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最喜欢读历史,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今天所遇到的问题,历史上又不是没遇到过。
1938年日寇风头正劲,一路打穿华北华东,3月亡国论调甚嚣尘上,民国一干带师投降主义盛行。
汪精卫这个昔年大好少年,都投了。
但是,民国的法定代表人常公在投降这个问题上,都尚且要犹豫,今天看到那些说着要投降让步的砖家们,还不如常公有气节。
在全国一片思想混乱的时候,教员同志实在看不下去,闭门9天创作《论持久战》,犹如一巴掌打醒了被恐慌情绪笼罩、蔓延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军政两届的实权人物,果党那边比如李宗仁、白崇禧、卫立煌等。
《论持久战》粗略点来说就是给大家算账。
让这些正儿八经打仗的人静下心来盘一盘,你的部队一天需要多少弹药粮食钱财物资,按照日军这个打法又需要多少物资?那么这些物资钱财背后需要消耗多少钢铁煤炭石油等原材料?日本就那么大点,想获得这些原材料无非只有两条路子:
1、对外掠夺:从占领区抢。但是这样又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它必须不断扩大占领区,扩大抢劫范围,但是这样又会导致投入大成本投入,变成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二是一旦无法从占领区掠夺到足够的物资,占领区就成为了无效资本,反而加剧统治成本。
2、对内压迫:在占领区还没有建立起资源掠夺体系之前,依旧需要日本国内压迫剥削来提供人力物力。在占领区无法有效掠夺的时候,有会进一步加深对国内的掠夺。
以上两条路子,一旦演化成持久战,最后都只会迫使日本走上对外疯狂扩张四面树敌,对内极致压迫迫使反战主义抬头。
对内,教员给出的良策是敌后抗日武装,加大日军对占领区的统治成本以及剥削难度。我D的武装控制了农村,就控制了粮食生产环节;日伪军龟缩在大城市,要么通过花钱买粮食,进一步加大统治成本。要么硬抢、“扫荡”,加剧日伪军与统治区人民的矛盾,迫使抗日情绪高涨,还是加大统治成本。
对外,教员在1938年就判断了,一旦日军在中国占领区无法获得足够的持续的物资供应,那么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行,日本必然是要走向去抢其他国家的,香港、新加坡等远东金融工业中心等地区必然遭殃,而当时的东南亚,缅甸是英属殖民地、越南是法属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属殖民地,日本必然会得罪英美这两个当时的全球霸主与全球工业第一国,从而导致日本的通过贸易获得物资的体系崩溃,迫使全球形成反战统一战线。无法从外界获取物资,
日本只能转向更加疯狂的对外掠夺、对内压迫。
然后就是死循环,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最后,教员下了一个判断:
抗日战争急不得
当时日本陆军大学的一群高阶将领、教师们看完这本书,说这本书已经把打仗上升到哲学了,日本输定了。
放到今天,是不是很像?
股债基三杀,外贸哀嚎,一堆人跳出来说应该让步。
像不像当年日军仅仅两个月打穿华北华东的无敌姿态?
懂王连发推特,一会说中国只需要打电话给他说停止芬太尼生产就降20%;一会说中国慌了;然后又说只要中国不撤回34%对等反制,就再加50%。
像不像当年日寇一手宣传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手诱导中国投降,投降了就给你们“自治”的机会。
那我们无非还是老路子呗,论持久战,who 怕 who啊。
短期内的代价,诸如股债基、外贸的震荡是肯定的,由此还会带来一堆衍生矛盾。
但是我们的优势是,吃穿用国内基本都齐备,这个牌可比当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敌占区搞生产要好多了。
也就是物资在我们手里。
而懂王也如同当年的日军一样,如果无法从中国这个最大的肥肉上拿到足够的资金去填他的窟窿,那么他必然要向欧盟、日韩等其他贸易体进一步掠夺,吸血时间一长,必然迫使他们内部的民粹主义和反美情绪抬头。
与中国贸易带来的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也只能通过剥削国内、由美国国内人民承担。
同志们,东升西落急不得啊。
任务是艰巨的、时间是漫长的、代价是必然会有的。
但是,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