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暗影小队:甘饴培元|2025-04-06

本文作者:中医兔子

    清明节至,大家好久不见啊。说起来挺惭愧的,虽然作为暗影团队的一员,但由于日复一日的出诊,所以近三年都没有认真写过文章了,这回赶上新任的管理兔联系到我,又适逢清明节,所以就讲一讲甘饴培元的故事吧。

    什么是甘饴培元呢?甘者,甜也,饴者,糖也,元者,元气也。中医里的糖,指的就是饴糖,饴糖首载于《名医别录》,为米、大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全国各地均产,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药用以胶饴为主。该药的功效主要是补益中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不仅能治疗劳倦伤脾引起的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还能治疗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等。当然,对于饴糖,湿阻中满者不宜服。明白了基本的常识,那么大概就能弄懂甘饴培元是什么意思了,通俗的讲,就是吃糖食甜能够培固人的元气。我知道这么说,肯定有朋友反驳,这都什么时代了?大家都恨不得少油少糖好减肥,吃糖怎么能成好事了呢?是啊,时代不同,认知自是不同,因为当代与古代,确实是天差地别的。

    我们知道,汉语里有个词叫“甘之如饴”,还有个词叫“含饴弄孙”,这个”,就是前面讲到的糖。不过呢,饴糖的甜度只有蔗糖的一半,在蔗糖成为普遍的甜料之前,饴糖才是我国真正的古法糖。只是,在古时糖作为稀罕物,等闲民众是吃不到糖的,也只有权贵才能品尝得到。比如曹丕就非常喜欢吃糖,甚至炫糖到了痴迷的地步,包括最后曹丕的死,据史书记载都跟糖有关,炫糖炫的实在是太多了,造成各种并发症而导致中年崩逝。此外,西晋时期的石崇王恺斗富一事中,也有王恺家里洗锅用饴糖水的记载,在我们今人看来,用糖水洗锅算个什么炫富啊?但是在当年,这就是豪富的象征,因为普通人根本就吃不到糖,甚至绝大多数百姓终其一生都不知道甜味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虽说也有从野外获取蜂蜜这一途径,但毕竟无法普及,也难以做到持续供应,故而吃糖始终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直到明朝末年,白糖制法“黄泥淋水法”的现世。在《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黄泥淋水法”的记载,暂时储存糖液的器物叫作“瓦溜”,也就是漏斗,把它底下的小孔先用稻草塞上,再把榨好的甘蔗汁倒进漏斗里,等液体凝结成黑色砂糖后,抽出用于阻塞的稻草,用黄泥水冲进漏斗,黑色杂质就会顺着水流,从底部小孔排出,剩下的就是白色砂糖了。这是近代工业兴起之前,手工制糖技术的巅峰,但即便如此,能够买得起糖吃的人仍是少数,而大多数的时候,也只有在药铺里才能看的到糖,因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时候,糖始终是以一味药材而存在的。很多中药配方,都缺少不了饴糖这味药。

    众所周知,糖具有很高的热量,摄入数克的糖所提供的热量就相当于吃一碗饭,而且糖容易被身体所吸收,只要吃进肚子里,人体缺少的能量就可以很快得到补充。在古时候,很多人的病其实都是饿出来的,或者说是间接因为饥饿而导致的,说白了就是营养不良的缘故。在用药的同时加入适量的饴糖,既能够调和中药的味道,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这便是被传的神乎其神的补气益血之功效…我们今天看很多古方,觉得玄而又玄,非常神奇,但说穿了其实真的没什么,古时的疾病,一个是因为饿的,另一个是体内的各种寄生虫,吃糖能够有效缓解饥饿,同时还能够从侧面应对各种寄生虫的侵害,所以才会说,甘则缓之,糖医百疾。

    此外,在各种医书中,也有对于糖的具体运用。《药征续编》云:“胶饴,能治里急,腹中急痛。”《本草汇言》云:“治中焦营气暴伤,眩晕,怔忡烦乱。”、“饴糖,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泡汤化服。”《黄帝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当然,任何抛开剂量谈疗效的说法都是扯淡,糖虽然好,但也要适量,正如现代的人生活条件远胜于古人,不仅没有饥饿之忧,各种寄生虫也大都消泯于无形,所以在日复一日的胡吃海塞之下,糖分摄入过量反而成了一个新问题…小到蛀牙龋齿,大到各种因糖分于体内累积无法消解而造成的并发症,都证明了世间万物从来都没有无限摄入而无限有益的道理。因此,甘饴培元,宜需控量,不是说啥玩意儿补拼命去吃就一定好的,凡事皆为过犹不及。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对于自己身体的保养,特别是元气的保养,就能够有的放矢,有所自掌了。虽说药补不如食补,但再好的东西也要控量,不然的话定会适得其反,糖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最后呢,照例荐一食补之方,以为当下清明之用,既淮芡扁排骨汤…不是欠扁,而是芡扁…取铁棍山药二两,芡实六钱,薏米六钱,北芪三钱,扁豆三钱,白术两钱,猪排骨一斤,以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而后将全部食材放进煲内,加入泉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一个时辰,加盐调味即可食用。可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春天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祝愿大家,身体康健,无病无灾。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暗影小队:甘饴培元|2025-04-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