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乌鸦上尉:被误读的“广场协议”:日本是如何把自己玩死的?|2019-06-20

1988年,日本街头有许多人拿着1万日元(800人民币)的大钞票拦出租车。

 

而且,他们要去的不是什么十几公里远的地方,仅仅只是从这边的舞厅到那个街角的拉面馆,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他们也不愿意走了。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会直接把万元大钞甩给司机:“不用找了!”

 

 

 

在那个时代,日本超乎想象的繁荣,花钱这样大手大脚的日本人遍地都是。

 

在当时,东京很多夜店的见面礼就是一块金表;在夜店里热出汗了找不到纸巾,顺手就拿现金擦;原来只有大款才能玩得起的高尔夫,在那时的日本迅速平民化。

 

市场上因为抢不到人倒闭的公司太多了,很多零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脚还没踏出校门,不少企业就先为他们预付半年工资,还要请他们吃饭,保证在学校里就把人抢到手。

 

东京有一个HR美滋滋地向领导汇报说:“我只花了4万日元就把他(学生)搞定了!结果领导反而勃然大怒:“工作不行也就算了,连钱都不会花?!”,最后亲自请大学生吃高档料理赔礼道歉。

 

 

在90年代初,如果你告诉一个日本人,你们现在的繁华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要进入失去的二十年,从此一蹶不振,那所有人都会把你当成疯子,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日本从天堂跌落地狱的故事,就从《广场协议》开始……

 

1

 

“只要美元贬值20%,我的推土机就能推到他们帝国首都!”

 

这是一家美国挖掘机公司老板说的话,这家公司叫卡特彼勒,他嘴里的他们指的是日本。

 

 

 

卡特彼勒公司是挖掘机行业的老大,1980年,卡特彼勒公司在海外的销售额一度达到了33亿美元,但是仅仅在三年后,这个数字就暴跌到了17亿美元。

 

因为效益难题,1980年到1983年3年间,卡特彼勒不得不把员工从8600人裁剪到5800人。

 

让卡特彼勒公司头疼的对手正是日本的小松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工业迎来了飞速增长。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给日本的订单就高达每年几十亿美元!而1950年日本的总GDP也才109亿美元。

 

1951年,日本制造业产量增长了40%。

 

1965年,美国直接派兵进入越南作战,又带来了一波日本工业大发展。

 

这次日本除了提供常规的战斗物资外,还掌握了为美军修飞机、修军舰的技能。

 

驻日美军的消费几乎全靠日本产品:喝着日本的酒、嚼着日本的口香糖,就连死了之后的尸体,都是拿日本袋子装着的。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让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日本企业慢慢成为了美国的强敌。

 

进入80年代,美国制造业被日本企业胖揍,对日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原来的小弟现在比自己还强了,这让美国企业的老板很是费解。

 

 

卡特彼勒公司的董事长李·摩根经过调查认为,自己家的推土机各方面性能都比小松公司的好,之所以竞争不过,是因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太高,美元太坚挺了,自己家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

 

李·摩根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美国老板,在当时,很多美国制造业公司打不过日本企业,都觉得是美元的问题,不是他们产品的问题。

 

他们集体游说政府,要政府出台政策逼迫日元升值。只要日元升值了,他们的竞争力就会倍增。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的拖拉机假设是1万美元,换算成日元就是240万日元;如果日元升值20%,那1万美元再换算成日元,就只有不到200万日元,一下子就便宜下来了,肯定能挤死日本的拖拉机公司。

为了让政府帮自己,李·摩根就放出了开头那句狠话:“只要美元贬值20%,我的推土机就能推到他们帝国首都!”

 

 

 

1985年春,美国参议院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之后的两个月里,美国媒体开始对日本口诛笔伐,参众两院不断提出上百个报复日本的方案。

 

日本人搞不懂自己是哪里惹到美国大哥了,于是,他们派出了当时外相的安倍晋太郎去找美国人谈,探探美国究竟是什么意思。

 

美国的意思很明确:日元升值,美元贬值。

 

安倍晋太郎,不是安倍晋三

 

美国大哥的意思是明白了,那日本同不同意呢?

 

在关于这个问题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明确表示:强大的日本,必须有强大的日元支持!

 

日本高层也有让日元升值的意思。

 

 

身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当然明白日元升值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第一,当时正赶上石油价格暴涨,石油是用美元结算的。日本是工业大国,作为岛国又很缺乏石油,日元升值之后,手中的日元可以兑换到更多的美元,就能买更多的石油。

 

同时,日元升值了,日本人能拿日元买到更多外国货,对于日本人民是一件好事。

 

第二,日元升值了,日本的出口企业肯定要受损,但是根据日本政府的计算,只要日元升值控制在10%-20%的范围内,日本的企业是可以承受的。

 

第三,日本在政治、军事上依然要依靠美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差额实在太大了,如果美国因为巨额的财政赤字垮了,日本的靠山也就没了,升值可以满足美国人的要求。

 

 

于是,美国有要求,日本也觉得可以接受,双方一拍即合。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了一个会,一起商量如何操纵汇率,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

 

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这并不是一场美国单方面逼迫日本签的协议,而是美日双方各怀鬼胎。

 

 

2

 

美元是通用货币,但也是一种商品,要让美元贬值,抛售就可以了。

 

这5个国家手里持有大量的美元,他们决定联合起来,一起抛售合计180亿的美元。

 

在广场协议之前,1美元可以兑换240日元。而在各国央行抛售美元后,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1美元就只能兑换到225日元了,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下降中。

 

 

 

日元的逐渐升值让日本制造业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日本政府想让日本企业让利给美国,但是日本企业可不想,有利润不赚是傻子。

 

日本企业开始绞尽脑汁降低自己的成本,削减日元升值减少的价格优势。

 

工厂制造零件要用到切削液,为了省钱,日本人就用吹风机把削切液吹到回收装置中去,能省一点是一点。

 

 

 

在丰田的一家零件制造厂,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工作时,只是把数控机床的防护罩全打开了,旁边师傅看见了,就痛骂这个小伙子:“你打开一半不就得了?这一次浪费几秒钟时间,一年下来要浪费多少钱你知道吗?”

 

为了应对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业工厂恨不得把毛巾的最后一滴水都给拧出来。

 

 

 

在广场协议签署一年后,日元已经升值20%,但是由于日本人想尽办法压缩成本,日货在面对美国商品还是具有优势,美国货该卖不出去还是卖不出去。

 

到了1986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没有如美国所愿减小,反而增大了。显然,美国并没有从日元升值中占到便宜。

 

 

讽刺的是,日本也没有从日元升值中占到便宜。

 

因为无论你怎么拧毛巾,水总有拧干的时候,而日元一直在涨。能降低成本的手段都用完了,日本企业只能把自己的生产线转移到人力物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东南亚、中国。

 

把工厂开到外国,日本的工人只能失业了。从1985年开始,日本汽车的海外生产量逐渐上升。

 

 

这么玩,日本的大型制造工厂还能顶得住,小型低端制造业顶不住。

 

一次,一个日本造碗企业的老板和政府官员聊天时,就跟对方倒苦水:“日元升值,我们实在扛不住了啊。”

 

政府官员:“升值你们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原材料,成本会低嘛。”

 

老板苦笑说:“我的厂子是造碗的,从国内挖土就行,能用得着什么国外材料?”

 

当时,日本一块低端的石英表,能足足卖到40美元,而中国卖到日本的同款,只需要1美元;一双拖鞋,日本的要卖5美元,中国生产的同规格拖鞋只需要0.5美元。

 

 

签广场协议的美日双方,一开始都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

 

美国企业的老板又开始抱怨,政府让日元升值是一个错误的方法,我们就不应该签广场协议!

 

反正无论怎么说,我的厂子和产品肯定没问题,有问题的肯定是你们。

 

日本人社会也依然是一片繁荣景象,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日元升值控制在10%-20%都没问题,也就是1美元兑222日元到202日元之间。

 

直到1985年底,这个数字还是202.786,完全没有问题,日本人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市场不会失控的。

 

 

但是金融市场从来都不是理性的。

 

1986年1月22日,对于日本炒外汇的代理商们来说,今天原本又是平静的一天,大家也照常看着屏幕上的汇率新闻,安静地填写着买入卖出的传票。

 

下午13:30的时候,1位日本代理商发现国际市场上有一大美元,他就像往常一样把这笔美元吃了下来。

 

突然,就在他刚买进之后,电视屏幕下方路透社新闻栏滑过了一行字:“竹下藏相言明可以接受190左右的日元汇率”。

 

虽然事后这被证明是一条断章取义的新闻,但是,190这个数字仿佛有魔力一般,就在这句话出现的一瞬间,日本的外汇市场陡然消失了。

 

外汇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在一瞬间停止了,没有任何的买进卖出。

 

几秒钟之后,再次恢复的外汇市场天地倒悬!所有人都开始一边倒地抛售美元,美元汇率暴跌!

 

那位刚刚入手大笔美元的代理商瞬间懵了,就这么几秒钟的时间,他就损失了35万美元!

 

他拎起烟灰缸愤怒地砸向屏幕。

日元升值失控了。

 

 

3

 

日本大阪有一家奇特的料理店,叫尾上缝料理店。

 

1987年末,每到下午的时候,这家料理店的门口就会停满高档轿车,车上走下的人各个西装革履,他们要么是哪个银行的高管,要么是哪个金融公司的总裁,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在这家料理店里不待到凌晨2、3点,这帮人是不会出来的。

 

而且他们在里面也不做别的,就看着老板娘尾上缝一边念经一边摸一只蟾蜍雕像。

 

日本人认为,“蟾蜍”是具有法力的,代表着某种神,就像中国的“财神爷”。

 

尾上缝轻轻摸一下蟾蜍的脑袋,然后便开始诵经,就是在与天神交流。等她和天神交流完,尾上缝就会坐在蟾蜍面前告诉大家,要买入哪只股票、卖出哪只股票。

 

 

 

从1984年开始,尾上缝就在用这种方式算命了,在日本股价疯涨的那个年代,尾上缝的“神谕”从来就没有失算过,大家都叫她尾上神婆。

 

但其实,尾上神婆的神话,跟什么蟾蜍雕像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日本股市的大涨源于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操作。

 

 

自从日元汇率突破了190之后,日本的外汇市场就对政府控制失去了信心,大家疯狂地抛售美元,这又进一步推动日元止不住地上涨,日元不受控制的升值,让很多日本小企业扛不住了。

 

当时东京街头都流传着一个段子: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赚钱啊?“

 

炒外汇啊!你只需要卖出美元,买入日元就可以赚钱,傻子都会做!”

 

广场协议签署两年后,日元已经升值了100%,这个时候的1美元只能兑120日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人想到了降息。

 

日本政府觉得,只要银行降低贷款的利息,企业贷款就更加方便,有了钱,升值带来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同时,存款的利息少了,市场上的人持有日元的就自然减少,去买利率高的币种,日元升值的速度就能放缓了。

 

1986月1月30日,日本宣布将银行利率从5%降低到4.5%。

1986年3月,4%。

1986年4月,3.5%。

1986年10月,3%。

1987年2月,2.5%。

 

根据日本政府的构想,利率降低了,存钱的人会把钱拿出来投资到工厂等实体产业,帮日本制造业公司减轻点压力。

 

然而,日本政府想错了。

 

投资人拿了钱也不会拿去给制造业投资,因为都知道制造业利润低,实体产业没法投,存在银行又没利息,那就只剩下股市了。

 

越来越多的人把钱投向股市,甚至各大银行都主动对一些投资者说:“我借你点钱去炒股吧,你看大家都在股市里赚钱。”

 

日本政府降低利率带来了日本股市的暴涨,也促成了尾上神婆的神话。

 

图:上世纪日本股市行情

被风吹起来的不止股市,还有房市。

 

那时日本有个叫渡边的社长,最早是做汽车贸易的。可是由于日元升值,汽车贸易的利润越来越低,他被迫瞄准了房地产的生意。

 

 

 

渡边只是从银行借了100亿日元,在东京买下了一些房子。等到他喝完咖啡睡了一场觉的功夫,这100亿日元已经变成了130亿日元。

 

银行看着挣钱的渡边都眼红了,他们找到渡边说:你可以把这130亿日元的地皮抵押出来,我们再贷给你300亿,你尽管借就是。

 

 

 

银行没说错,在当时的日本,只要买地-抵押-贷款-买地-抵押-贷款-买地无限循环,就一定可以赚钱。

 

像渡边这样的炒房客,何止千家百家?

 

1989年,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000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资产500万亿的四倍。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日本股市一片繁荣、房市一片繁荣、日元升值又增加了日本人的购买力,所以才会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日本人把钱不当钱。

 

此时,在国内花钱已经满足不了日本人的欲望了。

 

1989年1月,三菱财团花费14亿美元收购象征“美国财富”洛克菲勒中心大厦。

 

9月,索尼以60亿美元天价收购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1990年,松下出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MCA公司(美国环球影业公司)。

 

日本人扬言:只要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

 

 

 

但是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炒起来的股市和房市泡沫很大,一旦泡沫破了,没有制造业兜底,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崩盘。

 

1989年,日本政府再次决定出手,想让过热的股市和楼价降温。

 

日本政府又祭出了5年前使用过的那招——调利率,只不过这次是往高调,而且调整的幅度太大了,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的利率,从2.5%升到了6%。

 

 

可是,金融市场的反应又超出了日本政府的预期。

 

1989年,日本调高利率,1990年,股市在开盘首日就跌了202日元,投资人开始抛售股票,但是抛售的人越多,价格跌得也就越快。

 

没过多久,和日元升值时候一样,日本股市也变成了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住了。

 

 

日本股市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1991年,日本房价也开始一泻千里。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时候别说摸蟾蜍了,摸财神爷也没用。

 

装神弄鬼的尾上神婆一口气亏了2万7千亿日元,欠下了一屁股债。1998年,尾上神婆锒铛入狱,判了12年。而借给她钱的兴业银行,也因此亏损了1200亿日元。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日本迎来了失去的20年,从此一蹶不振。

 

 

 

尾声

 

许多人认为,日本人是被广场协议后美元大幅贬值给搞垮的。

 

然而,当时签广场协议的还有3个国家。

 

广场协议签署2年后,法国法郎、西德马克,面对美元的升值比例和日元也相差无几,甚至西德马克升值幅度带略大于日元。

 

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德国消失的二十年、法国消失的二十年,只有日本的。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广场协议》,而在于日本自己的脱实向虚。

 

金融业吸引资金的能力天生就很强,很容易就吸走实体经济的血液。日本的教训已经说明了,金融业固然不可或缺,但绝不能缺乏政府的管束,任凭其疯狂扩张。

 

在日本的制造业衰败之后,美国也复制了日本的走向,几次国债发下来,利润偏低的制造业能要到的投资也在逐渐减少,美国的投资人也纷纷把钱投入到股市、房地产上,去华尔街赚得盆满钵盈。

 

而相对应的,美国的制造业却一步步衰落下来,美国的汽车之都底特律,现在已是一片萧条,哪怕有很多1美元就能买下来的房子,也没有人去住了。

 

 

 

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的经济只增长了36%。但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普500指数涨幅却超过了300%,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超过了500%。

 

2015年,美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1752亿美元,占GDP的12.5%,是制造业增加值的101.5%。

 

美国的房地产业由此正式超过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第一大产业。

 

此后的2016年到2018年,美国的房地产一直占美国GDP的13.4%左右。

 

 

美国的金融和农业成为了大头,工业日渐萎缩。

 

美国也成了金融帝国,回不了头了。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图:2018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为305160亿元,约为同期中国GDP总量的33.9%;中国的房地产绝对额是59846亿元,占GDP比重是6.6%,比2017年同期增长3.8%。(防杠精)

 


乌鸦上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上尉(ID:CaptainWuya)

 

参考资料:

冰冷雨天:《大泡沫——一切从广场协议开始》

于杰:《管理美元:广场协议和人民币的天命》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乌鸦上尉:被误读的“广场协议”:日本是如何把自己玩死的?|2019-06-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