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寞寒: 老兵浅谈特种作战之狙击猎杀|2019-06-2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的战争片里,总会安排一个枪法如神的狙击手,每次看到这种镜头,小寞总是很鄙视。狙击手不是纯粹枪打得准就行了,况且,在当时的中国,由于长期积贫积弱,大多数的部队,基本都是和现在非洲的黑叔叔一样,依靠的是信仰射击。

真正就连日军都钦佩的的部队(枪法出色),数得上号的就德械师、税警总团、三枪八路寥寥几支部队。最重要的一点,步枪装上狙击镜是要校枪的,不是装上就能用的。小声吐槽一下,校枪可是技术活,宁校六门炮不校一支枪,不是没有道理的。

即使是在现代有镭射灯辅助,校枪也比校炮困难的多,话说当年在部队的时候,小寞跟着班长去校炮一般吃营部小灶,如果是校枪,小灶还得加餐,人家营长教导员都得客客气气的。

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冷枪冷炮杀敌运动,也不是大量运用正规狙击步枪的战果。而是一大批经历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战火淬炼的优秀士兵用普通的不带瞄准镜的弹仓步枪打出来的,《亮剑》中赵刚就是这其中的代表。就连一直宣扬自己军队枪法天下无双的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志愿军对步枪性能指标的利用高于任何一支军队,是五年以前在中国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专业狙击手及狙击步枪大规模的使用,是在一战期间开始普及的。由于双方陷入战壕战的僵局,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就有可能耗尽自己的战略预备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带瞄准镜可以精确击杀敌方目标的步枪开始大规模列装部队,只是由于双方战线过于固定且相距过近,缺乏狙击手发挥战术的空间。

真正令狙击战术大放异彩的是苏芬冬季战争,破碎的地峡、深及腰部的积雪、狩猎氛围浓厚的民兵部队,偏偏还要碰上教条至极点的新式苏联红军,似乎这一切都是上帝为了造就白色死神而特意安排的战场,最终打出两万比二十万的战场交换比,令全世界(准确的说只有欧洲,美国没有专门编制的狙击手,更崇尚火力至上。至于亚洲,当时印巴还未独立,中国还是军阀混战时代,日本则是精英陆军国家,追求每个士兵一枪毙敌,“先进的”陆军战术在亚洲并没有市场。)侧目,“苏军机械地围坐在篝火边,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甚至连起身收拾战友尸体的想法都没有,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等着属于他的那颗子弹降临。”一句传神的描述,道尽了普通士兵对神出鬼没的狙击手的无奈与恐惧。

二战时,狙击战术开始逐步成型,摆脱了以往单兵游猎、自由发挥的猎人战术,逐步走向现代化,一般以两人、三人一组互相掩护行动,猎杀目标也开始从普通士兵转移到优先选择军官、指挥员、机枪手等技术兵种。狙击手的战场从旷野到森林再到城市,涵盖了各个方面,甚至双方的高层指挥官在某些僵持战线上开辟出一些独立的区域供己方的王牌狙击手游猎。这一时期,是狙击小组战术大发展的时期,奠定了战后狙击猎杀的基础。

到了越战,北越游击队的三人制狙击小组在丛林里让美军吃尽了苦头,此战后美军开始反思在朝鲜及越南的战术选择,大批量为一线部队补配简易光学瞄准镜,同时开始增加狙击手编制。

现代战争中,狙击手一般以两人为一个小组,一名主射手负责远程猎杀,一名观察手负责利用各种高科技仪器计算射击诸元并负责周边警戒。在这种分工中,观察手要精确计算射击区至目标区的风速、光偏等因素所带来的误差,而主射手则负责射击时机的把握,配合大口径轻后坐力的狙击步枪,最远击杀距离甚至达到了1800米(传说中最远可以达到3100米,但是似乎只是传说,官方并未实锤。)在猎杀本拉登的行动中,美军就有在远距离安排狙击手猎杀的计划,只是最后没有付诸实施。

要应对狙击手的威胁,最有效便捷的,是己方的狙击手,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陆军的狙击手与叛军从东欧原苏联加盟国请来的雇佣军狙击手斗智斗勇,一改第一次车臣战争的颓势。

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自动狙击台以及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战例中已经取代了有人狙击小组的存在,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寞寒: 老兵浅谈特种作战之狙击猎杀|2019-06-27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