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弹痕:军事强国对卫星动过的那些歪脑筋|2019-07-01

自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后,如何对卫星进行拦截、破坏或是摧毁就成为了军方工程师们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相比于在大气层内活动的各类飞行器,人造地球卫星侦察视野更广阔,工作时间更充裕(虽然单次临空时间有限,但其可以在轨道运转周期内多次临空同一区域),而其在近地轨道空间运行的人造卫星,在工作时并不存在诸如入侵领空的问题。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作为对手的美苏双方都认识到,不仅要在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领域开展竞争,在反制卫星的手段上,也不能落在下风。

1959年10月,美国为了安抚民众对于苏联人造卫星的恐惧,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卫星拦截实验。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一架B-47轰炸机携带一枚射程可到1770公里的“勇敢猎户座”卫星拦截弹,待到达经过预算好的位置后,在空中发射导弹,模拟拦截已经报废的“探索者-6号”卫星。实验的结果是,如果使用核弹头,卫星拦截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使用常规战斗部,拦截弹与目标卫星6400米的距离显然还是太大。鉴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对于精度问题的解决无能为力,美国大手一挥,上核弹!

于是1960年10月,美国在马绍尔群岛将一枚携带100万吨级当量核弹头的“雷神”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到了近地空间。单以反卫星的角度来看,实验的结果无疑是成功的:核弹头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不仅成功摧毁了靶标卫星,顺便还将在附近轨道运行的3颗美国和英国卫星一并重创。这种杀敌一千自损三千的反卫星方式虽然受到多方诟病,但其高效性还是使得美国将其投入部署,作为非常时期的应急手段。

受美国人的启发,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搭载核弹头的反卫星武器试验,而且试验结果显示,距离核弹头爆心1000米内的太空目标都能被有效摧毁。但苏联人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反卫星武器使用的结果是无差别毁伤,那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太空竞赛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苏联人合计之下,该计划很快被否决,取而代之的是卫星捕捉计划。

该计划内容就像《007:雷霆谷》展示的那样,由一个载人轨道舱接近目标卫星,然后将之捕获或者摧毁。相比简单粗暴的核弹,卫星捕获计划无疑可操作性更高,而且几乎没有附带损失。但很快美苏双方都在卫星上安装了自毁系统,卫星捕捉计划就此流产。既然捕捉行不通,那就部署载人轨道舱在卫星附近发射导弹将之摧毁。于是苏联又提出了给“联盟”飞船装上8枚小型导弹的计划,油操作人员在1000米外对卫星发射导弹,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果。但很快美国就研制出了可机动变轨卫星,于是该计划也随即流产。

卫星拦截弹破坏效果过剩,载人轨道系统又过于复杂且成本过高。那能不能使用无人轨道载具,经过变轨之后进入目标卫星附近,然后将之摧毁或者捕捉呢?即使无法完成捕捉,诱发其自毁装置也是成功。于是苏联人提出了“卫星歼击机”计划,该计划利用一颗装有高能破片杀伤战斗部的小型卫星,在目标卫星附近引爆,利用破片将目标卫星摧毁或者重创。

1968年10月,苏联进行了第一次“卫星歼击机”试验并获得成功。1972年,“卫星歼击机”正式列装,成为冷战中第一款投入服役的反卫星武器。在后续的实验中,苏联对“卫星歼击机”系统进行了多次改进,尤其是增强了其机动变轨能力,大大降低了目标卫星进行机动摆脱的可能性。在1982年的演习中,苏军总参谋部发射的“宇宙-1381”号“卫星歼击机”在联邦德国上空160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击毁了经过多次机动变轨的“宇宙-1375”号靶标卫星,引起了北约的极大震动。

随着美国航天飞机投入使用,近地轨道空间发射小型卫星和进行轨道操作的难度进一步下降,苏联“卫星歼击机”的优势逐渐下降。于是,苏联在1983年宣布中止全部相关实验,转而投入航天飞机的研发。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进行了首次无人飞行测试以后,苏联国内风雨飘摇的政治局势使得其后续计划只能无限期暂停。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彻底失去了重返太空的可能,而所有的“卫星歼击机”系统也随之全部退出服役。但近地外层空间的对抗并未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沉寂太久,继承了苏联大量遗产的俄罗斯在经济逐步回暖后,对苏联时代保留下的部分激光反卫星武器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2015年8月,俄罗斯空天军正式投入战斗值班,无疑标志着新一轮太空竞赛的开端。

除美苏/俄之外,其他国家也在反卫星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在2007年曾经使用上升式动能反卫星武器,击毁了位于863千米高度的“风云一号”报废气象卫星。在随后的2010年、2013年、2016年,我国又接连进行了多次反卫星试验和中段反导试验。我国反卫星武器的成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自然也少不了别有用心的炒作和渲染。

2016年6月,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遨龙一号”航天设备顺利升空,该设备主要用途是捕捉并清理空间碎片和太空垃圾。这本身是我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大国担当的体现,但在外媒的大肆渲染下,该系统被描述为“利用机械手臂模拟在太空抓取废弃卫星,并带到大气层进行烧毁”的共轨式武器级系统。而外媒的报道中,我国还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陆基和空基激光反卫星武器的试验,这些捕风捉影的报道除了鼓吹老生常谈的“中国威胁论”之外,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当然,相比于系统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各类反卫星系统,激光式反卫星武器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其可操作性更强,且重复使用率高。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激光武器的主要用途是对目标进行烧毁,要实现这一目标,以现在的储能系统水平很难实现。其实对于卫星,尤其是军用卫星来说,只要破坏其侦察和成像系统,基本上就已达到了破坏效果,并不需要将卫星本身完全烧毁(动能式和爆炸式以卫星本体作为摧毁目标多半是因为只能进行单次破坏的不得已而为之),而这一目标所需要的能量等级,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当前在反卫星武器领域,技术最成熟,经验最丰富,资金最雄厚的,依然是美国。对于我国的反卫星武器技术,完全不需要做过多解读。不过,要说起反卫星武器,弹痕首先想到的其实是石子。你只需要在卫星过顶的时机,将石子扔到卫星轨道附近或者直接命中卫星,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反卫星活动。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弹痕:军事强国对卫星动过的那些歪脑筋|2019-07-01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