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沈逸:《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2019-02-10

大浪淘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2019年春节“刷屏”的《流浪地球》,无意间提供了一块难得的试金石,围绕《流浪地球》的评论,从一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对自己,对中国,对未来的认知,成为了谁能够与中国崛起共同前行的试金石。

从叙事的角度,《流浪地球》其实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作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作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在以“豆瓣”为代表的社区,一批疑似具有某种应激创伤障碍的群体,以近似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西方教科书的立场上,以近似原教旨主义的虔诚和狂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现实中不能做,电影中不能拍,科幻里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就是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事实上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批群体的存在,促成了《流浪地球》的大热,并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能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空手套战狼”的方式绝地大翻身;同样没人知道《战狼2》PTSD这种本应该是杜撰的症状居然真的在个别网络社区平台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因此竖起了讨论的靶子。

另一方面,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今天的地球并不面临太阳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胁,但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实并不真的逊色于一场“太阳氦闪”级别的考验;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题:当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但注定要有人担当,要有人牺牲,要有人去行动时,应该怎么办的命题,在今天中国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极而言之,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能够走到今天,就是无数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只不过,在2019年农历猪年春节,这个选择,以借鉴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加上一群中国人的创意和演技,可视化的呈现了出来。可视化呈现的结果,是诱发了超大规模的情绪共鸣,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回到原著,《流浪地球》中最经典的场景,是叛乱的终局:在经历了漫长且反复持续的迁移后,因为预言中的“氦闪”(也就是太阳的消亡)没有发生,于是有人认为,被欺骗了;大规模的叛乱发生了,最终仍然掌握着同归于尽能力的联合政府剩余力量,5000人,选择了投降;叛军为了“惩罚”他们,选择取走了他们太空服的能源电池,5000人被缓慢的冻死在地表;然后,就在他们死后,就在叛军还在庆贺胜利的时候,“氦闪”如之前计算那样的发生了,如果地球还停留在原地,那么,将被一亿度的高温瞬间蒸发;拯救地球免于灭亡的人,则静静的变成了冰雕,站在平原上。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当程度上严格的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这种批判是复杂系统的结构性产物,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中讨论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软实力”,包括福柯等人所强调的政治权力的“规训”,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言,这当然不能说是这些人自己的责任,毕竟这是某种结构性的产物;但正如名为@三F骑士宅幽霜 的网友所总结的,在当下的中国,“跪拜”还是“消化吸收借鉴追赶”,已经梯次出现了两分,而对《流浪地球》的批判,正是“跪拜”这一群体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倒也不能说是纯粹为了理念,更多的是因为这些“跪拜者”,或者,“买办”/“代理”,原先凭借着对舶来知识和价值的本土垄断,获得了某种相当不对称的收益,这种收益注定要伴随着“追赶”的成功而消失;这才是他们远比华盛顿更积极的批判本土追赶派的真实的小心思。

这种小心思,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出现过;这种小心思,也是支撑“跳船”和“带路”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存了这种小心思的,以及在不同时期采取了“跳船”行动的,那中国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与荣耀,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心理的,也就妥妥的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浪地球》在心理上成为了当下中国的一块“试金石”,让更多的愿意为家园的安全、繁荣和发展的人留在这艘船上,让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思想并形成共识,这是贺岁票房之外的特殊收益,也是对未来中国最好的献礼之一。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沈逸:《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2019-02-1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