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全胜利(彻底打服对手,按照胜利者意愿实施占领或进行改造)
2)有限胜利(获胜但没有打服对手,如马岛战争中的英国和当下的俄罗斯,虽然占领了领土,但没有获得对方法律层面的认可;再比如美国对阿富汗,需大规模军事存在才能维持秩序)
3)有限失败(如阿根廷或乌克兰,即使丢掉领土仍坚持自己拥有主权)
4)完全失败(如甲午战争中的大清,同意以条约形式割地赔款)
在战争获胜的前提下,即完全胜利和有限胜利,如果涉及领土问题,又可以再分为五个档次:
1)完全吸收或清空式占领(如罗马对迦太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终极目标)
2)实现稳定统治(可以直接派遣总督,如英国对印度、日本对朝鲜)
4)补贴式占领(如美属波多黎各、法属圭亚那、格陵兰岛——宗主国可以接受对外给予一定补贴,但仅限于人烟稀少的战略要地)
5)高成本军事占领(如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后期的法国对越南)
一般来说,军事占领的逻辑“5→4→3→2→1”,即通过一段时间的高成本军事占领,逐渐实现和平,然后给予财政、产业补贴以寻求自我造血,稳定后交由代理人进行统治。
至于反哺宗主国,至少得到第3档次,甚至第2档次才有可能实现。
与当年“尼克松到中国”相对应,近期西方媒体上出现了“特朗普到德黑兰”的说法,为美伊核协议造势。经历过多次惨痛失败后,美国已不再有意愿对敌对国家进行占领式改造,也不敢期望“完全胜利”。
在国际政治中,一项行为是有“示范意义”的,比如:某个国家靠战争发了横财,会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军备竞赛;某个国家靠贸易致富,会引导各国决策者走和平发展道路。
接下来以一种冷血视角,对“战争”这一国家行为做收益评估。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那1941年6月希特勒拍板进攻苏联就是二战期间最关键、影响最深远的一项决策。
在此之前,德国已经用武力统一了欧洲大陆,美、英、德、苏四方力量的走势极不明朗,日本作为半个强权也跃跃欲试。
但随着苏德战争爆发,特别是1941年德军未能闪电击败苏联,大势很快便趋向明朗。
站在1941年的历史关口复盘,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二战的结局,甚至能预测冷战的结局——海权力量(英美)在苏德战争爆发的那一瞬间彻底压倒了亚欧大陆上的陆权力量。
为了更深入了解苏德战争这一关键决策的前因后果,下面把时间先拉回到1930年代末。
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希特勒的战后秩序安排是德国控制乌拉尔山以西的欧亚大陆,英国控制海外帝国,美国控制西半球,日本控制东亚。由于海军实力不及英国,希特勒的短期目标更多是迫使英国有条件投降或停战,而非发起登陆作战。
海洋霸权对陆权大国的底牌其实就是封锁禁运,这在英国与拿破仑帝国、一战德国、二战德国的较量中已经被反复验证。
因为国际贸易强烈依赖海运,海权国家只要控制了关键航路,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中东的石油、东南亚的橡胶、巴西的铁矿,而这些战略物资很难通过陆路通道运输至特定目的地。
二战前夕,英国海军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只有美国和日本能跟其过过招,德国海军则不得不依赖“非对称攻击”——潜艇战。
1939年9月8日,即德国入侵波兰一周后,英国正式发布对德禁运公告,对运往德国或德国占领区的一切货物实施禁运。
效果可谓立竿见影,1939年9月至12月间,英国海军共截获了超过100万吨运往德国的货物,400多艘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德国商船无法回国,有些直接被英法扣押。
在此之前,张伯伦政府虽然绥靖,但早就已经用金融手段制裁德国了。
实际上,1930年代后半期德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困难,因缺乏黄金或外汇,德国政府要求所有对外贸易需获得许可证批准,也就是把仅有的外汇用来购买最迫切的原材料。
石油自给率仅为25%,铁矿石自给率35%,橡胶自给率20%,其他诸如铬、钨、镍、钼和锰等金属矿石也大都需要进口。
这里面,193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主要石油供应国都是美国,随时面临被制裁断供的风险;橡胶的主要进口地是马来西亚和印尼,由英国和荷兰主导;锰和锰的主要进口地为南非,为英国殖民地……
在张伯伦看来,英国并不需要跟德国硬碰硬拼,德国陆军再能打,只要禁运个一年半载也蹦跶不起来了,因此张伯伦实际上不太相信希特勒敢对英法开战。
1939年8月19日,德国与苏联在柏林签署《德苏贸易协定》。
根据该协议,苏联以4.5%的实际利率分期七年从纳粹德国获得2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国的工厂设备、机械、船只、车辆等商品,苏联则以物资输送的形式予以偿还。
协议签署的第二天,苏军在朱可夫指挥下向诺门坎地区日军发动大规模反击。
协议签署五天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赴莫斯科与苏联签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此后一年里,苏联和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0倍,双方虽然发生过一些龃龉,但苏联基本满足了协议下的所有要求。
据统计,在1940年2月至1941年2月间,德国共收到了来自苏联的160万吨粮食、90万吨石油、50万吨铁矿石、30万吨废金属和生铁、20万吨棉花、14万吨锰、20万吨磷酸盐、2万吨铬矿石、1.8万吨橡胶、10万吨大豆……
1940年5月至6月的法国战役前后,苏联进口占到德国海外进口总额的50%以上——苏联货物先运输到波兰占领区,换轨后再运输到德国境内,完全规避了英国海军的封锁。
不仅如此,苏联还授予德国往返罗马尼亚、伊朗、阿富汗以及远东地区(日本、伪满洲国)的过境权,并将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费降低50%。
汉风网网站提示:
(不建议在百度app和苹果自带浏览器上进行购买和阅览,百度app不支持汉风网相关功能。请在手机自带浏览器上进行阅览。)
请您放心购买,如果您支付打不开的话,请联系我们微信客服,(微信号:hanfengkefu007 免验证),五分钟内发您全文。
联系客服办法请点击网站地址:http://hanfeng1918.com/baijia/92855.html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客服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