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星海剑长:中国AI,为什么选择开源?|2025-02-19

公元752年,撒马尔罕的造纸坊里,一个杜姓老人,已经习惯了当战俘的日子。

只是偶尔在打水浸泡树皮的时候,他才会想到,一年之前的早上,他在怛罗斯河畔清洗盔甲时,水也是一样的清冷。

那一天,距离大诗人李白故乡碎叶城500里的怛罗斯河谷,三万唐军的玄甲在烈日下泛着青黑寒光,而对面,则是十万白袍阿拉伯联军。

第一支鸣镝是在未时三刻破空的,三百架唐军伏远弩掀起的钢铁暴雨,覆盖了大食骑兵的冲击锋线。然后,安西老卒组成的陌刀阵,踏着整齐的步伐向前推进,把幸存的大食骑兵连人带马,斩成血肉瀑布。

看起来,哪怕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国,也不是武力强横的大唐的对手。

然而,位于唐军侧翼的盟友葛逻禄人却突然反叛,如同沙漠蝰蛇般撕开了右肋防线,随着绣着“安西节度使高”的猩红大纛被砍倒,唐军猝不及防,腹背受敌,整齐的军阵被十万阿拉伯人彻底撕碎。

靠着700陌刀手的拼死搏杀,最后仅有数千唐军回到了安西,剩下的唐军,不是被杀,就是被俘。

在岁月长河的漫漫长卷中,文明的演进恰似一场波谲云诡的航行,那些扭转乾坤的关键转折,往往并不是来自精心擘画,而是来自无数的偶然。

怛罗斯之战,对大唐来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坏事。此役之后,唐军在中亚征讨戛然而止,而随后的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军奉命中原平叛,更是让大唐彻底失去了中亚,一直到今天。

但对整个人类发展史来说,怛罗斯之战却在另外一个维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始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接着是欧洲科技爆炸和工业革命。但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欧洲在中世纪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都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到了15世纪就突然文艺复兴了?

原因很简单,知识传播的成本降低了。

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欧洲的知识传播载体,一直是羊皮书。

羊皮书这玩意虽然很有逼格,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首先就是成本贵,一张羊皮顶多能做4-6页羊皮纸,一本书要多少只羊?还有就是人工贵,一本书靠一个抄书匠要抄一个月!

1282年的佛罗伦萨,一套羊皮纸的手抄《圣经》,价值60弗罗林(一枚弗罗林金币3.5克黄金)。

这么算来,一本圣经要卖到15万人民币左右!

书籍的制造本来属于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因为其昂贵的价格,导致书籍十分稀少,普通民众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书籍,这样一来,知识——这一诞生以来就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东西,被教会和贵族牢牢垄断了。

但是,来自中国的两种发明,彻底改变了欧洲。

怛罗斯之战中,大量唐军被俘,其中就有懂造纸的人。

当阿拉伯人发现被俘唐军揣在怀里的糙纸时,犹如看到了宝藏一般。于是,来自大唐的造纸术,开始在阿拉伯帝国流传开来(虽然现在历史学界关于造纸术的西传有不同说法,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是怛罗斯之战导致的,撒马尔罕城中造纸作坊遗址的壁画就是证明)。

这些唐军不会想到,他们手中的造纸术扩散到欧洲,并将纸张的价格降到牛皮纸的百分之一时,会引发怎样的文明冲击波。

到了1175年,意大利法布里亚诺造纸厂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00万张,虽然廉价的纸张大大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但抄写的效率仍然低得吓人,动辄数月的抄书过程仍然是知识传播的瓶颈。

然后,中国又送来了活字印刷术。

1455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根据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研究出了自己的金属活字印刷机,这种机器一天能印3000页,抵得上一个修士抄写一年。

虽然他印刷的第一本书是圣经,但从纸张上赫然显现整齐的德文字句那一刻起,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知识的低成本传播了。

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教会掌控的抄经院体系崩解后,知识获取成本骤降百倍,纸张和印刷机赋予了普通人阅读的权利——

但丁的《神曲》不再属于佛罗伦萨贵族,而是酒馆诗人的谈资。拉丁文的“神授特权”,崩解为德语、法语、英语的狂欢。主教们至死不信,高踞在象牙塔顶层的他们,竟会被小酒馆里传阅的小册子掀下神坛。教会裁判所的火焰烧得再旺,也追不上用纸传播的《十日谈》

最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伽利略的日心说纸质印刷本,开始在欧洲大陆肆意传播,最终撕裂了封建社会的认知枷锁。

毕竟,当奢侈品变成日用品,垄断者就再也关不住思想的洪流。

而当知识复制成本跌破临界值,学习知识的人数也就能形成“链式反应”,带来一场技术爆炸。

道理很简单,当知识掌握在100个人手中时,就算穷其一生,也难有突破。

而当知识掌握在数千万人的手中时,哪怕绝大部分人都是庸才,但只要其中1000个是天才,他们的灵光一闪,就足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了。

我们翻翻数学、物理学、化学专业的历史书就会发现,人类的技术进步,往往都是普罗大众中的少数人推动的。

蔡伦和毕昇不会想到,他们改进和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会在一次战败之后,像一颗蒲公英种子,让在万里之外的大陆开满文明之花。

1000多年后的2024年,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最新的大模型。

如果说他们和当年的大唐工匠有什么相同点的话,那就是,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知识的火种突破阶级的封锁。

因为他们的DeepSeek模型,是开源的。

什么是开源?

赞(19)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星海剑长:中国AI,为什么选择开源?|2025-02-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