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王鸿志:台湾社会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选举!|2019-07-25

近日,无党籍台北市长柯文哲“炮火猛烈”批评民进党,在最新媒体民调中,此举效果显著,柯文哲支持率以25.8%反超蔡英文的23.8%。柯文哲22日受访时表示,这份民调就是引诱他出来选而已,台湾社会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选举。

根据“中时电子报”22日公布2020最新民调,在三足鼎立的情况下,国民党高雄市长韩国瑜以32.4%领先,柯文哲则以25.8%居次,赢过蔡英文的23.8%;而若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出来参选,韩国瑜仍以28.1%胜出,蔡英文以22.9%居次,郭台铭则有17.3%,与柯文哲的17.2%相近。

作为岛内“第三势力”最重要代表,柯文哲是否参加即将到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牵动着外界关注。

 

文 | 王鸿志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1

“春江水暖鸭先知”


其实,早在2014年柯文哲出人意料当选台北市长开始,支撑蓝绿之外“第三股势力”的社会基础就在岛内不断酝酿成长。

尽管外界对柯文哲参选早已传得满城风雨,但本人始终迟迟不愿表态,将公布结果的日期从6月推迟至8月。

不过,他的种种言行,都流露出有意参加这场大考的心思。

一是显露参选意愿。

5月14日,他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时表示,“准备投入明年总统大选”,“但不一定会付诸实际行动”。

二是关注“高层级”议题,并赴美、日及大陆参访。

柯文哲6月5日接受香港中评社专访时,较为全面阐述了两岸路线,并称这是“战略”,即使参选也不会改变。柯文哲选后即安排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地区参访,访问内容已完全超过台北市长的格局,与此前各政党候选人赴美日“面试”的模式几无差别。

而且,柯文哲还于7月继续赴上海参加两岸“双城论坛”,成为现阶段两岸政治性接触停摆下难得的亮点。

三是展开全台性动员布局,维持个人热度。

柯文哲在巩固台北市大本营的基础上,加强与新北市互动,同时利用新竹市的家乡优势,向中台湾拓展势力,目前已赴台中、彰化、云林、高雄、宜兰、花莲、台东等县市参访,今年4月还全程参加了为期9天的大甲妈祖绕台活动。

在原本擅长的新媒体领域,柯文哲也加强力道,在优酷平台开设“这就是科学”等网红直播,保持岛内政治人物中网络热度居高不坠的明星地位。

作为一名无党无派的政治人物,是什么给了柯文哲勇气去再次挑战“不可能”?

 

2

国民党执政能力不如从前


自台湾形成竞争性政党体制以来,以国民党与民进党为中心的两党相争结构曾长期占据政党舞台,其他新兴政党都未能撼动这种“准两党制”。

然而,以2018年“九合一”选举结果为标志,台湾政治结构与社会生态出现重大变化:传统的精英主导型政治结构松动,“庶民政治”兴起,蓝绿二元对立出现新变化。

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政党偏好分布研究显示,2011年起中间选民比重从30.4%逐步上升,2017年超越蓝绿总和,2018年达到49.1%,两党支持者的总和则同步下降。

柯文哲连任之战,面临国民党丁守中及民进党姚文智前后夹击,最终仍以微弱优势赢得连任,显示其在台北市的民意支持度又有了扎实成长。随后的民进党党内初选中,柯文哲虽然没有宣布参选,也被列为竞争对手 ,反映其实力增强,两党都把他视为重要对手。

从国民党阵营来看,目前虽然地方执政县市增加,2020年重夺政权的企图旺盛,但整体上政党实力已不如从前。

由于具有先天缺陷,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就可能“发病”,导致政党机能下降。

一是政党中心思想不统一,对于“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等核心问题内部存在差异。

二是政党组织体系弱化难形成合力。国民党虽然赢得了2018年“九合一”选举的大胜,但内部生态复杂整合困难重重,为重夺政权自设障碍。

三是实力受损恢复困难。民进党执政后立即对国民党施以重手,通过设立党产会、“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制定“不当党产条例”等行政手段对国民党釜底抽薪、断其筋脉。吴敦义接任党主席后,政党每月开销甚至要向外举债募资解决。

 

3

民进党“病情”更加明显


一是“台独”功能退化。

“台独”是民进党的“神主牌”,从建党到其两次执政,“台独牌”都是其凝聚基本盘的法宝。但是,民进党对“台独”议题“涸泽而渔”,不顾岛内民生福祉,长期进行撕裂族群社会、挑动两岸紧张对立的活动,最终让越来越多民众认识到:“台独”不但做不到,还只是政治人物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蔡英文上台提出的“维持现状”政策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柯文哲揭开了“皇帝的新衣”——“目前的现状就是僵局,维持现状是好的吗”。

另外,“台湾平常也没有什么统独议题,但每到选举统独议题就会被挑起”。

随着民众政治参与程度提高,选民对政党主张的判断更趋理性,过去民进党擅用的“统独牌”影响力递减,蓝绿结构下的中间选民扩大,蓝绿任何一方如果没有争取到中间选民的支持,均难以取得绝对优势。

二是党内矛盾升级整合困难。

蔡英文接手民进党后,虽然利用政治资源笼络构建起“英系”势力,但其党内根基终究较浅。党内深绿的“台独基本教义派”要求其推动法理“台独”及特赦陈水扁等问题上迈开脚步,但蔡英文不愿受深绿钳制,对其“束之高阁”,导致双方关系日渐紧张。

本次民进党候选人党内初选中,前“行政院长”赖清德突然挑战蔡英文,使民进党内部矛盾彻底爆发,且弥合裂痕的难度远非一句“要团结”就能解决。

三是“中央”权威弱化地方版图缩水。

蔡英文执政绩效不佳才落得“九合一”选举惨败,因此其中央权威有待巩固,而地方失去的执政版图在短期内也无法扳回,因此民进党在本次选举中面临着坐拥执政资源,但底气不足、正当性不足的困局。

 

4

“柯式魅力”强力吸粉


上文提到的两党乏力局面,给以中间选民为争取对象的柯文哲提供了机会,此外,其个人魅力也不可忽视。

在竞争性选举中,候选人个人魅力也是决定选举胜负的关键性因素。柯文哲虽然有“素人从政”以及性格“白目”等一系列貌似不适合从政的“短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柯文哲又具有这个时代在台湾从政不可多得的优势:

一是接地气。

他讲话非常直接,不愿说违心话。柯文哲曾说,如果说谎就要下台的话,台北政坛可能早就空无一人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却深得民众认可。柯文哲的直率与执着,在政坛上显得难能可贵,当台湾老百姓厌倦了政治人物华而不实的表演,对柯文哲直白辛辣的话语,反而听着十分受用。

柯文哲正凭借个性直白,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中间选民、高知选民的认可。

二是给外界留下聪明、刻苦、学习能力强的印象。

与柯文哲多年相处的同学同事们评价柯文哲,都认为他够聪明、够努力,又能够持之以恒,加上一点点运气好,获得成功也是水到渠成。

而柯文哲就任市长以来,其形象也是“每天嗡嗡,继续工作”,做了柯文哲“一日幕僚”的艺人邰智源也直呼柯文哲市长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一整天都没有饭可以吃”。

三是改变传统政治的游戏规则。

柯文哲以跨越蓝绿的“白色力量”自居,在政策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即“庶民主义”标榜参与政治的机会要均等,“乡民主义”代表了网络时代直接民主的实验,“公民主义”体现的是柯文哲对公民社会“开放政府,全民参与”的尝试。“让人民对政治有了新认识,政治可以是理性的,不是非黑即白的”。

柯文哲的态度和言行,唤起了青年选民的强烈共鸣,其支持群体中,占比最高的是20-39岁、学历在大学专科以上的青年高知群体。这部分选民政治参与的理性成分也更高,他们属于厌恶蓝绿对立,追求理性参与的中间选民群体。

 

5

手法越发灵活老练


4年执政下来,柯文哲政治历练日臻成熟,选举战法也在过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

一是行政能力进步,执政受到市民认可。

柯文哲上任初期失言风波不断,有媒体还为其整理出失言类型,“分为物化女性、歧视弱势、政治攻击语言、市政领导争议与乡民式失言与其他6类”。

柯文哲意识到发言不当对自身形象的危害后,在保持原有直接率真语言风格基础上,尽量避免涉及敏感话题,其幕僚也在一些公众场合紧盯柯文哲发言,及时提醒避免犯错。

政绩部分,柯文哲理念是“政治必须落实在人民每一天的生活中”,其施政除了市场改建、公共住宅等较大规模建设外,更多关注社区里弄等细小民生问题。

正是这些务实的小政策,一点一滴累积起柯文哲在台北市民心中的认可。《天下杂志》发布的台湾县市长施政满意度调查显示,柯文哲在台北市的满意度逐渐回温,从2016年仅获得21名,到2017年上升到14名,2018年更缓步进步至第12名,施政满意分数57.12(2016年49.36分,2017年56.03分),3年内提升了9个名次。

二是重视新媒体经营,选举手段推陈出新成果显著。

柯文哲堪称岛内运用新媒体进行选举并取得成功的“开山鼻祖”。2014年选举,柯文哲借助新媒体将传统宣传战打成了决定人心向背的决胜战,一举扭转了宣传经费不足的劣势。

上任以来,柯文哲团队始终重视新媒体经营,在“脸书”、“优酷”等岛内流量大户上精心耕耘,以质取胜,拍摄的很多小视频都成为岛内点击率最高的节目。

今年4月11日,柯文哲还在大陆新浪微博开设了实名账号,截至6月29日更新微博18条,粉丝数达到96735即将破十万,很可能成为台湾政治人物中第一个在大陆的微博“大V”。

在“深绿”选民眼中,柯文哲在大陆开设微博也许如坐实“通共”指控,但在中间理性选民观察看,柯文哲的务实与开放,对于帮助台湾扩大视野弥合分歧,有其不可多得的积极作用。因此即使岛内用户鲜少关注,但其对树立柯文哲理性中道形象仍具有积极作用。

 

6

克服困难,班底逐步扩大


外界认为,制约柯文哲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政党支持与基层组织支撑,但从近期柯文哲团队展露的动作看,这两大弱点柯文哲正在不断克服。

一是广纳新鲜血液,培养年轻善战团队成员。

柯文哲初任市长时因缺乏班底一度四处借将,因此初期其行政及幕僚团队成员汰换率较高,但随着度过磨合期,特别是进入第二任期后团队建设已有所成效。

如核心幕僚已由当初的蔡壁如等忠诚但魅力不足的幕僚,扩大至“学姐”黄瀞莹、“大雄”刘奕霆、“小牛”柯昱安等一批新星。这些人凭借自身学经历优势,以及柯文哲市府平台的锻炼,正在快速成长为岛内政治潜力股。

他还网罗了一批蓝绿政治人物的子弟及部属加入团队。如民进党“立委”陈明文之子陈冠廷、国民党前“立委”李嘉进之子李缙颖,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之子游思远、台北市无党籍议员陈建铭女儿陈思宇、亲民党市议员林国成的女儿林珍羽等;还有前台中市长林佳龙部属黄景茂任都市发展局长、张治祥任地政局长,新竹市长林智坚团队陈雪慧任社会局长。

台北市议会中与柯文哲交好的议员数量也逐渐增加,本届议会63席中友柯议员至少有9位。

二是利用社交媒体加快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实体化。

针对缺乏基层组织的弱项,柯文哲团队凝聚脸书上的各粉丝专页,整合了20多个柯粉社团成立“柯粉俱乐部”。

此项工作的牵头人是台北市家长会长团体联盟总会长谢俊州,他整合了20多个挺柯社团,并分区、分性质成立宜兰、花东、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高屏、云嘉南、网络义勇军及柯P(professor)正能量9个子社团。

截至2019年7月,“柯粉俱乐部”有接近3.5万用户关注,这些成员不仅密切追踪报道柯文哲赴全台各地参访行程,更在参访中为柯文哲提供跟拍、服务、造势等支持,成为柯文哲在全台深入基层扩大影响力的基础。

另外,“柯文哲粉丝后援会”、“2018柯文哲后援会”也是民间友柯社团,分别拥有5.8万、1.9万粉丝,但未被“柯文哲粉丝俱乐部”整合,其影响力目前尚待评估。

 

7

力求在大陆与美国间维持平衡


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下,两岸政策能否通过大陆与美国的检验,直接关系到候选人的选举胜败。

柯文哲近期强调,其两岸政策核心包括:

*“两岸不是国际关系”;

*“在现行体制处理两岸事务”;

*“遵守过去已签订的协议和互动历史”;

*“在既有政治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一个中国不是问题”;

*“遵守体制,改善现状”;

*“跟美国维持友好关系,不必对大陆采取敌对态度”。

柯文哲自称,其赴美国面试“得65分”,“到大陆55分,还是有补考资格”。而“蔡英文美国那边是80分,但中国大陆那张考卷就会被当掉”。“国民党这两位候选人(韩国瑜、郭台铭)会在相同考卷,写不同答案”。

首先,柯文哲再次率团参加“2019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具有积极意义。

7月,柯文哲赴上海参加第十届双城论坛,再次向岛内民众展示其有能力也有思路处理好两岸关系。双城论坛是2016年两岸关系冰封以来,两岸地方政府部门常态交流,有舆论认为柯已经“通关”或阶段性过关。台湾淡江大学教授赵春山认为,因为柯文哲承认都是“一家人”,大陆对于现阶段的柯文哲这一步已经够了。

二是美国之行有所收获。

今年3月,柯文哲赴美访问期间提出“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妥协”的两岸关系主张,呼吁两岸重启对话、重建信任。柯文哲称,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像两岸这样的例子—经济上如此紧密,政治上却如此敌意。如果双方互相仇视,对两岸不是好事。“我一直反对用仇恨当做政治动力,用对立当做政治手段。”

谈到美台关系时,柯文哲也一再强调双方共享价值观,称“美国是台湾最重要的盟邦”。

与柯文哲见面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知名汉学家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认为,“美国政府对柯文哲的立场与观点好奇,如果双方充分彼此理解,美国应该会觉得柯成为2020大选候选人的资格是OK的”。

目前,柯文哲是否参选、参选后能否有机会脱颖而出,关键因素还是在岛内。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王鸿志:台湾社会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选举!|2019-07-25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