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纸“为留学生找心仪学伴”的文件,山东大学又火了。作为山大校友,本文作者余亮“给母校支招,为生灵洗眼”。随着中国崛起,外国人对中国特色,尤其是对我们党员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山大完全可以自信地让留学生选择学伴是否必须是党员,并且鼓励与党员交往。高看留学生,不是真正的尊重留学生。平等和平视,才是真正的尊重。
作为山大校友,我要八几句。
一.我“理解”山东大学的做法
山大这个政策,不仅要给每位留学生找三个“学伴”,而且工作极其细致。网传的这份申请表,分类很细,从专业到性别,到性格,到兴趣,到交友目的(比如“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十分全面,适合做数据库匹配。我简直怀疑设计者以前是在百合网或者世纪佳缘网站干过的。
网上已经一片哗然。没想到校方一纸回应又引起了风波。几个在其他高校做管理的朋友看了这个回应,都觉得山大怎么这么“牛”啊!?
先不说这个回应,让我缓一口气,先来点回忆。
在山大生活四年,对鲁地相当有感情。那里总体上民风厚道,一如韩毓海在《吾乡大道》里写的,山东人的孔孟之道是零存整取,连马路都叫闵子骞路。山东大学也是,学生的学风好,老实上进,自习教室从来一座难求。
不过人太老实,年纪大了就会反弹,所以山大后来出了咪蒙这样的中年校友也不奇怪。可能没有什么人知道,大约1995年到2000年之间,山东大学有一条很特别的纪律规定:“公共场所男女交往需得体”。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师生纠察队,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学校树丛、小路各处“公共场所”巡查,牵手的都要呵斥,Kiss的就要处分了。可怜我们有很老实的同学就因为拥抱过紧被记过。
明明那时山大学生很保守,为啥学校要搞那种规定?就是因为一次上级检查211达标之类工作,撞见有学生在路上亲昵,比较尴尬。当值校领导愤怒,搞出这个超级保守的规定,我很理解,影响政绩嘛。今天又搞出这个超级开放的留学生服务政策,我也很理解。
为什么说我“理解”?网上再怎么沸沸扬扬,说崇洋媚外,说超国民待遇,说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知道没啥用。人家高校里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处境和思维方式,与网民不在一个频道——
首先人家有顶层设计。中国的留学生比例偏低,留学生产业落后,自然想要追赶。又赶上“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超凡宏伟战略出现,自然要加强对各国青年的影响和交流。正如当年大唐辐射中亚,必须四方来仪,气象万千。于是就有了总目标,总目标当然没问题。
有了总目标,接下来就是任务分解,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岗位。
任务分解是官僚科层制的优势,层层对应,保证执行。劣势是微观执行者不会有总体观,只要守着自己的绩效猛干就行。他的晋升、待遇都靠这个指标的完成度决定。除非他是一个特别特别具有家国责任感的人,否则完成指标就是好,你们骂几句又不会影响他。他要是没完成指标落魄了,网民谁能帮到他?和一些新兴高校里的学院领导聊过天,他们也会批评引进留学生工作太粗不讲质量,批评崇洋媚外,但最后又会补一句:引进留学生有指标,缺口太大,没办法啊……
为了完成指标,用什么办法最容易?当然是用钱,用待遇,以及降低门槛。所以近年传出很多类似的引起争议的新闻——
比如五道口某名校规定“针对国际(本科)生取消笔试、采用申请-审核制”;
比如圆明园某名校要把最核心的人文地带留给留学生学堂建设;
如广西某高校,留学生住着新楼,阳台,落地窗,单间,热水,小厨房,中国学生还在八人间,上下铺,老楼房;
比如无锡某学院疑似强迫学生搬到条件较差的旧宿舍,把好宿舍“让”给留学生;
比如福建某留学生暴力抗拒交警执法,仅被教育,而做出同样举动的中国男子则被刑拘;
……
这些信息不免掺杂过度臆测,不必都信,但也确实传达出一种总体性的焦虑和不满,有更大的社会背景。外国人在中国遇到优待的故事,在过去是体现“礼仪之邦”风范,在中国人自信提高,而西方人自己不断挥舞“文明冲突论”的今天,则越来越显得扎眼。
有人说,山大这政策也可以是给女留学生找中国男学伴啊,直男们急啥呢。不过事实就是女学伴为主了。想叫大家装作若无其事,不可能的。明眼人都知道,两性关系在国际关系世界里从来都是一个寓言——戴锦华老师就说过:那些表面上讲述爱情如何跨越第三世界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界限的电影,总是一个西方男性,和一个第三世界女性,这个男女秩序是固定的。今天中国号称崛起,可是发生的故事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种,甚至还有外国渣男到中国随便约炮几百发还拍下了纪录片。这就不光直男该愤怒了。
一位山大卧底者对我说:“招收留学生汉语零门槛,留学生生活遇到问题又没钱搞导师制度。就用学生志愿者,学生们做久了积极性下降,不得不把学伴一对一的比例提高到一对三才能运转。把管理成本转嫁到师生身上。这很‘鲁’,但不是拉皮条。学校又穷又无能,仍然是山东首个及唯一普及空调的大学,且坚持食堂物美价廉,说明还是厚道嘛。”
我一时无语。
二.山大校方的回应水平
本来有传言说这只是学生会的行动,校方最多是审查不严。结果校方一纸盖章回应坐实了这就是校方的行动。
这个回应的态度不出所料,果然体现出执行者和网民不在一个频道上。我总结一下回应的四点:
1、我是合法的,不服找教育部去。
2、学生欢迎啊,规章我也宣布过了,出了事别找我。
3、又不是我一家在这么干,人家南大等名校也这么干。
4、去年的事情去年你们怎么不说?教育部和留学基金委已经回应过舆情了唉,你们还敢质疑?
就事论事,这个回应真是没有基本的舆情素养。按照这逻辑,那么湖南中学操场埋尸案,十多年前就发生了,你们怎么当时不喷,现在才喷?是不是有预谋有操纵的?因此,有朋友对这个回应喷出了“S”和“B”两个字母,我完全理解。
这个回应看似高傲,却十分心虚,一看就是知道理亏了,赶紧拉别人垫背,从兄弟院校到顶头上司,一个都不放过。
国际化不是说把你本来的土办法继续用就行得通的,得有国际视野和准备,像这样处理国内涉外工作,以后可能会闹出更大的舆情事件来。亟需培训,建议山大师生每周收看东方卫视当红国际教育节目《这就是中国》。
引进留学生,当然不一定非要依靠“讨好”式办法。问题是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不一定有意愿或者有能力想出好办法。我很欣赏的教育研究青年专家陆一就说过:现在一流人才甚至二流人才都不愿意去做教育,怎么搞得好教育?
在位者只要“多快省”地把指标做上去,就饭碗无虞,说不定还能获奖,什么长远利益,什么社会公平,什么HIV,他凭什么考虑?他还觉得是你们不懂呢。而且具体执行者中间,难免有些高级黑,故意要奉迎外国人。
所以,you can you up,光批评真是没啥用呢。
三、我们能给山大出什么招
我还是很愿意为母校着想的。
如果执行者只是一时糊涂而不是存心高级黑,那么我们应该理性地给山大这样的学校支支招。
比如具体就舆情来说,我觉得山大可以这样回应:
想要稳妥一点,就具体谈谈教育部和留学基金委是怎么回应舆情的,据我所知,那个回应还是对优点缺点都有所反思的,比如既表明发展留学产业的必要性,也反思了部分高校只重留学生规模不重质量的问题。缺点是依然拿美国模式做榜样。
想要戏谑一点,那就说“结交外国异性友人”这一项,其实是为了提前摸底,以便把想找异性友人的悄悄排除掉,或者预先做备案。
就留学生服务政策来说,山大可以举办研讨会,讨论留学生服务“规范化”的必要性。正如有人认为色情服务业应该合法化,因为这样就可以对色情业有所管理,避免地下状态的无序混乱。我不支持这套说法,但是就留学生来说,既然民间交往已经有乱象,那么有学校管理组织交往活动总是好的。如果不要学校管理,那就只有依靠学生自觉了。考虑到在校园贷面前,高校几乎沦陷,所以我还是对学生的自觉不乐观。
反思我自己,读大学时候也对留学生有天真的向往,觉得是接触国际世界的渠道(我国已经是国际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却总认为别人才是国际)。不过交流没有错,而那时基本没有交流渠道,需要自己想办法去留学生院找人。有一次意外认识一位美国黑人女同学,一头格里菲斯·乔伊娜式的瀑布长发,我和同学请她到山大著名的小树林里,坐在石凳上聊天,结果好多路过的同学上来围观,把人家吓跑了。
现在校方建立了官方的、稳定公开的交流渠道,舆论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做的是优化,比如我建议,随着中国崛起,外国人对中国特色,尤其是对我们党员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翠西见到刘欣,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党员?”山大完全可以自信地让留学生选择学伴是否必须是党员,并且鼓励与党员交往。别怕西方质疑,是党员就要自信,光明磊落。况且我们给别人选择的自由。
对于决策者来说,一定要明确思想路线,告诉教育工作者,要自信自尊。高看留学生,不是真正的尊重留学生。平等和平视,才是真正的尊重。
留学事业需要发展,但某些高校不应该只在数字上追求跃进,更不应该亦步亦趋美国模式,美国留学教育的金钱化不是正道。而吸引人也不是靠奉迎巴结。这方面真要向那些情感公众号“大师”学习,比如山大校友咪蒙就会告诉你:靠犯贱是绝不会让对方真正爱上你的,哪怕是有一点清高和傲慢,都比犯贱让对方着迷。君不见,为了获得美国高校的全奖,中国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正是因为付出了巨大努力,你才会珍惜你所获得的。而拿了中国学校赠送的补贴,回头就骂中国的故事,我听到太多,不怪别人,得怪贱人,这一点我难得支持咪蒙校友一次。
高傲地犯贱,也仍然是犯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