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支撑一个王朝的运转,税赋是最主要的来源支撑,它直接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亡,当一个朝代的税征收不上来,或者征收的税入不敷出,最终朝廷无法应付军队的开支与官员的俸禄,就离崩溃不远了。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中国古代历史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是因为中国古代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而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帝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
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税赋太重了,除了揭竿而起,再没其它活路了。
可是,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时代,皇帝们从小饱读诗书,都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尤其从小读史记,开篇就知道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所以皇帝们动不动就说:永不加赋。
十税一都算高的,从汉到明,三十取一的税收才是常态。
3.3%的税收,老百姓怎么就活不下去了呢?要知道,老百姓但凡有口饭吃,都不会提着脑袋去造反。
王朝的运行体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所有的皇帝都不敢收重税,但百姓就是没活路,到底是怎么了?
第一部分:趣味解读王朝的运营;
第二部分:朱元璋与贪官的养成;
第三部分:大明人口之谜;
第四部分:读书人的特权与利益集团;
第五部分:王朝的收益模型;
第六部分:被大家群策群力摧毁的王朝;
如果我们单纯的看赋税,会发现税收并不重。
支撑王朝运行并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赋税是四项:
田赋、丁税、徭役、盐铁税
首先是田赋;
田赋是支撑王朝运行的主项目,但我们经常能查阅到的各项资料,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三十税一到最重的时候也是十税一,而且皇帝动不动就说永不加赋,这里都指的是田赋。
这个税收,怎么看都是不重的。
要知道,同一时期的中世纪,不说领主,光教会就要收取什一税,即生产总量的10%,加上领主征收的税,一般会达到征收的50%左右;
对比中世纪欧洲,中国简直是黄金时代了。
接着是丁税,丁指人口,丁税即人口税;
根据各朝代的不同,一般是从最早的「秦」7岁,最晚的「汉」23岁开始征收。
人丁税,各个时代差别较大,一般相当于农业税收的1/5-1/10,我们就很难得到一个清晰的概念,即具体缴多少。
如在汉代,是规定一个青壮年男女每年缴纳人丁税120钱。在晋朝,是每年应纳绢三匹、绵三斤。
我反复换算,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大约相当于现在每个人一年缴纳300-1000元左右。
其实我们看古代税收,都是一个模糊的数字,因为在古代信息化的程度和今天是无法比拟的,即使是田赋,县太爷也不可能让衙役到每家每户去看,一年的收成是多少,而通常是根据当时的技术估算一亩地的产出大约是多少,根据平均产出来核算每亩地所需要缴纳的田赋。
统计学和信息的落后,也是为什么古代都重农抑商的重要原因之一。
毕竟农业人口和土地都是摆在那里摆着的,但是商业税统计不出来啊。
那个时候又不像今天,所有的税务系统都联网了,投资了多少赚了多少一下就查出来了,古代的商人到处跑,赚了钱换算成白银就埋地窖里了,朝廷怎么算的出来?
古代的商业税,以明代为例,一般为1/15-1/30,根据商品过路过桥,和在市集上进行收缴,但是可想而知,偷税漏税的空间很大,多数王朝没有将商业税作为国家的核心收入来源。
而除了丁税和田赋,真正对百姓造成沉重负担的是徭役。
现代国家要搞大基建,会出钱找工人来修路盖楼,这样一个方面能沉积国家固定资产,另外一个方面还能解决就业率,工人拿到工资,还能促进消费。
但是在古代,要修路,要盖衙门,包括运输军粮,修理河堤,都是无偿征调百姓来干活。
碰到「能作」的皇帝,那老百姓就倒了血霉了,最夸张的是在秦代,全国人口为一千万,服徭役「含兵役」的人就超过了两百万。
要知道总人口里面还含了老人、儿童、妇女,几乎成年男子每两到三人就有一人在服役。
但是秦历两世而亡,包括大兴土木修大运河的隋代也快速崩溃,这给了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鲜活的教训,中国历代帝王从开始接受教育读书就开始学「暴秦无道、二世而亡」的道理,一般都不敢乱作,稍微明事理的皇帝都是轻徭薄赋。
如明代的成年男子每年须在本县服1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如果不想去,就缴税来进行替代,按照比例来换算,这个税率是1/12。
第四项是从春秋齐国开始的「盐铁专卖」,而其中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是盐税,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几乎要用到。
春秋时期,生产盐的商人必须将食盐卖给国家,由国家统一进行销售,仅此一项,齐国大发其财,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此盐铁专卖被各个王朝所采用。
要么是国家统一经营,要么是在朝廷下发许可证后,由朝廷认可的盐商进行销售,国家统一收税。
到大唐末期,盐的税收上涨了10倍,导致私盐贩子层出不穷,而最大的盐贩子黄巢,最终干掉了大唐。
在明清时代,盐税一般为15%-33%,因为盐价本身较低,正常情况下并不能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冲击。
所以综合以上,田赋、丁税、徭役、盐税这四项,形成了古代农业帝国的基本管理体系,支撑朝廷的运转。
按道理来说,在多数大一统的王朝,以上都不算特别重,至少不至于让老百姓活不下去去造反。
我们根据王朝的标准模型,开国皇帝的想法,是一个让大家都HAPPY的治国模式。
假设有一个大的土豆村,村有200户人家,1000个村民,假定每个人5亩地,一共5000亩地,每亩地产粮折算10两银子,
每个村民的年收入是50两银子。
那么根据国家的税法,理想状态下是:
1、十税一,土豆村5000亩地每年上缴5000两银子的田赋;
2、每个人每年上缴2两银子的人丁税,一共2000两;
3、每个人每年有30天的时间被县衙征调服劳役;
最终,国家在这个村子里每年收税7000两银子;
而每个村民每年收入43两银子,每年抽一个月给朝廷打工,这样的生活状态,不说富贵,糊口至少没问题,所以朝廷和老百姓相安无事。
可这是理想状态,事实却是,王朝经过100年,基本上就已经开始千疮百孔了,民间往往是大量的人口食不果腹,饥寒交迫;而另一方面,帝国人口越来越多,征收的税却越来越少,到100年-150年左右如果不改革,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们在孤独的皇帝中说过,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民间经济必然是马太效应,土地不断以加速度进行兼并,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如在张居正改革时,根据数据统计,已经是5%的人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
在理论上,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古今,都必须要避免财富的过度集中与两级分化,否则,经济必然发生崩溃,一方面有钱的人不仅消费能力有限,而且甚至有可能影响国家政策,让国家更加收不上来税,如美国,伴随资本对政权的控制,出现了倒挂,穷人多缴税,富人少缴税,加速马太效应的发生,而且美国政府年年入不敷出;
另外一个方面穷人想消费没有钱,富人消费能力有限却集中了绝大多数的财富,最终经济出现停滞。
可恰恰相反,古代王朝的各项制度不是不干预贫富分化,是客观上促进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权贵集团的不断膨胀。
雍正1722年登基,此时大清不过建朝86年,且经历了康熙盛世,但已经将各朝代的毛病全部体现了出来,国库存银不过800万两,已不够支付国家的开销,中央和地方长期亏空,贪污成风,大清感觉很繁荣,却收不上来税,而且老百姓都已经劳苦不堪。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