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反制!4月4号,我国11箭齐发,坚决反制美国对等关税。力度之强,速度之快,前所未见!4月7日,特朗普更是放言,如果中国不取消反制措施,将进一步加征50%关税。
回想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杨洁篪委员的回应掷地有声:“美方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2025年的今天,面对美国的单边霸凌,我们更是有底气和实力对美国说:“中国人不惹事,也不怕事”,“若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修昔底德陷阱终究还是无法避开,世界第一和第二的全面对抗也必然会迎来进一步的升级。
柏年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详细分析了特朗普关税战、重置美元霸权的最终目的,那就是打压我国的强势崛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但我们这一次面临的不仅是对抗,更会是一场围剿。为什么这么说,柏年先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
除了中国强势反击,其他很多国家认怂的认怂,认爹的认爹。不少朋友看到这种局势,开始好奇,这些国家这么多年受美国压迫、被美国割了这么多次韭菜,现在终于有个带头大哥领头反抗了,为什么不一起站出来把美帝拉下马?
原因很简单,旧的霸权体系过于强大,而新的世界秩序还在襁褓。新秩序的建立需要牺牲短期利益,没人愿意做这样的马前卒。
从来都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知道一盘散沙成不了什么气候,看看欧盟就知道;美国也清楚稍微给点好处就能让小弟反了前宗主国,看看越南就知道。
但大危机也必然伴随着大机遇。未来世界贸易的局势将怎么走?我国在这场大变局中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世界其他各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人民币是否能在这次贸易战火中脱颖而出,走向国际化?
别走开,听柏年给你详细分析。
一、全球对美关税战的“众生相”
这一次我国连发11箭,强力反击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覆盖农产品、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同时,对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2213万吨大豆,相当于1.6亿亩耕地的产量;玉米207万吨,约等于500万亩地的产出。中国本轮贸易反制让美国大豆综合关税税率达到49%。
而这些农产品的主要产地都是特朗普的铁票仓、老红州,要是这些红脖子老MAGA大豆卖不出,必然会到街上游个行、闹一闹。

我国另一个杀招就是稀土出口管制,也算是抓紧了老美高科技制造的命门。中国目前在高科技制造上还稍微落后美国半个身段,但也在迎头赶上了。
而稀土元素,作为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材料,尤其是中重稀土,重点应用领域就是军工、新能源、电子等。
比如军工,钐、钆用于导弹制导系统;镝、铽用于隐身战机涂层,每架F-35战斗机需消耗约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刚公布的六代机PPT——F-47的研发也必须依赖稀土磁体和隐身涂层。
此外,稀土也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而镝、铽这样的精炼稀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更是高达90%。
中国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将直接切断美国军工和高端制造业的关键原料供应,导致其生产链断裂或成本飙升。
另外,我们在全球稀土高精提炼领域拥有着绝对的份额和技术壁垒。
我国掌握着全球95%的稀土精炼能力,尤其是中重稀土的分离提纯技术,几乎完全由中国主导。我国可以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99%(4个9),而欧美企业仍停留在低纯度阶段。
如果我们对美国施行稀土出口管制,那美国在短期,甚至中长期,都无法找到其他稀土进口的替代途径。即使美国想要通过盟友如澳大利亚、乌克兰获取稀土资源,但矿石仍需运往中国进行精加工。
那美国自建稀土精炼厂可不可以呢?不行。美国如果要自建精炼厂,除了要投入数百亿美元,还要耗时5到10年才能初见成效。这时,中国只要通过低价倾销,就可以挤压其生存空间。
另外,稀土精炼另一困难在于需要巨大的电力做支撑。配套系统的建立对欧美而言,都是非常高昂的成本。
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因长期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本土稀土加工人才储备不足,技术研发滞后,技术人才断层十分严重。
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长远的稀土发展战略。早在197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口号,将稀土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之后,通过技术突破、资源保护等政策调整,以及出口管制战略升级,中国完成了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控制,成为大国博弈中的关键筹码。

再说回世界其他各国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应。
欧盟表态强硬,将在4月9号,对美国葡萄酒、木材、服装及工业产品,约280亿美元的产品采取首套具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进行表决。并表示如果谈判不成,将酝酿多重措施进行反击,并准备动用“一切贸易防御手段”应对美关税冲击。
欧盟将在4月15日实施第一轮对美反制关税,5月15日实施第二轮。
但欧盟内部分歧较大,德国支持反制但担忧经济连锁反应;法国主张强硬回应;荷兰与西班牙则强调要冷静应对。
与欧盟不同的是,一些跟随美国多年的小国光速滑跪,其中越南快速表示愿意将对美关税降至零。不过美国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直接打脸越南提议,称“毫无意义”;特朗普也表示越南做的还远远不够。
另外,近期大家可能被中美对抗吸引了眼光,但忽略了一些国家的小动作。
3月初,越南宣布针对中国冷轧钢卷征收24.83%-27.83%反倾销税正式生效。
随后韩国紧随发布公告,对造船及建筑用厚钢板加征38%特别关税。2024年韩国进口中国厚钢板占该品类总量的71%,直击中国对韩出口的主力产品。
4月1号,越南更继续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镀锌类产品征收37.13%的临时反倾销税。作为中国钢材第一大出口市场,2024年越南从中国进口1273万吨钢材,占据中国钢材总出口的12%。
在这些小动作的背后,不仅有越南倒逼中国钢企转移冶炼产能;有韩国借关税壁垒保护本土造船市场,更有美国背后做推手,配合“印太经济框架”来削弱中国产业链的话语权,妄图实现供应链的逐步重构。
“对等关税”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会竖起贸易壁垒,我国要面临不仅是美国正面的强势对抗,还要提防美国鼓动狗腿子来围剿。
二、旧霸权与新贸易秩序的重构
美国想要的是世界“去中国化”,而世界其他各国想要的是“去美国化”。
如果用职场来进行解释的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是最大的甲方,而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是最大的乙方。
美国手中有钱,掌握着话语权。但中国作为乙方能力太强,拥有全产业链加上广大的市场规模,已经从“外包供应商”升级为“潜在合伙人”,直接威胁了甲方全球霸权的“职场地位”。
特朗普上台后表示,我不想做甲方了,我还要做乙方,你们赚了我太多的钱,我也要赚钱,世界上其他国家你们不要跟中国做生意,否则我不买你们的东西了。
但特朗普广泛的贸易战也将盟友一并推开,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
我国在经历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争端后,就加快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贸易出口更加多元化,加快了对拉美、非洲和东盟地区的出口,对美出口依赖也快速下降。

而且中国也加快了“区域供区域”模式的建立,比如美的集团在墨西哥设立工厂,产品专门供应北美;东南亚也承接了中国一部分的产业转移。
在2018年到2019年,这些地区承担了中国“出口中转”的职能。
除此之外,中国也积极推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比如金砖组织扩容,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升级;中国也在拉拢“中间地带”,比如与沙特签订了石油人民币结算;并与31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投资。
而这次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也必然让世界各国加速货币互换,人民币将迎来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
为什么这么说?听柏年给你分析。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加速
特朗普一直在说贸易逆差不公平,但真的不公平吗?
他只是在有意回避贸易逆差与美元霸权的本质。
美元作为世界结算货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需要美元来结算。美国生产美元,其他国家囤积美元;美国输出需求,其他国家输出供给,从而形成了巨量的双边贸易流动,这也就造成了特里芬难题。
简单地说就是,贸易逆差就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代价,既想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享受美元霸权,又想要贸易顺差从他国赚钱,这种难题是不可能解决的。
而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迎来了巨量适龄劳动人口的涌入,加速了全球化。之后,美国内循环与中国外循环构成了全球化的基础。
如果美国减少商品购买、需求退出,那就意味着如果想要维持原来的贸易格局,就必须有一个经济体来提供因美国退出而缺掉的总需求,代替美国来承担双赤字。
能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来承担特里芬难题的困境?扩大并输出自己的本币来提供全球增长的动力?
从欧盟和我国当前的政策动向上看,两大典型的顺差地区都在积极进行扩内需——欧洲是通过扩大国防开支,我们则是很早就进行扩内需的经济转型。
柏年在前两天的文章《双休改革,中国经济突围战!》里详细讲过,现在是中国扩内需转型的关键节点,特朗普上台后,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我国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内需成为新引擎。

不过经济转型、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个“十年”级时间周期的系统工程。但美元体系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不仅会因为各国的“去美元化”和国际结算的多边格局受到冲击;更会因这次贸易战让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快速下降。
对我们来说,也将迎来重大的国际货币体系转折点。

柏年在上一篇文章里也提过,在俄乌冲突期间,以预测准确著称的前瑞信明星分析师Zoltan Pozsar,曾在2023年预测,美元霸权的黄昏将即将到来,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以“中国商品与人民币”为核心的新世界秩序的诞生。
他认为,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而且是最大贸易国,这种基于商品信用的模式可类比历史上黄金支撑的货币体系,赋予人民币更强的实物背书。人民币通过锚定大宗商品、依托数字技术强化跨境结算能力,有望成为新贸易体系下的核心货币。
或许他的预言正在成真。现在中东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突破10%,中俄能源也使用本币进行交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180国,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增长了35%。
而中国在稀土、锂矿等战略资源上拥有定价权,也为“人民币—商品”锚定体系的建立添砖加瓦。
四、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影响
在这场百年变局中,中国已迎来历史性挑战和机遇的窗口期,也必然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而我们应该如何在大变局中抓住机遇?
首先是,紧跟国家政策与产业趋势,“双循环”战略下扩内需仍是国内经济转型的主线。短期内面临外部的重大冲击,国内将会很快落地提振消费、鼓励生育、出口转内销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也必然会加快针对优势产业优惠政策的落地,鼓励沿一带一路出海。
其次,利用信息差与区域红利,加速对新兴国家的跨境电商和区域服务布局,在面对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快于成熟市场时,要能准确掌握有效信息、做出快速反应。
另外,还需要关注中美高端制造业上的国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