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分析了两个案例:一个是80年早期日本,发展阶段和经济调整周期位置与当前中国类似;一个是50年代的美国,相对国力的水平和国人对自己制度不自信也与当前中国类似。这两个案例都是资产价格的低点,之后都是大的上升周期。
—
去年年底,国内的情绪普遍对美国制度和经济乐观,对中国悲观时,我根据在北大经院校友会的发言,整理出一篇文章《从历史比较看当前的中国》:
先是分析了两个案例:一个是80年早期日本,发展阶段和经济调整周期位置与当前中国类似;一个是50年代的美国,相对国力的水平和国人对自己制度不自信也与当前中国类似。这两个案例都是资产价格的低点,之后都是大的上升周期。
然后提出需要用一套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中国的大国相对实力,参考达里奥的大国竞争模型,用8个领域的指标综合的合力来客观度量后,发现中国的大国相对实力依然处在上升的通道中。
最后得出结论:
存在一种可能,看10年-20年,中国不仅能实现资产价格的重估,还能实现国际博弈格局中大国地位的再上台阶。
当时,这句话对不少人来说还只是天方夜谭。到现在,仅仅过去几个月时间,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科技实力因为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开始被世界认可。美国那边,科技创新一家独秀的境况不再。而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领域,特朗普作出了一大批缺乏大国责任的风范的,完全不专业的,轻浮善变的举动,搅乱了世界,也加速了美国大国地位的滑落。
大国博弈的格局变化来得如此迅速,东升西降的可能性开始被越来越多人认真思考,可能的世界新秩序的开端已然已经到来。
本文希望分析几点:
1,是否有可能,形成一套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和经济循环,替代以往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和经济循环?
2,这种新秩序的框架?货物和资金循环如何达成动态平衡?
3,这种新秩序现在的障碍有哪些?中国需要做那些动作来客服障碍?
4,新秩序的形成过程,资产价格的走势?
在展开新秩序的讨论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从历史比较看当前的中国》中曾经作过的一些对大国实力的量化分析:
中国的相对实力在持续上升
在研究大国博弈的道这个领域,有一些同行前辈做过非常好的尝试。
达里奥先生有一本书:《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网上也有他本人讲解的视频,更加精要一些。在这本书里,他分析了过去500多年大国博弈的规律。1500年,中国是第一强国,后来西班牙崛起,然后荷兰战胜西班牙,之后英国战胜荷兰,再后来美国战胜英国,世界舞台上的第一场强国,经历了多次更迭。
他总结了决定大国实力的八个重要方面的实力,并且用核心量化指标来度量相关的实力,然后加权汇总得到一个大国实力曲线。
后验的来看,这个曲线比较靠谱的描绘了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曲线的交叉点比较准确的匹配了最后竞争的结果。
曲线包括的8个方面实力分别是:
教育,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经济产出,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金融实力(体现为其资本市场的规模和重要性),创新能力和技术,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实力,军事力量。
大家可以发现2点:
1,这八个领域的参数不直接包括与大家切身感受相更相关的中短周期的经济和价格指标,没有失业率没有通胀水平,没有企业盈利波动,也没有房价。中短期的经济和资产价格波动,并不影响一个大国中长期的实力。除非这种波动坏到影响和破坏了上面8个长期竞争力因素。
比如现在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走弱,互联网企业降薪裁员,科创板IPO低迷,这些会削弱动物精神,抑制科技创新。那要我们得看相关核心指标的走势。看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数据,2023年中国69610件,排全球第一,美国第二55678件,日本第三48879件。跟其它发展中国家比,中国断层领先。说明以上那些因素可能的确有负面影响,但还有很多正面的因素,在刺激和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从合力的结果来看,中国的科技创新势头依然向上。
(注:当时得出这个结论,争议是很大。但仅仅几个月后,deepseek的出世,让大部分人认可了这一点。其实很多领域,中国都出现了自己的deepseek,只是没有那么出圈)
2,这八个参数不包括制度性因素。参比国家里面,无论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封建君主制,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没有哪种制度会得到额外加分。
这也说明,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很大的弹性范围和争议空间,没有绝对的答案。
关于经济制度,我自己的思考是:
如果我们认为罗斯福新政之前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是纯黑,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是纯白。其实现在绝大部分国家和政府都已经清醒的认知到:纯黑和纯白都是走不通的,要出问题的。
除了极少数国家,世界上已经没有纯黑或者纯白的经济体制了,都是灰的。这个灰就是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无论美国中国欧洲主要国家日韩都是这样,这种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包含四大要素:
中央银行制度,大财政,产业政策,转移支付。
现在的美国,也干预利率和汇率,也是大财政高赤字率,也有产业政策比如补贴新能源,也会因为国家竞争限制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比如限制英伟达的芯片出口中国,也会收富人的税补贴给穷人。
当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是左右幅度的差异,政策周期位置的差异,而不是黑和白的差异。当时的人们容易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趋势外推国家的发展和制度的优劣,并对一些制度持有偏见和执念,常常是会误判的。
(注:当时这一点争议也很大。但仅仅几个月后,特朗普让世界认识到了,民主政治也能选出低智偏执狂,代议制民主国家也可以完全没有制衡,也可以出现无视市场规律作为极端政策行为。对制度的歧视和偏见已然消散)
如果我们去看中国古代,跟现代也有根本的不同:
按上面的模型,在古代,创新和技术,国际贸易这些指标,都是可以忽略的。
因为古代生产效率的提升是非常缓慢的,在20年维度左右的周期,几乎只能投入更多的要素(人和土地)才能提高产出总量,如果这些要素被用来进行国防,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就会减少。国家之内,国家之间,都是存量蛋糕的切分的关系。抵御外敌需要老百姓过苦日子,壮大帝国靠殖民其它国家。
当前技术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以古代不可想象的速度提升,可以极大的增加生产力,做大蛋糕,增加国力,增加全世界的生活水平。并且,效率更高的国家,还可以通过国家贸易实现持续的资本积累。中国持续提升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的贸易份额,持续高位的贸易顺差都是事实。虽然对美贸易下降,但是对其它国家持续上升。
而所以无论跟汉朝比,还是跟明朝比,都是自己吓自己。
我不是说达里奥的这个体系和模型是绝对真理,绝对正确。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找到了若干可量化可横比,可纵向比较,持续跟踪的指标,客观的度量大国竞争的相对变化,已经很接近道的范畴。
所以,对于在苦海探索,想要到达彼岸的人们,这类的模型和体系,就是地图,是路标。
当然,其他人也可以对这个模型的参数进行一定的调整优化,但是你需要后验的检测,你的新的模型是否能够更好地解释历史上大国实力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如果不能,那新的参数的加入,就没有意义。
我认为达里奥的模型已经很好用很全面,暂时我们借用这个模型,来检查中国在这八个领域的核心指标,会发现:7个指标都还在继续上升,只有一个在下滑,就是资本市场(因为股市的确表现比较差,资本市场的相对规模相对重要性在走低)。
生产能力和贸易份额,我们已经超出了美国。
高校入学率持续上升,超越了所有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大学毕业生绝对数量超过了美国。
上面说过,体现创新强度的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数据,2023年中国69610件,排全球第一,美国的55678件,日本为48879件。
军事投入仅次于美国,与其它国家拉开了差距。
中国在金融方面相对更弱一些,贸易结算份额低于美元,欧元,但也已经跟日元不相上下,关键指标依然在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