税的领域,并计划利用2023年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打击美国的大型科技及金融公司。
近日,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兰格表示,“欧盟比加拿大、墨西哥更强大,能够捍卫自身的经济利益”。
话虽如此,但欧盟国家总体上不愿与特朗普“硬磕”,也准备了一些让步空间。
除了可能降低美国汽车进口关税外,降低对美国科技企业的数字税,进口更多美国的农产品、液化天然气和武器装备,都有可能成为欧盟献给特朗普的“大礼包”。
然而,由于与美国之间存在经济实力差距且欧盟内部难以形成合力,欧盟准备的反制“大棒”可能不够硬,也难以挥出。
而以特朗普欲壑难填、得寸进尺的行事风格,欧盟准备的“小胡萝卜”估计也难以让其满意。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20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会晤。
欧洲的困境实际上是旧秩序崩塌与新格局孕育交织下的阵痛。
破局之钥,在于强化战略自主,拓展多边合作,避免过度依赖美国。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关系50年发展历程表明,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就能推动合作、办成大事。
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7858亿美元。
面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中欧深化经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
双方携手合作,不仅能抵御外部贸易风险,还能在合作中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确定性。
中欧产业结构高度互补,这是双方合作的稳固基石。中国的飞速发展非但不是欧洲的威胁,反而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产品研发,从基础制造到前沿科技应用,中欧能够全方位实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交融。
这不仅能提升双方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更能增加各自的经济韧性。
特朗普上任不久,密集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巴黎协定》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频频发表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惊人言论,严重扰乱全球治理进程。
而中欧作为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双方都有意愿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与美国不同,中国历来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中欧加强合作,可以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