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初代兔子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那开不了口的歌,是时代风沙下微弱却倔强的无奈,而艾青诗中嘶哑的鸟啼和穆旦笔下带血的拥抱,则是战火年代里发出的不屈呐喊。当我们伫立于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伟大时刻,回望那烽火连天的来路,今日和平的珍贵如无声的空气般被我们视若平常。殊不知,这份和平与宁静,本应是吾辈不能忘却的守望。
黎明时分街角煎饼摊升腾的缕缕暖香,校门口孩童如清泉般叮咚的欢笑,教室窗口飘出琅琅书声的轻快音符,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点滴,正是和平在岁月里静默流淌的温柔印记。它们如透明的水晶,只有被不测的阴影笼罩时,才骤然折射出令人心颤的耀眼光芒。《诗经》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画面,在今日寻常的晨光中,竟显出了近乎奢侈的温柔。
这静好的岁月,是无数先烈在血与泪的土壤中奋力培育出的繁花。回望八十年前,当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彻中华大地,那是多少生命以血肉之躯熔铸的曙光?杨靖宇将军腹中仅存的棉絮与草根,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壮烈背影,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绝笔誓言…他们用生命托起了胜利的希望。所以,抗战的胜利从来都不是时间自动结出的果实,而是无数先烈在暗夜中负重前行所铺就的荣光。
胜利如此,和平亦如是。八十载光阴流转,硝烟虽散,守护之责却从未停歇。英烈们用生命书写的壮烈诗篇,如今要由我们以责任续写。铭不在言,应化于行,是珍视校园里每一页书的安宁,是守护邻里间的笑语温情,更是将个体微光汇入时代星河,默默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静好。当我们在纪念碑前献上白菊,在历史课上聆听过往,正是以今日之敬守护昨日之殇,以今日之志捍卫未来之光。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从安乐的温床中警醒,以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躬身实践,才能将和平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今日的我们不必如鼓书艺人那般开不了口,不必如艾青的鸟用嘶哑喉咙歌唱,更不必以穆旦诗中带血的手去拥抱。领袖曾深情勉励我们青年一代:“把青春献给祖国。”这铿锵的话语,正是对守望和平年代最昂扬的升华,它呼唤我们以青春之我,守护这由无数牺牲换来的静好河山。
八十年前,胜利的荣光早已融入山河,唯有在每一片静谧的时光里不忘历史的血痕,在每一次自由的呼吸中汲取力量,并以寸心寸力守护这方来之不易的天地,方不负英烈以生命与热望所铺就的静好岁月。这,便是我们所不能忘却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