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提到河北,总存在一些“偏见”,比如“河北的重工业,尤其是‘笨、重、黑’的钢铁、煤炭等产业比重过高”“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没什么亮点,产业缺乏高级感”“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河北雾霾严重”。
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多年以前的“河北印象”,现如今,如果再去河北看看,发现的肯定是一个勇猛精进、奋力突围的河北,一系列从“颜值”到“气质”的变化无不告诉你:河北真的变了!
什么是如今河北的“颜值”?
河北的“颜值”,底子就不差——是我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自然禀赋多姿多彩。而之前被人诟病的雾霾,也已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打响消散殆尽,2018年河北全省就迎来了空气质量6年来的最好水平。
什么是如今河北的“气质”?
传统产业正经历“老树开新花”的蜕变调整,高新产业正静待“开枝散叶”,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进行,雄安新区建设和筹办冬奥会这“两翼”,更是给了河北一双腾飞的翅膀。
河北,值得期待!
5 月11 日,北京2022 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 天河北省“冬奥就在我身边”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邢广利摄
文 | 孙杰 苏会志 闫起磊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瞭望》新闻周刊,原文刊于《瞭望》2019年8月10日第32期,标题为《河北新突围》。
◇产业调整“爬坡过坎”,协同发展“滚石上山”,“两翼”建设大幕初启。
◇抓住国家战略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支撑,燕赵大地突围破难题,启程新赶考。
◇展望未来,河北“气质”更美、“颜值”更高、前途更好。
这是一片革命、英雄的土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70年前,党中央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启程,“进京赶考”。
这是一片赶追、突围的土地,未来之城初绽新颜,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落地河北,突围破题的新赶考已经启程。
从太行深山、冀中平原,到渤海之滨、塞外山城,京畿重地河北正以空前的担当、干劲和激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现重点工作新突破,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1
产业加减
走进大型钢企敬业集团旗下的增材制造科技公司,看不到传统钢厂里常见的生产场面,偌大的车间里,仅有几名员工操控着智能化设备,生产用于3D打印的微细金属粉末。
“两公斤粉末的价值可抵得上一吨钢。”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张觉灵告诉记者,他们已掌握国际先进的微细金属粉末成套制备技术,建立了增材制造原材料生产、激光再制造、3D打印产品等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
近年来,该集团累计压减钢铁产能304万吨,并且正继续压减。集团管理层认识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像敬业集团一样,“断腕”求生,转型升级。
钢铁是传统行业,但不是夕阳产业。河北钢铁行业经历多年的淘汰落后、结构调整、质量升级,产品早已不是过去“笨、重、黑”的大路货。
比如,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瞄准产业高端,汽车钢实现“整车造”,家电板实现“全覆盖”,重轨产品出口欧盟联通世界,气体产品打破国外长达40年垄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七次赴河北调研,对河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产业转型方面特别要求河北要知难而上,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河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手做“减法”:以超常规举措,通过“四个一批”去产能。即利用质量、环保、安全等法规标准倒逼退出一批;通过兼并重组、关小促大、保优压劣,压减整合一批;通过退城搬迁,减量置换一批;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转移输出一批。
据统计,2013~2018年,河北省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8222.85万吨,其中,近三年压减退出炼钢产能5408.85万吨,今明两年再分别压减1400万吨钢铁产能,到2020年全省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
河北还化解了巨量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火电等产能,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一手做“加法”: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创新环境五方面共同发力推动创新发展,用企业结构优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河北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初的累计2031家,增至如今的5099家,2019年计划突破7000家,三年内突破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年增长2.6万家,明年将突破8万家。
开展“万企转型”,河北出台了高含金量的“系列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政策、资源、资金,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并推进实施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先进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9.2∶46.6∶44.2,优化调整为9.3∶44.5∶46.2,首次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转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达到65.5%。主导产业方面,装备制造业迅速壮大,2016年以来增加值持续超过钢铁工业,改写了“一钢独大”的历史。
2
协同加速
在河北廊坊,一座双舰体造型的大楼拔地而起,这座极具科技特色的建筑,是京津冀大数据感知中心。66万平方米的机房环境,200万台服务器规模,汇聚了海量数据存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正在廊坊崛起。“十年前,人们还搞不清楚什么是大数据产业,如今,润泽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汇聚了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电信、中科遥感所等国家队,又迎来华为、科大讯飞、京东、顺丰等国内知名企业,产业聚集氛围日渐浓厚。”廊坊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超男说。
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正在协调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五年多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按照“三区一基地”定位,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5年前,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落户沧州开发区,现在已直接带动60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2万多人就业,吸引了几十家配套企业过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厂长韩桂升说,北京现代企业项目正带动形成一个千亿元产值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
北京现代汽车沧州项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落户河北体量最大、质量最高的产业协同项目之一。
五年多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汽福田、北京威克多等一批制造业疏解大项目落户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等地利用现有商贸物流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承接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转移,一大批疏解项目落地。
数据显示,2014至2018年,河北省共引进京津资金约1.8万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河北承接京津基本单位233个,其中法人单位44个,产业活动单位189个;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增长12.5%。
河北省协同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北各地在承接北京相关疏解项目上,已从最初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转变为立足当地优势,精准承接疏解项目,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促进从北京疏解出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企业聚合。
长期以来,河北在创新主体和创新动能培育上与京津存在量级差距,在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曾处境尴尬。数据显示,北京科技资源大量“蛙跳式”外溢,2015年到河北的只有2.9%。
弥补创新驱动短板,做强承接京津创新资源配套基础,如今,河北积极参与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北京创新主体落户河北。例如,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采取整体托管模式高效吸引创新资源,已入驻企业200多家,入驻率超过93%。
3
两翼齐飞
从“千年秀林”到白洋淀之畔,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到京雄高铁项目建设……时下的雄安新区处处生机勃发。两年来,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步履坚定,一刻不曾停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中,雄安新区和举办冬奥会的张北地区,构成了河北发展的新“两翼”。
创造“雄安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给雄安新区提出的战略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理念,更是实践逻辑。这座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绿色之城的基础越来越坚实,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迈出坚实步伐。
5月14日,雄安新区容城县人民政府发布(2019)第1、2号征收土地和补偿安置方案公告,标志着雄安新区征迁安置工作正式启动。
目前,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已由顶层设计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京雄城际、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白洋淀及流域治理和“千年秀林”建设已初见成效。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雄安新区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大力培育高端高新产业,构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雄安新区还将着力打造体制机制新高地。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土地、财政、金融、住房制度等方面全面创新,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提供示范。
目光转向另一“翼”。筹办冬奥会,让河北的发展多了一种新动能,多了一翼腾飞的翅膀。
崇礼,因雪而美,因雪而兴。6月,在历时7个月铺轨后,京张高铁实现全线轨道贯通。高铁开通后,北京到张家口仅需47分钟、到崇礼赛区55分钟。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
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张家口赛区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面攻坚期。截至7月中旬,河北省76个冬奥项目已开工73个,完工6个,其余67个在建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冬奥会筹办带热了张家口的“白色经济”。河北在张家口地区部署了两个冰雪产业基地,涉及冰雪装备制造、休闲健身、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领域,一坡白雪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2018年,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一些企业已在此落户,今年计划至少还将落户20家。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将助力河北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4
颜值提升
作为我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的自然禀赋多姿多彩。然而,频频发作的雾霾成为这个京畿大省的“心肺之患”。
以钢铁为代表偏重的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导致过量排放,是河北大气污染的重要病灶。
“宁可牺牲GDP,也要确保蓝天白云”。为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河北省成立了书记和省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抓大气污染治理。
对钢铁、焦炭行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淘汰和整治12万多家散乱污企业,2013年到2018年,全省累计减排烟尘27.6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45.5%和37.1%。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雾霾换新天。”这是河北邯郸一家“退城搬迁”的钢铁企业新厂区里的一块标语牌。“不重视环保,企业就活不下去。”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
“炼铁高炉被拆,就像自己的一条胳膊被截肢。”钢铁大县武安的一家民营钢铁厂老板说,“但不断臂,整条命恐怕都保不住。”
散煤是秋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河北加大了对农村散煤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实施气代煤和电代煤工程。截至5月,全省已改造500余万户,今年计划根据气源和电源情况改造180万户。北京周边的廊坊和保定,20个县1.18万平方公里实施“禁煤区”。今年,河北全省将继续削减煤炭消费400万吨。
河北省下大力气对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等进行治理,和北京、天津建立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实现预警会商、应急响应、联合执法“三统一”,确保通过各种措施管控重污染天气。
打赢蓝天保卫战,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打好碧水净土攻坚战,推进国土绿化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2018年,河北全省空气质量实现6年来最好: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8%,平均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79天、达到208天。“灰头土脸”日子少了,蓝天白云“颜值”高了。
产业调整“爬坡过坎”,协同发展“滚石上山”,“两翼”建设大幕初启,“颜值”“气质”持续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破题、不断突围的河北正在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