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井底望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能够造就中国供应链生态环境的几大因素,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025-06-08

最近有些群看到有些同学,有点逢中必贬,或者逢外必捧的赶脚。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议题,就是供应链的替代的论述。有人提出一个ABC的理论,就是Anywhere But China,中文就是非中就好的意思。那么更特别的一个提法,也就是关于印度如何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论述,那么最标杆的一个讲法,就是如何美国公司苹果的制造业转移到印度的事情。

这里先要厘清一个概念的区别,就是生产(production)和组装(assembling)的概念,包括苹果公司自己的任何提法,往印度的转移主要还是落实在组装,也就是在生产的最后的几个环节,而这几个环节带来的内容变化(content change)可以符合产业的“印度制造”的标准,从而躲过美国市场对苹果手机的关税的负担。

当然在这个环节上,库克的立场和川宝的立场并不一致,所以这个关税负担的减缓,可能会被一个川宝对印度的25%甚至50%的单向关税给破解了。毕竟如果组装环节没有回到美国,那么美国市场这个棒棒糖,让老中去吮还是老印去吮,肯定要看哪个交换的筹码更大是不是。

不过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就说一下美国市场的iphone组装能否完全转移到印度这里。如果看之前的数据,苹果在印度的第一支手机是2017年完成的,这个大背景就是川宝的第一任关税战。那么到了2023年,组装总量是2500万支。(其中主要加速是疫情期间,尤其是傻逼郑州政府的各种骚操作,然后更大的傻逼媒体和自媒体各种叫好。)

但是你把这个和10年前,就是2007年,第一支苹果手机在中国完成,到了2015年的时候,组装总量是2.3亿支。可以看出在印度的推进速度,只有中国的1/10。而且10年前的苹果手机设计还没有成熟,其中需要各种的变化和适应,难度更高。

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其实蛮多的,比如各种基础设施的不同,你一个苹果的工程师小组,到了德里,坐车到指定的工厂需要单程2小时,没有八条道的高速公路可以通勤,而在交通时候也没有可靠的wifi可以维持工作,4小时的毫无作为就耗费了大半天的时间。其他的整个生态系统里面的效率也是比比皆是。不过最影响的,可能是被行业称为中国速度这个概念。

有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就是苹果的工程师小组,到了中国的一个指定工厂,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改动,看到大概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生产线,要把旧设备全部撤走,转为安装新设备,苹果小组的评估需要2-3个星期。于是他们回到旅馆,睡醒之后吃完早餐,来到厂里,准备商量一下具体方案和进度,结果惊奇的发现,整个工厂的旧设备都已经搬走了。这种对中国速度的惊奇,基本上是所有外来的企业家们和工程师们,在中国处处可见的。

那么这种环境有没有可能在印度或者美国这里复制呢,大家自己用脚趾头想想好了。比如苹果产品的要求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高质量的产品,对次品的高度不容忍。这个想起了以前关于美国和日本的一个笑话,就是美国这边的次品率是4%,日本代工发现没办法做到这么高的次品率,于是每次就专门生产几个次品来满足要求。

第二个就是苹果需要的量,如果1支手机需要1000个零件,那么每天生产1百万支手机,就需要10亿个高质量的零件。而在中国,这1000个零件的供应商都可以满足你的超大量的要求,相比之下美国你一家都找不到,笑死。

如果你看海外的各种宣传,你还以为中国的产品就是人工低廉带来的价格低廉和质量低廉,但是事实上,高端制造,尤其是高端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先进的,甩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几条街了。而中国今天这个局面,并不是简单的政治立场和政府行政干预造成的。

其实从1990年末期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第一阶段是个人电脑的兴起,第二阶段是智能手机的兴起。个人电脑兴起的时候,兼容机的标准很快就落实了,就是我们称为2大巨头微软和英特尔垄断的wintel,那么技术上的竞争基本上没有,对产品的竞争就落实到供应链这里,如何最大规模最有效地做到效率最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是美国的几大厂家,后来就是台湾为主导的几大厂家,带动了这场激烈的竞争,竞争的全球地区,包括爱尔兰,包括捷克,包括马来西亚,包括韩国,但是最后杀出来的赢家,就是中国。中国能赢,当然包括有效率的地方政府支持的产业政策,大量训练有素价格比较低廉的产业工人,和灵活认真做事情的全社会的态度。

而当苹果带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基本上就没有了其他的选择,从2000年中期开始进军中国,基本上是全球产业界的共识,不去中国,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可能生存。苹果是靠在中国的生产而生存并壮大(之前已经靠微软给钱来求存),后来的特斯拉也是靠上海开工厂才活下来。

因此对苹果这样最杰出的公司,从中国脱钩可能就是在自杀,也许在各种政治压力下,把目前占90%的产能依赖降下来是一种妥协,但是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预示着效率和盈利的下降。当然在目前的不确定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是唯一的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能够造就中国供应链生态环境的几大因素,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别说是在中国之外复制,很可能就是在中国再复制,也许都是不可能的,可能这才是历史留下的启示。

 

赞(26)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井底望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能够造就中国供应链生态环境的几大因素,本身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025-06-0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