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汉上老平:技术大拿聊华为5G:那把“遇佛杀佛”的利器|2019-06-19

本文文字,均是作者 smileofme整理于与技术大拿张宇平老师的聊天记录,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上市公司调研】。

越看,觉得今天华为的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在风险与追逐中完成着某种份执著。这份执著,就是任正非最初的梦想。

想想,华为从一开始就叫华为技术,而不像中兴那样叫中兴通讯,为什么?不能说叫野心,但叫雄心绝对贴切。

以下内容根据张宇平(北大88级毕业,技术大拿)的部分聊天记录整理:

第一部分:华为的人才战略大起底

老平注:关于加拿大电信设备巨头北方电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更名为北电网络,再后来破产倒闭,是本文的切入点。此部分具体内容,读者可延伸阅读《神对手/猪队友:全球WiFi的精彩决战》,了解详情。

【正文开始】真实的情形是,自打华为在2003年底2004年初,向电信核心网进发算起,一直到2008年中,北电(网络)申请破产保护为止,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北电才被晃荡倒。

中间经过了复杂的过程:北电大手笔回购股票,直到把自己手里的现金耗尽;出售非核心资产,竭力维持;裁员…..。最后,山穷水尽的。

不是说今天这边一瞪眼,明天那边就塌了。那不可能。要不,人家怎么是根深叶茂的百年老店呢?有一个过程在的。

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北电倒台之后。百年老店,世界第一,那是棵大树,树倒猢狲散。

现在,在电信设备制造领域,留下来的比较大的厂家,只有三家,华为、爱立信跟诺基亚,中兴明显小一些。

在竞争对手倒台之后,华为跟诺、爱两家的行为,非常耐人寻味。

那哥儿俩是拼命地抢资产:设备,技术,专利,倒闭者的客户资源……白菜价,玩儿命搂。

这些年,诺基亚基本上是把倒闭者的技术跟生产设备,全都搂到自己怀里了;爱立信则划拉倒闭者的客户资源。这些东西,华为都看不上。华为抢什么?抢人。

华为抢人抢得红了眼。而其实,真的没人跟他抢那么贵的人。华为是真心害怕,倒了树的猢狲们,被别人抢走。

他们抢人,带有即视感的场景是这样的:拖着疲惫的身体,技术大拿回到家。今天,公司宣布破产保护,自己接到通知,明天开始,停薪,不用来上班了。什么时候上,听候通知。

这就是失业了。

家门口,猎头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已经夹着文件包,西服笔挺地恭候多时了。

进门,相互介绍,确认身份,一坐下来,猎头就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草拟好的合同,推到大拿面前——

“一个家中国的公司,对您非常敬重。他们希望您能去他们公司效力。这是合同。据我们了解,您现在的年薪是12万USD,他们给您24万USD的年薪,外加Boss Ren的总裁特别津贴,每年3万USD,一共是27万USD每年。您看,您还满意吗?…哦,您先看看合同。”

“如果合同没什么问题,您在这里签字,就可以了。”猎头说。

签好字之后,猎头从文件夹中拿出一个纸条,一个门卡,推到大拿面前——

“这是华为在这里新建的研发中心的地址。您的办公室在四楼东南角,是整个楼里最好的位置。明天您可以先到办公室,熟悉一下环境,这是门禁卡。明天别忘了带一张一英寸的免冠照片,交给Tracy,她是那里的行政,她会帮您办理入职手续,还有您的专属正式门禁卡。现在这个卡片,是一张临时卡。”

“我的直接汇报人是谁?”大拿问。

猎头:“您在华为属于八级员工,应该直接向技术总监汇报….具体是谁,目前还不清楚。明天Tracy会给你介绍。”

第二天早上,坐在全新的办公椅上的大拿,看着从窗子投射进来的灿烂的阳光,一种梦幻般的不真实感,紧紧地围绕着他:

前天,自己还为老东家接受媒体的采访,竭力维护;昨天,自己失业了;今天,已经做到新公司的工位上。想着昨天合同上新工资的数字….

“他们不是在开玩笑?能兑现吗?等会儿见到我的老板,我得确认一下”,他心里想着。

同学们可以去看,华为的研发机构布局。

在每一个倒下的竞争对手原来的研发中心所在城市,华为都建了一个自己的研发中心。在那里工作的人,原来就都是同事!

老平不禁感慨:这是为了祭奠失败者,还是为了纪念某一场胜利?

华为用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待遇,把对手的精华人才,悉数纳入麾下。研发、生产、营销、对外关系、法律….,所有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的精英,一勺烩,全来了。

专利无所谓!发明专利的人才重要,因为有了人,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新专利。

华为的技术非常NB,很多国外的同学不理解:国内的情况是啥样,我知道哇!华为怎么会忽然之间,有那么强的技术?

华为不只是靠着深圳研发中心那些土鳖搞成的;他们是这么弄的!这一点,提请同学们留意。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同学,特别特别留意,因为在未来,这会跟很多人有关系。

大拿们拿着比他们的中国boss高得多的工资,高高兴兴地干活儿。中国boss们也不在意,他们有内部股。相对于分红来讲,工资奖金,不过是“茶点钱”罢了。

这个….人才最重要,这一点,诺、爱也不是不知道。可为什么诺爱不去抢人,留着给华为吃得脑满肠肥呢?

不是不想去抢,而是没有办法抢。面对华为,首先一点,在开出的薪资待遇方面,他们就抢不过。即便是抢来,内部也摆不平:

 

你说你一个从破产的竞争对手那里来的人,拿着比你的boss还高的工资,boss们还不翻天了?(老平注:华为不上市的好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十几年过来,在电信设备领域,全球的顶尖技术人才,基本上全都握在华为手里。

一流的技术人才在,一流的科学家也就在了。原因很简单,那些收归的技术大拿们,他们当初上学的时候,有老师,有同学。他们像技术方面发展,成为一流;老师、同学像科学方面发展,也是一流。他们人来华为了,他们带着的关系,跟着也就来华为了。

华为就是电信,电信就是华为。你看任正非接受采访,面对各种威胁,拨浪着脑袋:“啊,不会!”“啊,不会!”

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会”。为嘛?

你把华为打倒了,电信也就没了。

具体的道理,任正非上来就说了:二战之后,日本德国基本上被炸平了。可是,只要人在……

华为在它自己领域之内,其根之深,叶之茂,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它还低调,低调得连想到去梳理一下它的根有多深,叶有多茂的人都没有。

前几天,华为不是给踢出什么WIFI,Bluetooth,SD的协会了么?网上一片焦虑。

不用焦虑!

政治上有政治上的权威,动用政治力量,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别忘了,权力中心从来就不是一个的。那边还有学术权威呢!

老头儿拿起电话:“你们怎么搞的,怎么把华为除名了?”

“先生,我们实在没办法,压力太大了!”那边抱怨道。

“什么压力大!他压到你哪儿了?是会不让你参加,还是课不让你讲,还是论文不让你发?我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别整天跟着那些政客瞎跑,对你没好处。上学的时候,我就跟你说过,对吧?把心思放到学问上!”

……

“得了,什么也别说了,把华为加回去!”

导师发话了,加也得加,不加也得加。只好就加回去了。不加,还想不想在这学术圈儿里混了?…

我呢,并不想就这一整个情形,做道德上的判断。

道德的判断,是跟每一个个体相关的。他所处的位置,比如北电的前员工跟我这个吃瓜群众,位置完全不一样,判断自然全然不同…他的信念,他的思维的方式,他的价值观….

嗯…我想说什么来的?刚才我儿子一打岔,这会儿想不起来了。等想起来再说吧。

兴致散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得开始介绍华为手里那把“见人杀人,遇佛灭佛”的利器了。

第二部分:华为手里那把利器:

“见人杀人,遇佛灭佛”

终于撞到躲不过去的IT知识,得硬着头皮上了。

要理解华为,理解整个局势,一个关键点,是要理解什么是“单片系统”

System On Chip, SOC。

SOC,顾名思义,一片集成电路,就是一个系统。

三十来年前,我从北大的校门出来,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花园路那边,去设计电视机。

那时候,把电视机打开,里面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我们把它翻过来看的话,是这样的:

密密麻麻的焊脚,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堆在电路板上面。

现在的电视,变成什么样了呢?它是这个样子的:

以前那么大一块板子所实现的功能,现在全部收到这一块集成电路里边去了。

在以前,那一大块电路板上面,是有实现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处理行扫描的行扫子系统;处理RGB信号的AV子系统;处理帧扫描信号的帧扫系统;分离音视频信号的滤波系统等等。每个子处理系统,在大板子上都占一大块地儿。

现在,在日本电器做的这块集成电路上,也有相应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集成电路块儿上占一小块地儿。

它是按比例缩小了的,缩小完之后,用有机材料整个地封起来,变成一片集成电路。这个东西,就叫SOC。

在当今世界上,华为是SOC狂魔。

同学们都知道集成电路,它因为集成度高,把很多电子元器件做得很小,所以最后做出来的产品,也小。小有小的巨大好处,明眼一眼就看到的好处是他耗能低。

以前,那么大一块板子,要转起来,那得消耗多少能量啊!现在呢,同样的功能,缩减到一片集成电路里边去了,就那个小片片,再耗能,也耗不了多少。——要是那个小片片耗能达到大板子的程度的话,它会瞬间就把自己给烧坏了的。

另一个巨大的好处,你看大板子的背面,密密麻麻的焊点。任何一个氧化,松动了,电视机就“坏了”。收到SOC里边去了之后呢,这些“焊点”就全变小,封到聚酯材料里边去了。氧?接触不到的。根本就没有氧化这一说儿。

所以,SOC的可靠性好,做出来的产品,免维护。

1993年,是华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之年。他们做的第一块“SOC”,成功了。

那块集成电路,是用在打电话的程控交换机上面的。在那以前,一个万门的程控交换机,就是一个巨大的柜子,要占一个房间;华为成功地用SOC,把它缩小到一个机箱里边去了。

华为就是凭借那个产品,起家;起家之后,仍然依靠SOC这个手段,快速发展起来的。

那同学们讲了,既然华为都能做,为什么那些大公司,不做呢?——切,当时那些大公司要做,凭他们的财力和技术,哪里有华为的份儿?

大公司们不是不想做,而是很难去做。同学们想啊,设计那个大板子,它要用的电脑设计工具是Tango;设计SOC,要用EDA。它公司大,养的Tango工程师就多。那些工程师,是不会EDA的。

你再加上生产。现在,公司的大板子,上边用了多少电阻啊!那个电阻,是从董事长小舅子公司买来的…..

最重要的,还记得我前面说的职业经理人吗?他们是看门儿的。他们要是决定自己设计SOC,取代了大板子,让电阻供应商没了生意,董事长那里会很难看:他还想干不想干了?

堕怠,经营者缺乏企业家精神,员工的安置问题,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让那些大公司,很难像华为这么搞。当然了,到了后期,竞争上来了,他们不搞不行了,他们也只好去搞SOC了。这是后话。

在普通老百姓看来,那些巨大的公司,是创新之源。这个观念其实是错误的。事实正相反,由职业经理人打理的大公司,是创新的最大阻碍。

大公司的所谓“创新”,技术其实都是从小公司那里买来的。买来之后,包装成自己的,去社会上宣传出那么一种形象。

大公司的技术从小公司买(老平注:比如微软、苹果、谷歌、脸书, 莫不如此),这个事实,很快就会咱们同学产生切身影响。这一点,我慢慢展开来给同学们看。

那时候,大公司之所以不做SOC,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做这个东西,风险太高了。

任正非做第一个SOC的时候,没钱呐。他是个人在深圳借了高利贷来做的。封闭开发,他每天给开发的员工送饭。有一次,他对开发的手下说:“如果项目失败了,你们可以再换一个工作。而我,只能从这楼上跳下去了。”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真的不容易。

SOC这种东西,是先要在电脑里,用软件把几万、几十万、数百万的元器件都摆好,用粗细不等的线,连好。然后呢,用模拟器,做出来真的电路。只不过,模拟器上做出来的电路,体积非常巨大。

大点儿没关系,总是有了,就可以测试做出来的电路,功能上是不是行。要是不行,回去电脑里调整,直到模拟出来的电路,功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接下来,最惊险的一步就开始了。设计好的集成电路,要送去代工厂“流片”。

 

关于流片

流片是说集成电路代工厂,把电脑设计出来的电路版图,做成实际大小的集成电路。他的那个电路流水线一开动,一片片的集成电路成品就从生产线上做出来,所以叫“流片”。

流出来的成品,测试一下,是好的还好。要是测试一下,功能达不到要求,就麻烦了:你是设计不对,导致不行,还是代工厂工艺缺陷,导致不行?谁也说不清。

——你设计公司,也没办法去核查人家的工艺过程。

所以对于任正非来讲,流片的就是“赌”。他的第一个SOC,是把身家性命押上去赌的…..

很幸运,那次流片,他成功了。

要是那次流片,他失败了的话,就很难有今天的华为了。任正非还有没有,都难说。

百万千万上亿的元器件,一个个摆,反反复复地模拟,这得花多少人工啊!再加上流片过程的超级巨赌,导致集成电路的投入成本,非常高。

不说人工,单说这个“流片”步骤。它贵到什么程度呢?

代工厂的报价,不是以“平方厘米”来报的,更不是以“片”来报的;他们是以“平方毫米”来计算的!

我请一个做IC的朋友估算一下。以台湾台积电的7纳米集成电路线为例,他们的公开报价,就没有!他们只做熟客,不接生客,故无报价。

估计下来呢,即便像华为那样的大客户,每平方毫米的报价,也得四五十万美元。

他们那个麒麟980,做下来要是1个平方厘米的话,同学们自己简单估算一下,流一次片,需要多少钱。

天文数字。

并且流一次,未必成功。要是不成功,自己回去调完之后,还得再来。再来,前一次的千百万美元,就算打了水漂了。

这个游戏,连雷布斯都玩不起。他搞的那个澎湃SOC,流了两次片,不成功,雷布斯就干不动,不玩了。

成本巨大,奉献巨大。可是,一旦从万分之一的机会里爬过来,流片成功,那就不得了了。正所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在经济学上,有“沉没成本”这一说。

一旦决定不再继续,退出,以前付出的成本,就都收不回来了。就好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沉底儿了。所以呢,这种成本,就叫它“沉没成本”。

集成电路的生意,是最典型的沉没成本奇高的生意。雷布斯领教过,他有深切的体会。

(今天先说到这儿吧,明天再接着说。)

感觉敏锐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沉没成本奇高,进入难。这样的领域,天然地适合于干什么?

垄断呐。

其实呢,同学们去看Intel,去看高通,去看已经不存在的北电也好,朗讯也好,他们的特点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地高价,赚得盆满钵满。

至于竞争对手,如果在资本市场上能够解决,就资本市场解决。把对手买下来,吸纳到自己体内,任其死掉。

如果资本市场解决不了,就市场解决。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两年,内存涨价。

大规模的投资存储器市场,韩国三星、美国镁光这些垄断寡头,清楚地看出来,在资本市场上,是解决不了问题了,就在这些产能量产前携手涨价,“先赚出未来大打出手的资本”。然后呢,现在,产能陆续量产,他们开始倾销降价,希望能够在市场上杀死对手。

为了平息民怨,他们出大力气,花大价钱,打造自己的“高科技”形象。既然是高科技,多赚些钱,那大家也就没太大的抱怨。

昨天谈到了“沉没成本”高,接下来,该说集成电路产业的另一个特点,“边际成本”低。

咱们以中文系写小说的同学为例,说这个边际成本。

中文系的同学,要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他需要构思,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反反复复地回头修改。这要搞上好多年。就是写完了,出版社出版,他也需要一校二校,装帧设计,弄好长时间之后,才能把第一本小说印出来,拿到手里。

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之后,才能拿到第一个产品。

但是,一旦第一个产品拿到了,第二本小说,就容易了:印刷厂只要开动印刷机,很快就可以把第二本小说印出来。

孤立地看,第二本小说的成本,仅仅是书的那堆纸,油墨还有印刷的费用,几块钱的勾当。

在原有基础上,再多弄出一件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

生产集成电路的代工厂,它的“生产”,不是汽车组装厂的概念。比起组装厂,它更像印刷厂。其实呢,我们手机里的集成电路,确实就是“印”出来的。跟印书的印刷厂,道理是一样的。

一片集成电路,只要第一次流片成功,再多生产一片,就是把流水线打开,再“印”一片。跟传统的纸质书类同,这第二片的边际成本,也就是几块钱的勾当。

这里稍微展开一点,说一说,现实生活中,他们的那个集成电路,是怎么定价的。

比如说,我用的这部华为P10。它里边的SOC是麒麟970。华为在970流片成功之后,就要预估说,他的这款SOC,装到自己的手机里边,手机一共能卖出去多少个。

然后,拿这个数字,去除前边天量的沉没成本,得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加上台积电报来的,以这个数字为基础,流片的单片费用,再加上华为自己希望每一片要赚多少钱;得出的数字,就是他们给麒麟970定的价格。

好比说,970当初预估的销售数字是1000万。他们就用1000万这个数字做基础,得出一个价格。

没想到,P10爆款,六个月就卖了1000万。接下来六个月,又卖了1500万。

后边的1500万,是以1000万销售量预估的高“折旧”价格卖的,光这一下,华为就赚了海了去的钱。

事实上,在华为卖出第1000万个麒麟970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沉没成本全部收回了。后边的1500万,仍然沿用以前的“收回速率”在回收金钱,这部分钱,是很可观的一个数量。

P10卖了一年,第二年,980出来了,970也卖得差不多了,华为就把P10降价,从3600元,降到2400元卖。

作为一部手机,现在的和一年前的,在别的零部件上,成本相差不大。之所以降掉了三分之一,全是因为那片SOC。这时候,SOC以“印刷成本”在出货。反正不印白不印,不印的话,马上也要被淘汰了。

华为去年一年,卖了两亿部手机!同学们想一想,它该赚了多少钱呐!其实呢,别看余承东叫得欢实,名头响,余承东的部门,没赚多少钱;真正大把捞钱的,是华为海思的何庭波。

当然了,没有余承东,何庭波也赚不到钱,因为变不了现。用户要的是手机,不是SOC。

洞察到这些,头脑灵活的同学,应该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点儿什么:华为有没有一种可能,把手机部门剥离,卖掉,然后,专注于SOC?

反正这儿赚钱么,就跟高通一样。那时候,雷布斯,蓝绿OV,剥离出去的华为手机部分,面对高通和华为,他们会怎么选呢?

任正非下一步,在战略上怎么落子,是我等吃瓜群众的最大看点。

有了这些铺垫,就足够我们理解华为手里那把“见人杀人,遇佛灭佛”的利器了。

他的这把利器,就是巴龙,巴龙5000。

这个玩意儿,不晓得同学们留没留意。

最近,5G闹得特别欢实。先是韩国人跟美国人,抢谁第一个商用。前两天,英国BBC又喜滋滋地用5G进行现场直播。但这里边,缺少了一个身影:华为的5G手机。

华为手机缺席,余承东老委屈了。

可是没办法,手机业务不再任正非的“主航道”上。

现在,何庭波已经忙疯了,没工夫儿理余承东。缺少芯片支撑,余承东自个儿弄不出来5G手机。

那么,何庭波在忙什么,任正非的主航道,在哪里呢?

今天先说到这儿,明天再接着说哈(待续)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汉上老平:技术大拿聊华为5G:那把“遇佛杀佛”的利器|2019-06-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