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舆论针对某部委的攻击是一波接一波。比如:
“人口增长断崖式下跌,某部委难辞其咎!”
“某部委用编造的数据欺骗中央,是历史的罪人!”
“因为人口政策重大失误,中国即将失去人口红利,没有人口红利,不仅中国未来经济不容乐观,而且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以上观点通过一些自媒体的传播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我的文章但凡对未来表达乐观情绪就有人抛出上述观点来抬杠。
今天就专门讲讲这个问题。
先看一组权威数据。
201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约为13.9亿,比2017年增加5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81%,为1961年来人口增长率最低,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还是0.532%,人口自然增长急剧下滑,要不了几年中国人口将迎来拐点——从人口自然增长变成人口绝对数量的降低。
感觉形势很严峻啊。
这只是民间的看法而已!
站在不同的高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可能就完全不同。
比如,站在管理层的高度——人口增长大幅度下滑很可能并不意外,并且这个现状其实就是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的结果——你会不会很震惊?
高层会为什么会这么做?
因为管理层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与民间的看法完全不同!
以上的分析不是我的臆想,让我们来看看最高领导的权威表态。
这是大领导在2016年最权威的表态,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这个表态是不是与民间激进的人口政策诉求差别很大?
过去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比较“硬”,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小孩!后来执行这个政策要“软”一些——可以生两个小孩。但是不管是“硬”还是“软”,控制人口增长的大方向从来就没变过!
理论上讲一对夫妻平均生育率要达到2.2才能保证人口数量不减少(因为人口自然生长的过程有疾病、意外等等因素),但是国家目前的政策只是允许一对夫妻生两个小孩。所以,管理层制定的人口政策的大方向是——未来人口不能增长,只能下降,2胎政策只是让这个下降速度更慢一些,让人口减少“软着陆”。
某部委被骂是因为当时这个二胎政策出台后,某部委预测每年新增婴儿会达到2200多万,实际结果与这个预测数据差别很大——2015年、2016年只有1700多万,2018年只有1500万。
这个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差距甚大有点问题——可能会让未来中国人口下降太快(请注意这个“可能”),而不是平稳下降。所以这个问题只是程度的问题,而不是方向性与本质性的问题。
为什么管理层会制定一个让中国人口下降的政策?难道管理层没有意识到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严峻性”吗?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人口红利”。
1
“不同阶段对人口红利的要求”
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口红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生硬地将过去的经验搬到未来去用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首先启动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管是低端制造业还是建筑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初级劳动力。那个时期只要从农村转移一个剩余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或者建筑业,其创造的价值溢价就是“劳动力红利”。过去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2亩地的农业种植每年顶多有几千元的产值,但是一旦转移到工业与建筑业,同样的劳动力就能创造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产值——这种转移劳动力产生的价值溢价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就能创造惊人的经济增长成果。
但是,这种增长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中低端制造业目前是产能严重过剩,建筑业甚至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外输出产能——所以,现在到未来,中国的问题根本不是初级劳动力够不够的问题,而且在去产能+产业升级后之后怎么解决现有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动产业升级,要将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业升级到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吸纳劳动力少,单位人口创造的价值高。
以华为为例,去年华为营收为7000亿人民币,华为职工总数为18万,人均产值达到400万元——几乎是普通低端制造业人均产值的10倍!换句话说,过去我们搞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用180万人才能搞出7000亿的产值,现在同样的产值只要18万人就够了——是不是效率很高?但是同样就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淘汰的162万人怎么办?
另外,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很多智能工厂都开始大量应用机器人,这又要淘汰大量的初级劳动力。还是以华为为例,现在的职工是18万人,未来5年后可能就只有9万人。这又要淘汰9万,合计就是171万人怎么解决就业?
还能怎么办?只能向第三产业转移,向服务业转移。但是,未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同样也会面临人工智能替代的问题。包括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无人加油站、无人驾驶等等都会淘汰大量初级劳动力,比如现在解决了几百万人就业的外卖送货骑手,未来也面临着智能机器人的替代问题。
大量被智能机器人淘汰的初级劳动力怎么办?
只能靠国家通过低保的方式养起来。
为了养活这些失业的初级劳动力,国家就得对现有产业抽取大量的赋税去补贴这些失业的初级劳动力——包括生活补贴、粮食补贴、公交补贴、教育与医疗补贴等等。
需要国家养活的底层民众数量越多,那么国家的税负就越重,这就有很大可能削弱我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让人口总量逐渐下降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中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但是发达国家总人口才10亿,就算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降级成为发展中国家(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真这么干,一定会爆发毁灭性战争),中国也不可能让14亿国民达到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体蛋糕就这么大,是12亿人来分还是16亿人来分,差别是很大的。
我给大家算算账。
例如,目前中国人均肉类消耗量是59公斤,世界排名大致是第十。英德大概是80公斤,美国是120公斤。那么,未来中国人的肉类消耗量能否达到英德的水平?
可能性有!但是难度非常大——而且必须把人口总数降下来。
肉类生产本质就是堆粮食,不管是养鸡养猪养牛都是要用几斤粮食才能生产一斤肉类。我国耕地面积大致是18亿亩,现有的粮食生产大致是6亿吨(2015年达到峰值,现在每年都有所下降,2018年勉强保证了6亿吨产量)。为了满足老百姓吃肉的需求,我们每年都要进口1亿多吨粮食,其中主要就是大豆。
目前国际市场上大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有三个——美国、阿根廷、巴西,这三个国家出口的大豆占国际市场的90%,而这三个国家每年大致出口大豆1.1亿吨左右,其中90%都被中国买走了。去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5%的关税,让美国大豆出口重挫。但是中国还得进口1亿吨大豆啊,最后不得不提高价格扩大对阿根廷、巴西甚至俄罗斯的进口。国际市场上的大豆(除美国外)几乎被中国一扫而空,这样才保证我们人均60公斤的肉类消耗。
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的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只要再增加2—3亿人,就算我们有足够的外汇,就算我们把全球大豆出口全买下来,也很难保证目前人均60公斤的肉类消耗水平,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提高了。
再来一个例子,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2亿台,看上去很多,但是一平均就不够看了,我们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才200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都是600台左右。那么,中国未来千人汽车保有量能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呢?
几乎不可能。
就算是未来中国人口不增长,我们的基础设施、环境承载、能源结构都不允许中国汽车保有量再翻三倍。所以,高层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思路非常清楚,其一是电动化(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汽车保有量的情况下对环境以及能源压力较低),其二是大力发展共享经济,让有限的汽车为更多的人服务。
2
“未来人口是‘质’的竞争”
未来的人口竞争是“质”的竞争,而不是“量”的竞争。
要提高人的“质量”就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包括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在全球存量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不管怎么拼拿到的蛋糕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蛋糕分配给不同数量的人口,最后对“人口质量”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可以负责地讲一句,在高端人才供给上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完全碾压全世界。
先看一组数据。
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与录取率
大家看看,从2007年开始是不是报考高考人数在下滑(90年过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是带来的结果是高考录取率节节上升,2017年达到75%,4个考生就有3个能录取(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而猫哥参加高考的92年——也就是“人口红利”最顶峰的时期录取率25%!(这还是全国平均数据,当时四川是23万考生只录取3万人!)
2020年中国将实现高中义务教育,届时高考录取率很可能超过80%,也就是说就算2030年中国新生婴儿降低到1000万人,那么80%以上的录取率也能保证有800万孩子走近大学(未来很多职业学校也将升级为职业大学)。
再看一组数据。
历年高校毕业生与研究生毕业人数
大家看了这个图有什么感觉?我来告诉你们,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适龄劳动力供应图与上图一模一样,结果我们享受了20年劳动力红利。现在这个图可以妥妥让我们未来享受20年工程师红利!
现在我们每年毕业大学生800万(其中硕士50万,博士5万),就算这个数字未来20年不增加甚至缓慢下滑,这个人才供应规模也是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总和啊!
现在每年国家财政为每个大学生补贴8000元左右,800万大学生每年就是640亿,如果未来能把这个数量降到600万人,教育投入再逐步提高——让每个大学生每年补贴能翻一倍,达到1.6万元,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质量——
这个观点不接受任何抬杠,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绝对是钱堆出来的!
所以,你现在理解为什么计划生育政策要长期坚持了吧?
一定要控制人口!
只要高端人才供给足够,初级劳动力未来完全可以用智能机器人替代。
技术人才+部分初级劳动力+智能机器人,这就是未来中国的人力结构,也是最有效率的人力结构。
现在14亿人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不控制,让人口继续增长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未来再增加几亿人口,怎么保证食物水平?怎么保证能源供给?怎么保证医疗与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
怎么解决就业?
再搞一波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好不容易去掉的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统统恢复?或者关掉智能工厂砸碎智能机器人来增加就业岗位?
不要给我扯什么人口越多,越能拉动消费的屁话,没有工作的人口不是消费而是消耗!
讨论宏观问题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现在的世界是存量博弈!存量博弈!存量博弈!
存量博弈经济总量这个蛋糕是有上限天花板的!
中国首先就是要让人口逐渐的降下来,才能以有限的资源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的质量”,才能让中国在存量博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让现有老百姓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没有这个大前提,什么产业升级,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统都毫无意义!
3
“养老问题”
如果中国人口未来不断下降,有人就要担心未来的养老的问题。
养老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但还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至少没有普通人想象那么严重。
为什么?
两个原因。
其一,我认为未来10年内中国产业升级一定能实现。
这个问题在过去的文章中我讲过很多次,这里就不重复了——简单的说就是四大优势,人才厚度碾压西方国家,人才勤奋碾压西方国家(我们的工程师每周工作时间是西方发达国家同行的2倍以上),产业链效率碾压西方国家(深圳一个电子产品迭代定型只需要一个晚上,硅谷需要2周),体制优势碾压西方国家。
如果产业升级实现,那么我们就能在全球产业链利益分配中拿到更多的红利,这些新增的红利表现在微观领域——就是高端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即使社会总体适龄劳动力减少,但是整体缴纳的养老金还能保持增长。
这里特别强调一点。中国实现产业升级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中低端产业并不需要转移出去,我们还能把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业的蛋糕拿住。东南亚一票国家仅仅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是远远不足以挑战中国的制造业的整体优势的。(详见我的历史文章《强敌与追兵:存量博弈下的蛋糕争夺》)
其二,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拥有巨额的国有资产。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给我们留下一份丰厚的资产——这就是我们的国有资产。
给大家盘盘我们国有资产的家底。
截止到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83.5万亿元,负债总额118.5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41.0万亿元,负债总额217.3万亿元。
国有企业合计资产424万亿,负债336万亿,净资产约88万亿。
另外,我们行政事业机构的资产还有30万亿,负债约10万亿,净资产20万亿。
几百万亿的国企资产,光是净资产就是88万亿,加上政府与事业单位净资产高达上百万亿,这样一份家业在手,就是我们可以应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养老金缺口的底气!
光是吃资产收益就足以养活上亿的老人!
2017年我们国企的净利润3万亿,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是什么概念?假如国有企业利润每年只增长10%,7年左右也可以翻一倍啊!
从去年开始,国家陆续将国有资产划拨进社保账户,到2020年要将30%的国有资产划拨进国有账户——这就是每年上万亿的资产收益进入社保账户!国有资产进入社保账户的比例未来肯定还会增长,假如到2030年有50%的国有资产进入社保账户,大家知道是什么概念?届时社保账户每年将有5万亿以上的国有资产收益到账!
2017年我们社保支出6万亿,其中90%都是养老金+医疗支出;未来10年就算我们的社保支出大幅度增加,有国企资产收益在,就能很大程度填补这个缺口。
这里多说几句,现在国企的收益不仅仅来源于国内,海外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展开,国企在海外的投资也逐渐扩大,截止到2017年,国企+国有金融企业在海外总资产已经超过34.8万亿(我们最近几年国防费用大幅度增加,原因就是要保卫我们在海外越来越庞大的资产啊)。
大领导曾经反复强调: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国有资产。
这句话怎么理解?
随着国有资产不断划拨进老百姓的社保账户,而且比例不断提高——
那么,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国有资产是不是——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社保资产?是不是——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老百姓养老金账户?
回头看看有一票公知与“自由经济学家”拼命攻击我们国企,贩卖国企私有化观点——把国有资产卖光未来我们养老金账户缺口靠什么来弥补?
是不是其心可诛?
2019年国家会减少企业的社保费用。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减轻民企的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管理层敢于在社保支出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出台这个政策,最重要的底气就是靠国有资产的收益来弥补减税降费后社保的缺口!
这就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本质区别。
我们有一份庞大丰厚的国有资产,它们没有!几代人勒紧裤腰带攒下的这份家产的收益将在未来源源不断回报国民,我们以及子孙后代都将是这份家产受益者。
回到人口政策这个话题,这是最需要全民达成共识的重大国策。但是,目前这个问题高层与民间的认识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的。
高层希望控制人口,最理想的情况是让人口保持缓慢下降。
民间则认为人口不增长中国未来就完蛋了,所以呼吁放开生育甚至鼓励生育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不得不承认,在人口问题的认识上,管理层比民间看得更深更远。
今年两会这个问题可能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估计人口政策上管理层会做一定的调整——调整的原因就是某部委前期的预测模型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导致未来人口下降太快——人口政策这样重大的国策即使大方向不变,但是一定要实现相对平稳缓慢的过渡——就是常说的软着陆。
对!大国治理任何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软着陆”——再好的政策如果“硬着陆”就有可能产生剧烈的震荡,就有不可预料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