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是本世纪以来世界上爆发的最大规模战争;双方先后动员的军队均以百万计,而伤亡折损亦堪称巨量。
不过在将近三年战事的大量战役战斗中,却绝少有歼灭战出现。
当然,大家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无数“歼灭战”,但这其中几乎全部都是信息战的产物或者干脆就是双方粉丝的“夸大想象”。
唯一毫无疑问的成规模歼灭战,就是战争初期的马里乌波尔之战,此战达成了围歼条件,而且确实歼灭了乌军国民卫队亚速团和第36海军陆战旅的主力。
另外在前不久的大诺沃西尔卡之战中,俄军虽然基本歼灭了乌军在镇内的防守部队,多少也算歼灭战;但因为乌军在镇内的主要是第110机步旅的步兵单位,且当前乌军严重缺编,所以实际围歼的兵力显然也难以比肩马城之战。
咱们这里的读者,对于我军的战斗历程是比较熟悉的;在我军战史上,很多情况下是以达成歼灭战来作为胜利的标准。
而之所以将标准制定得如此之高,当然是与我军的战斗环境息息相关。
因为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漫长作战过程中,我军总是处于以弱击强的作战背景之下。
敌人的兵力更多、武器更好、资源丰富,而且往往有相对富裕的补给条件。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消耗过大的胜仗对于咱们也是不利的。因为敌人很快就能恢复过来,而咱们的物质条件差,补给不易,实际上于长远来说也消耗不起。
所以,唯有集中力量打出歼灭战来,整建制地消灭敌人,对其造成难以迅速恢复的创伤;继而再通过歼灭战缴获的武器、弹药以及其他物资,来补充自己,方能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背景下,逐渐实现力量的扭转。
当然,我军军史上的仗看多了,也会养成大家的潜意识,会觉得歼灭战是作战追求胜利的基本要求。
但俄乌战争的现实就摆在面前,它的歼灭战是真的少,之所以少倒也不是双方看不到歼灭战的好处,而是受到种种因素限制,不能去打或者说不愿意去打,亦或是根本打不出来。
如果要问泽连斯基、扎卢日内、西尔斯基,他们想不想打出歼灭战?想不想成建制消灭俄军的某某集团军、某某师,乃至某某旅、团呢?
想当然是肯定想的,这样的战果摆出来简直太鼓舞人心了;但在俄乌战争中,并没有哪一支俄军部队在真实的战场上被整建制歼灭;甚至别说团以上部队,就是营以下分队中,恐怕最多的建制损失就只能到连级了。
甚至中的甚至,对连级部队俄军的围歼,都还得加个“可能”俩字。
既然想打出歼灭战,但现实又不能打出来,这就是能力问题,或者说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乌军最“扬眉吐气”的两个时期来说,第一时期为2022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的开战初期,第二时期为2022年9月到11月的双线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