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untiger
5.13输入:
抱歉, 根据网友的提醒, 我在5.11中关于IAF超低空飞行的表述有误,发布会的图标数字是以极坐标标记的离开机场的方位角度,上标是°。我误识别为上标是‘ 的英尺符号。给大家误导了。
法制斯卡普巡航导弹为自由落体投放式发射,因此有最小200米的发射高度,所以IAF飞行员不可能超低空飞行占位。
虽然超低空飞行利用地杂波掩护和地形遮蔽摆脱主动空空弹是一种常见的空战机动战术。但是我在这里的表述还是没有根据的。
再次致歉。
不过不影响结论, IAF在这次空战中没有犯重大的战术失误,也没有明显的士气问题。虽然在IAF高层的战役想定的出发点有明显的避战保机的意味, 但是一线飞行员没有消极作战的表现。
====================================
5.11的输入:

从5.9日PAF作战部长(Director Operation)奥朗则布·艾哈迈德空军少将(左二)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的空战细节, 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信息:
- 和西方媒体认为印度空军飞行员素质低下导致的空战失败的观点的恰恰相反,IAF的空军一线指挥人员和飞行员基本没有什么战术失误,而且发挥了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和战斗勇气, 5.7空战的失败完全是IAF装备体系建设失误和技术落后造成的。
首先, IAF充分吸收了4.29空中对峙的教训, 认识到了J10C的巨大航电系统技术优势。 他们的战术是针对PAF在一线J10C数量上的劣势(PAF总计20架J10C,部署在克什米尔前线的大约是第15“眼镜蛇”中队的12架,IAF按照装备完好率75%预计,在一线可以保持在空的最多2~4个双机机组。当然,战后复盘发现IAF估计装备完好率过于保守,PAF公布的实际参战J10C是11架),通过在不同方向组织4个突击批次的大机群,包括突击群, 掩护群, 保障群,佯动群共计72架飞机,利用数量优势分散PAF的兵力,在各个局部都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发挥兰卡斯特平方律抵消对手的质量优势。 而且按照PAF发布会介绍,4个突击群的突击方向都精心选择在了山区巴基斯坦雷达盲区,迫使PAF需要起飞AEW进行补盲。
其次, 在主要突击矛头上, 集中了在北方战区仅有的阵风部队(17金箭中队,全部18架编制,实际参战14架阵风, 基本上能够飞的阵风都起飞了),好钢用在刀刃上,形成拳头,力求形成局部优势。
第三, 在战役目的上仅追求有限目的,不做跨境攻击,突击群保持离开控制线距离都在20KM以上,利用防区外的斯卡普巡航导弹打击非设防的民用目标,政治宣誓的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最大限度避免和PAF空战。
第四, 从巴方展示的击落的战果来看, 击落高度都在160~300英尺高度的超低空。 这说明IAF的飞行员按照以往对抗BVR导弹的战术,认为可以利用地杂波干扰对抗AAM的雷达导引头。即使在被电子干扰失去情态感知能力的情况下, 依然没有放弃任务,而是保持夜间高速贴地大机动超低空突防,在友机被击落的情况下, 依然有多数飞机坚持到发射空地武器的阵位,这样的飞行技术和勇气,是尽到了作为军人义务,对得起军人荣誉感的。
综合来看, IAF一线的指挥/飞行员已经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做到了没有大的瑕疵,履行了他们的职责, 不应该被西方媒体从白人种族优越感的角度无端的指责和污蔑。在5.7空战之前,35KM以外的空战击杀凤毛麟角,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偶然事件。IAF没有能意识到第六代空空导弹为代表的新型空战体系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是因为他们的西方教官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和知识储备。IAF的失败,正如那些1899年勇敢冲击向马克沁机枪阵地,而被无情收割生命的几千名祖鲁武士一样,仅仅是无知和弱小导致的。 而大刘说过,仅仅是弱小和无知不构成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如果能切实吸取教训,IAF是有可能在将来从血中爬起来的。而傲慢的昂撒人倒是会被新一代的中国工业/战争机器再放一次血。
2. 从截获的IAF飞行员的通话来看, PAF已经可以全面压制干扰IAF阵风战机的数据链(美制Link 16), 使得即使是阵风僚机也无法在机内战术显示器(MFD)上看到自己长机的位置, 被迫在单边带电台上用明语反复语音呼叫长机,直到目视长机凌空爆炸。我们知道离开实控线100多公里,处于超低空的飞机, 是位于巴方地面干扰站的地平线以下的。 所以这样的通讯干扰只可能是来自于一个空基的系统。 在PLAAF中, 这样的远程通讯干扰是由高新3号(Y-8G)通讯干扰机完成的,而且高新3号(Y-8G)也参加了从2015年中巴“雄鹰 – IV”演习以来的各次中巴联训练。但是小巴本身没有装备Y-8G。巴方通报会上也没说明有电子战飞机的参战(通报了AEW飞机的参战阵位)。那么,本次电磁战场的幕后英雄是哪位呢?
=========================
5.8日的输入分割线:
根据公开资料简单复盘5月7日的印巴空战
5月7日凌晨当地时间1点05分, 印度空军举行了辛杜尔行动”(Sindoor Operation),出动Su-30MKI携带布拉莫斯导弹和阵风携带风暴阴影导弹,对巴控克什米尔的目标实施防区外打击,阵风起飞掩护。以色列苍鹭无人机前出做打击效果评估。第一波次印军飞机估计为30~40架次左右。
巴军的在空J10CE的CAP双机在预警机引导下对空袭机群实施拦截,PL15E击落一架,判断为击落阵风(残骸在距离印巴实控线LOC 58公里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普尔瓦马,一说根据残骸雷达整流罩判断为M2K)。巴空军地导防空力量对来袭巡航弹进行了拦截,击落了起码一发巡航弹,HQ9远程可能击落一架载机但是尚不能确认,判断为击落阵风一架(该架飞机存疑)。
空袭发生后,巴空军地面值班机J10CE快速起飞(估计为4~5个J10CE双机编队,若干JF17双机编队,总计约为20~30个架次),在预警机支持下获取目标信息,对完成空袭即将返回基地的Su-30MKI和阵风打了几发霹雳15进行追击,击落至少一架Su-30MKI(残骸在帕坦科特空军基地附近10KM学校内,离开LOC约150KM,残骸显示击落时该机起落架已经放下,进入五边进近航线),一架阵风(残骸在距离LOC72公里的旁遮普邦阿克利安卡兰村,且坠机地距离印度空军的前进机场巴廷达空军基地只有20公里,估计也是在五边航线被击落,实证为BS-001的印军阵风首架)。
由于大量战机被击落,印空军判断有巴大机群战机入境(其实并没有,印军不能理解超远程空空弹VLRAAM的杀伤效能),从不同基地迅速起飞苏30、米格29,阵风和米格21拦截巴军飞机。第一波次印军飞机估计为40~50架次左右。巴空军第二批起飞编队在预警机支持下获取目标信息,对刚起飞巡逻的印军战机又远远打了一轮霹雳15,再次干掉两架。印军可能胡乱盲射了几发中程空空弹。其中确认击落米格29一架(残骸在距离印巴实控线不到30公里的阿赫努尔村),击落阵风或M2K一架(残骸在斯利那加空军基地不到15公里的一所学校内。此外,在斯利那加基地东北13公里的帕姆普尔发现了一个法制大型副油箱,可能是印军飞机在逃窜中丢弃的)
至此,印空军已经被打懵失去战斗意志,到1点30分为止放弃继续交战的企图返航降落,巴军也没有进一步跨境追击,双方交战结束。
空战的启示:
1. 这是继贝卡谷地空战之后,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喷气战斗机大机群之间以争夺制空权为目的经典意义上的空中战役行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俄乌冲突中,都是一方基本放弃争夺制空权的努力,没有发生大机群对抗)。是在预警机和地导兵力配合下,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之间的体系对抗。因此具备更强的学术意义。
2. 一边倒的空战结果显示,获得预警机支持,具备高性能航电和高性能BVR空空弹,但是平台飞行性能略弱的一方,对航电弱势但是平台飞行性能更强的一方(即使是同代战机平台)具备碾压性的优势。整个空战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WVR战斗,这更加印证了杨先知的航电制胜+格斗无用论的正确性。
3. VLRAAM+AESA雷达的组合,在预警机CEC功能的加持下,使得战机具备了空前的情态感知能力(SA)和下视下射能力。单纯的靠地面杂波掩护的低空接近战术很可能失效了(印军损失的飞机大多是在机场进近的高度被150+km开外发射的空空弹击落,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这意味着,在浅近纵深的所有敌方机场,无论是台湾/南朝鲜/琉球/本州,哪怕我方不组织火力兵力打击机场本身,单纯在我方空中游猎扫荡下,都不具备基本的战时生存能力,敌人飞机只要从这些机场起飞,就会第一时间被我方CAP的战斗机击落。美军所谓“快速猛禽”,F35B野外不依托机场短距起飞等的行为艺术战时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只有具备大航程,能够从深远后方机场起飞的战机,才具备高强度对抗的生存能力。
4. 双脉冲发动机技术使得导弹的能量特性显著改善,不可逃逸区成倍扩展。新一代空空弹使用AESA引导头的LPI特性和探测范围大幅度扩展。这两个特征结合,使得以往对抗BVR导弹的较为有效的39下高机动基本归于无效(1。LPI特性使得RWR不响应,目标机无法得知机动对抗的时机;2. AESA具备大视场和TWS功能,不害怕暂时的PD脱锁,39机动失去意义;3.双脉冲发动机使得导弹没有能量劣势,不害怕目标蛇形和俯冲爬高机动的能量消耗战术)。本次空战中印方飞行员按照往常对AIM120/R77/MICA/Meteor训练出来对抗BVR的战术完全不适应新一代PL15E,被轻易打火鸡。
5. 综合以上2-5点,可以知道未来空战最理想的平台就是具备高性能雷达/光电传感器,具备巨大航程和滞空能力,能够高速巡航,具备强大全向隐身能力,能够扛大量VLRAAM电线杆,不用特别强调能量机动的平台。这几点综合起来,就是2024年底露面的银杏叶和伯劳鸟。
最后,再次感谢杨先知和以他为代表的优秀的中国产业工人群体,感谢他们让力量这一次被文明掌握在手中。
==========================================
技术分割线,增补一些回复内容
===========================================
我看了很多同志的回复, 发现大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J10CE的飞机性能上。 但是我认为本次克什米尔猎火鸡的战绩,能够归在J10CE飞机本身上的不超过20%。土鳖出口给巴基斯坦的空战体系中真正领先全世界,具有革命性划时代意义的是PL15E, 这是一款改变空战规则的武器装备,也是美军非常忌惮,在我军现役装备中,这是西方工业界努力追赶而到目前位置还不可望我项背的少数装备之一。在整场5.7空战胜利中,PL15E 占据的权重大约到50% (剩下的30%是三军通用数据链——我们出口给巴基斯坦的猴版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Link 17,明显是在揶揄美国的数据链link 16)。
PL15真正领先的地方并不是200KM+的射程,因为射程与PL15接近或者超越的外军现役AAM至少还有R37M, AIM174等。 PL15碾压所有已知的西方现役空空弹的地方有三处:1.主动相控阵雷达( AESA)引导头;2. 双脉冲火箭发动机;3.基于北斗定位的双向数据链。其中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各种自媒体已经说过很多了, 我就不展开了。 我重点谈一下,相比于AIM120/AIM174/Meteor等现役西方使用行波管+普通平板裂隙天线雷达的主动雷达空空弹,AESA引导头给PL15带来的巨大战术优势。
首先是发射功率有数量级的提高。以网上公布的本次空战中印度捡到的PL15E的引导头天线残骸为例,它使用南京中电科55所在2015年生产的Ka波段GaAs T/R组件,天线阵列大约直径180mm,一共使用192个T/R组件,如果按照单个T/R组件发射功率10w 估计,该导引头的峰值发射功率就达到约2Kw,平均发射功率可以达到600w,这个导引头的发射功率基本和台湾的IDF战斗机的GD53火控雷达持平(相比之下AIM 120C7的发射功率约200w)。强大的发射功率带来的是PL15的探测距离和抗杂波干扰能力(俗称的烧穿距离)有巨大提升。导弹看得远,看的清(对典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30~50KM级别,对比之下AIM120C7对典型目标的探测距离约为10~18KM)。
发射功率高以外,AESA导引头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多波束发射和窄波束接受能力,这个能力简单说就是可以让导引头的视野比传统的只能形成一根主波束的行波管+普通平板裂隙天线雷达导引头要大很多,而且导弹自己也可以实现边跟踪边扫描(TWS)能力,这意味着导弹可以在更大的范围“看到”目标。 而且哪怕因为中继引导的交班质量不好或者一时间受到干扰,导弹丢失了目标,它也可以快速扫描视野搜索目标,重新建立跟踪。 而相比之下,AIM120/AIM174/Meteor这类行波管+普通平板裂隙天线雷达导引头的导弹只能使用单脉冲跟踪(STT)模式,基本不具备快速对目标重新建立跟踪的能力。这样PL15对于中继引导的要求就比AIM120/AIM174/Meteor之流的导弹要低很多。这是实现强大CEC协同交战能力(也就是俗称的A射B导)的技术基础。西方目前只有在研未定型的AIM-120-D3和AIM174可能具备CEC能力。
上述两个性能上的飞跃, 使得PL15与R37M/AIM174这类只能在特定场景下打远距离非机动目标的传统超远程空空弹(VLRAAM)由本质不同,R37M/AIM174面对远距离的高机动目标, 雷达探测距离短,视野狭小,飞行到达预定开机点时,往往目标机动大一点,就飞出了雷达的视野,导致导弹脱锁。而PL15看得远,视野大,还能自己找目标,是真正能够远距离对高机动目标产生威胁的有实战意义的远程空空弹。
AESA导引头更厉害的地方是在于只有AESA(主动相控阵雷达)才能实现的数字雷达阵列(DAR)技术。DAR是指整个AESA可以按照需要由软件任意定义为若干个子天线阵,相当于分成好多部小雷达来使用,这个技术实现很多非常厉害玩出花的功能,这些功能里我就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LPI低截获率,也就是PL15导引头可以让每个子天线阵在不同的频率上用非常低的功率发射,这种功率可以低到低于敌人雷达告警器(RWR)的阈值,完全不触发RWR报警,敌人不知道自己被导弹跟踪,也就不会采取对应的电子对抗和机动摆脱。然后在PL15后端利用傅里叶变换(FFT)把不同频域的微弱回波信号再叠加起来形成有效跟踪信号。除非敌人对PL15导引头发射的信号有足够的电子数据积累,了解信号特征“指纹”,找出比自身接收机白噪声的微弱信号,否则很难对LPI低截获率模式做出有效反应。所以在印度当地任拍摄的5.7空战视频中,阵风飞机直到光电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发现导弹尾焰,才开始做机动摆脱,而且还投放热焰弹诱饵直到被导弹击落:因为它的雷达告警从始至终都没报警,印度飞行员直到被炸飞的最后一秒还以为飞过来的是枚红外弹。
二是实现非常高分辨率的DBS多普勒波束锐化。一般的雷达引导头,面对拖曳诱饵干扰的时候,因为雷达角分辨率不足,会把拖曳诱饵和真实目标连线的中心作为跟踪的目标,导致导弹从目标飞机和拖曳诱饵之间穿过脱靶,这种干扰方式叫做质心干扰。 阵风的自卫电子战系统的核心就是拖曳诱饵。但是面对AESA雷达,由于使用DAR技术,诱饵和真实目标在不同的子天线阵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因此观察到的角速度是不同的,不同子天线阵对诱饵和真实目标的多普勒效应也是不一样的,接受到的回波相位也不一样。 这样就可以把诱饵和真实目标通过算法区分开来, 这就叫多普勒波束锐化,AESA雷达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仅为单波束雷达千分之一的角度分辨。因此天生就可以克制质心干扰模式, 所以阵风引以为豪的拖曳诱饵在PL15面前是毫无作用的。
如果说J10C是四代半战斗机的话,PL15作为唯一大规模装备了AESA导引头的双脉冲空空导弹,则是当之无愧的第六代空空导弹(AIM120/R77/PL12算第4代, AIM120D3/Metoer/AIM260算第5代,)是真正的空战规则改变者。 它的出现, 让绝大多数西方战机的电子战装备和超视距BVR空战技术/战术都归于过时。PL15是5.7空战胜利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