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花猫哥哥:历史的脉络:那条要命的降水线|2019-09-06

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华文明农耕时代历史的脉络。

在过去的史书中,历史的进程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争斗史。所以,中国读书人总是一肚皮的阴谋论——在很多人看来,历史就是大人物的权谋推动的。

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1  400毫米降雨线

在中国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中华文明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的人力在自然之力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有人统计过近3000年中国气候变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但凡东亚大地上平均气温急剧下降,那么就会出现王朝更替、改朝换代。

历史上的气温变化与朝代更替

解释上述原因其实很简单:气温上升,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社会稳定;气温下降,将导致农业减产,所以社会就会出现动乱,甚至如果出现改朝换代。

如果气温不随之上升,那么这个王朝也多半是个短命的王朝——比如三国到南北朝,比如元朝。

另外气温变化还衍生出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各个朝代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最好的就是春秋与宋朝,大家对照一下上面的气温变化,恰恰这两个时期是东亚大陆气温最高的时期(西周时期中华文明还未开化)。

因为气温高农业生产发达,统治者心态好,自然对读书人能有更大包容心。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这样一个规律,气候决定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而这个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才是决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除了气温还有就是降雨量,这个降雨量对于农业生产也有巨大的影响,观察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土疆域,你同样会发现有一条重要的降雨线限制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

这就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

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期疆域都无法突破这条降雨线。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以内才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军队不是不能越过这条线,而是即使把这条线之外的土地打下来治理成本非常高。因为无法组织农业生产,所有的物资(军队的给养、官员的俸禄)都要从内地运输过去。在古代那种原始的交通条件下,长途运输物资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

孙子兵法曾经有个定量计算,要向1000里(500公里)运送1斤的粮食,路途消耗会达到10斤!1:10的运输成本,这还是仅仅500公里的距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政府对农业征税幅度都很低,一般农业征税大多是在30赋1的水平(3%),虽然基层官员还有各种加征,但是加征的收入多半落进基层官吏的腰包,政府的征税收入是很低的。

所以,在古代要占领一块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如果驻军与官吏达到数万人以上,这对于中原王朝确实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两个朝代短暂的占据过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

但都是昙花一现,中原王朝稍微衰落,这些土地都丢失了。一直到明末,我们的疆域都被这条400毫米降雨线死死的压制,这是农耕文明的天花板。

中国数千年历史其实就两条主线脉络:一个是因为气温变化影响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另一个就是围绕着这条400毫米降雨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争斗史。

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长城走走,我们的万里长城与这个400毫米降雨线高度重合,站在长城上,你就是站在农耕文明疆域的天花板。

当中原王朝越过这条线出击的时候,就是华夏文明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开辟了路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丝绸与茶叶远销欧洲大陆,成为风靡全球2000年的畅销品。

在农业文明时代,我们的丝绸与瓷器绝对是农业文明的高科技产品,欧洲人有整整1000年都搞不清楚丝绸与瓷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当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向中原大地出击的时候,就是中原王朝衰落的时期,这个时期直接导致了路上丝绸之路的断绝。突然断绝了丝绸、瓷器、茶叶的供应让整个欧洲都急疯了,所以,才有了亡命之徒去大海上冒险——期望找到一条海上通往中国的商路。

正是因为对中国商品的渴望,才有了欧洲的大航海的时代,才有了地理大发现,才有了工业革命。

长城是我们的华夏祖先防御游牧民族修建的防线。这道防线体现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长城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城市军事堡垒,我们的祖先不是蠢货——修建绵延上万里的军事防线,那要驻扎多少军队?

长城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调兵的“高速公路”,大家站在长城可以体会一下,在古代通过长城运动,相比在崇山峻岭中运动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另一个就是防马。长城不高,根本阻挡不了人的攀越,但是马却不能攀越。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依靠马力来实现快速机动,没有马的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就是一个渣。

在古代没有大型工业机械的情况下,长城可以极大的缓解游牧民族的入侵。漫长的边境线上,因为有长城的阻挡,游牧民族只能在几个有限的口子涌入,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要防备、要围歼入侵的游牧民族,只要堵住这几个口子就行了,加上长城这条调兵的“高速公路”,让中原王朝的步兵面对机动力很强的游牧民族骑兵竟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2  满清的“嫁妆”

我们今天的国家版图主要继承了清代的版图,清代是农业社会却能拿下并且长期治理400毫米降雨线唯一的朝代。

清朝疆域图

我个人对于清代的感情很复杂,从情感上讲,我非常厌恶野蛮人的满清皇室。但是,从理智上我却不能不承认,满清皇室入主中原是带着“嫁妆”来的。这个“嫁妆”就是400毫米线以外的大片土地。

明代疆域图

比较一下明清的疆域图可以发现,没有清代,我们现在的国土会大幅度缩水。

那么,问题来了,清代为什么能突破这个农耕文明400毫米降雨线的天花板?

两个原因。

一个是清代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的巅峰。高度的中央集权意味着可以从地方抽取更多的资源去补贴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地方的治理成本。

明代国家每年税收折合银两大致在2000万两左右,清代康熙年间国家税赋已经突破3000万两,乾隆时期突破4000万两,到了19世纪末期达到8000万两。

另一个原因就是联姻。

满清的前身是后金,后金建国之初面临着极其恶劣的战略环境,除了正面面临明朝关宁集团的军事压力,侧翼的蒙古是明朝的盟友,后方还有朝鲜以及东江镇的骚扰。

总而言之一句话,后金是四面皆敌。这样一手烂牌最后居然让后金咸鱼翻身,逆袭推倒了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不能不说这群野蛮人运气实在是爆棚(看看明末的气温变化)

为了打破这种战略困境,努尔哈赤选择了联姻的策略,先用军事力量打败科尔沁蒙古,然后就与科尔沁蒙古联姻,这样就与身边最大的一个蒙古部落成了亲戚。

到了皇太极时代,皇太极干掉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嫡系传人林丹汗,然后全面接收了林丹汗所有的老婆,把整个察哈尔蒙古都吞并了。

至此满清初步形成了满蒙联姻的国策。

满蒙联姻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和亲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历史上,中原王朝从来都瞧不起游牧民族,即使国力衰弱时期不得已采用和亲政策也是权益之计,大多数时候是在皇宫里随便找个宫女封一个公主的名号再嫁出去——打心眼里是没把游牧民族当亲戚的。

满清对于满蒙联姻是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满蒙亲戚关系。包括满清皇室、贵族子女与蒙古王公子女普遍联姻,有时甚至强制性指定宗室子女与蒙古人联姻。允许蒙古王公子弟自幼驻京与皇室子弟接受宫廷教育。

蒙古王公子女与满清皇室联姻没有天花板——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游牧民族女子可以在中原王朝当皇后这在过去是绝无可能的。

对于蒙古不仅有联姻的国策,满清皇帝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膨胀威胁到满清皇室的安全,还设计了分封与减丁制度

所谓的分封就是将蒙古部落不断分解成更小的部落,任命了一大堆蒙古王公,所谓的“减丁”就是强制性的规定每个蒙古王公拥有的人丁上限,超过这个数字就直接把多余的丁口用刀砍了。

满清皇帝就是用这套制度将蒙古民族牢牢的与满清皇室绑在一起,成为其控制400毫米降雨线以外土地最可靠的盟友。

有了蒙古人的协助,清康熙年间击败了葛尔丹,实现了对准格尔地区(新疆)的征服。对于回族地区的控制,已经成为中原之主的满清皇帝已经不愿意与回族联姻了,所以,对回族地区满清直接采用军事力量强制占领的模式。不过,在某些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满清皇室那种“联姻”的政策影子。

比如《还珠格格》中的香妃,其实与《书剑恩仇录》中香香公主其实是同一个人,也就是回族某个大首领的女儿(名字我记不清了),这个大首领兵败阵亡后,女儿被送到了北京,成为乾隆皇帝的女人。

不过香香公主最多也就能当个贵妃,皇后是别指望了,但是乾隆皇帝对这位香妃却有一种独特的尊重——其实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女人稳定回族地区的局势。

然而仅靠一个香香公主,没有配套的制度,怎么可能让回族人认同?

整个清代,回族地区就是一个火药桶,回族叛乱此起彼伏绵延近200多年。所以,对于回族地区的治理,满清专设了川陕总督,辖区包括陕西、甘肃与四川,也就是说,对于甘肃与陕西的治理除了要中央财政的补贴,日常还要动用整个四川的资源。

所以,对于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治理是非常耗费资源的。

满清拿下了新疆以及西北地区,西藏就是囊中之物。对于西藏的统治,满清也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除了驻军以及保持四川与新疆两条入藏通道的畅通,满清将西藏分为前藏与后藏,分别让两个活佛担任最高首领,一个是班禅,另一个就是DL。

以上就是满清能够占领并且治理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地区的两大原因:

经济上的补贴+政治上联姻。

3  外蒙古的分裂

在近代史记载中,清朝末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败无能,丢失了大片的土地,这些都是事实,不过满清丢掉的其实大都是满清皇室入主中原带进来的“嫁妆”,唯一的例外就是台湾,外蒙古分裂出去是另有原因。

讲讲外蒙古为啥会分裂。

清末人心思变,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领袖。不过孙中山名气虽然很大,其实政治才能却很很平庸,当初革命党的政治口号就是“驱逐鞑奴,恢复中华”——这个口号听起来很振奋人心,其实不过是学习朱元璋旧智,而且有重大问题的。

为什么?

因为这个口号本质就是搞“大汉族主义”,将所有的少数民族统统划为鞑奴——也就是要“驱逐”的敌对势力,真让革命党按照这条路线走下去,并且取得成功,中国将毫无悬念的四分五裂。

为什么明代疆域被400毫米降雨线死死压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搞皇汉主义,把少数民族当做异类,别人自然也不会认同你!对于游牧民族治理满清的政治手腕比明代明显高了一筹——就是恩威并施、分而治之,200年将周边游牧民族治理得服服帖帖。

所以,当时的革命党这种皇汉主义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汉族精英阶层的认同——谁也不愿意改朝换代把中国一半的土地弄没了。

所以,当时的汉族精英阶层组织了一个立宪派,提出“五族共和”——也就是满蒙回藏汉五大民族和谐共处。这才是老成谋国之策。

没有精英阶层的支持,革命党组织了无数次起义都迅速被镇压,连个浪花都掀不起来。

满清最后灭亡完全是自己作死,一个是搞了皇族内阁,将所有权力集中到满清皇室手中,这完全就是自掘根基!

满清能够入主中原靠的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用现代管理的语言描述就是不断让出自己的股份,包括满蒙一体化,给蒙古族出让政治股份,包括宣扬满汉一体,重用汉族精英,这是给汉族精英出让政治股份。

但是清末几个皇二代不懂这个道理,拼命收权集中在皇室,相当于在董事会把其它人全赶走,只留下自己一帮亲戚搞家天下。

这个举措让所有的汉族精英都大失所望,本来是坚定的体制内的改革派——立宪派迅速转变为革命派——你不让我们进董事会,我们就推翻你这个董事会。

第二个原因就是停科举。这是一下子断了所有读书人的上升通道,读书人没有出路就只能去参加新军——因为当时新军待遇丰厚。结果军队加入大量对满清政府不满的读书人后,军队迅速变成满清政府的掘墓人。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立宪派纷纷倒戈,一夜之间大半个中国就换了旗帜。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改朝换代。

孙中山虽然在武昌起义后跑回国摘桃子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是当时的精英阶层对于这个政治才能平庸而且性情冲动的“孙大炮”是没有信心的,大家都希望袁世凯来收拾残局。

袁世凯(图中央)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各国驻华使节合影

我觉得袁世凯在辛亥革命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平稳过渡是有巨大贡献的。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这个条例包括,末代皇帝溥仪继续居住紫禁城,保留皇帝称号,享受很高的政治待遇以及国民政府的财政补贴。

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意义重大?

因为这是稳定边疆不出乱子的关键举措!

因为满蒙一体的国策,蒙古王公是对满清皇室的效忠,而不是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清末民初中央财政几近崩溃,基本无法对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地区给与补贴,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要维护边疆稳定,要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善待满清皇室从而稳定蒙古的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哪怕后来民国动乱,军阀混战,我们的边疆一直保持安稳,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

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这人从西北起家,与苏俄一直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冯玉祥是一个典型有奶就是娘的角色,半点节操没有。

在民国有个外号叫做“民国活吕布”。三国时期的吕布是三姓家奴(先后跟了三个主子),冯玉祥更胜一筹,是四姓家奴。

冯玉祥

冯玉祥北京政变之后,就宣布废除了满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派兵将溥仪小皇帝赶出紫禁城。

这个鲁莽愚蠢的行动立刻引发了蒙古震动,当年外蒙古就宣布独立,脱离民国。

按理说蒙古分裂,新疆也要出问题,幸运的是,新疆的分裂势力在几十年前提前爆发,结果被左宗棠犁庭扫穴,将所有的分裂势力连根拔起,因为这个原因,新疆才能保持稳定,新疆没乱,西藏也就翻不起大浪。

溥仪小皇帝成为丧家之犬结果被日本人利用,日本人将溥仪弄到东北搞了一个伪满洲国。东北是满清起家之地,有溥仪这个金字招牌,日本人在918事变之后迅速稳定了统治。

我们东北抗联为什么最后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日本通过溥仪稳定了东北的统治。

4  战略纵深

工业文明其实也受这个400毫米降雨线的制约。因为工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我们90%的制造业基地都集中在这个400毫米降雨线以内,所以,我们最先启动的产业基地都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除了交通便利的因素,还有就是这些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你不能放弃啊,所以,即使中国进入工业社会同样要在400毫米以内的赋税区抽取资源投入到这些地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色产业扶持等等。

这些地方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亏本账,但是从地缘价值的角度上看意义重大。

假如,我是说假如——中国的国土局限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会有什么后果?

假如西藏丢了,大概率会成为印度的附庸国,那么四川就是抗印第一线,现在我们依托西藏,对印度的地理是居高临下的优势,我们在西藏摆3万军队,印度就得集结30万军队布防。

好吧,如果西藏丢了情况就掉了个——阿三就获得居高临下的优势,不仅对着四川虎视眈眈,整个中国内陆腹地(云贵川)都会全面动摇。

什么建设成渝成为中国经济第四级想都别想!当年乾隆皇帝为什么以举国之力拼死也要消灭大小金川的叛乱(前后打了几十年,花费白银一千多万两,光是一品大员就砍了两个)

就是要掌握这个入藏的关键通道,就要保持对西藏的控制——西藏不能丢,丢了中国内陆腹地就会不稳。

假如新疆丢了,青海甘肃也保不住,陕西人民一开门就是ISIS,那画面太美,估计秦始皇的棺材板都按不住。

如果美国人在银川、兰州建两个军事基地,我们就算F22最短作战半径为800公里(不带副油箱不空中加油),这下包括陕西、山西、四川都在美军军事压力之下。

假如内蒙丢了,中国历史就该重写了——当初中苏交恶,如果没有内蒙古作为战略纵深,苏联装甲部队一夜之间就可以推进到北京城下,换谁当领导晚上都睡不着觉——也许明天一觉醒来,整个中国的中央机关就被苏联一锅端了。

北京还能做首都?如果北京都守不住,那么东北就随时都有成为飞地的危险——东北还能做重工业基地?

假如台湾丢了,美军以台湾为基地,画一个800公里的半径,包括福建、广州、浙江、上海都在F22打击范围内——基本上整个中国的最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

所以为什么驻美大使强硬的宣称——“美国军舰进入台湾之时,就是解放军武统之日”,这可不仅仅是国家主权的问题,更是涉及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美国真敢踩这个红线,中国绝对是要拼命的。

所以,如果中国疆域维持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现在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到江苏福建广东上海,几乎所有的工地基地以及人口最密集的精华地区都要面临直接的军事压力。

什么经济建设都要先放在一边,首先就要大幅度提高军费的投入来保障安全。

目前我们国防开支占GDP仅1%多一点,如果没有400毫米降雨线外的国土,国防开支至少也要涨到3%——也就是说,我们每年至少要多拿出16000亿来为国家安全买单。

韩国三面临海,仅仅面临北方朝鲜的军事压力,即使有美国爸爸的安全保证,还得维持70万的常备军,国防开支还得花掉GDP3%——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战略的纵深。

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国防开支太大,就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现在我们的基建与经济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所以,400毫米降雨线外的国土的地缘战略价值远远大于那点经济补贴。而要从经济发达地区抽取资源去补贴这些落后地区就必须要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才可能实现。

5  历史的真实脉络

写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历史书上写的那些帝王将相其实都是表象。生产力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变化的脉络。你如果没有这个认识,那么你不仅无法掌握历史的脉络,而且也无法掌握时代发展的脉络。

所以,对共和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如果你的注意力老是集中在时政与人物的命运上,你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那个时代真正的脉络与驱动力。

如果你换个思路,从生产力的变化,从工业化的历程来看共和国的历史,也许能为你打开一个新的视界。(参考阅读《苦难的行军》上下)

这里多啰嗦几句,我们是一个工业化后发国家,西方这票工业化的先行者掌握着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所以,共和国的历史被太多人的以各种放肆污蔑涂黑,请大家记住一个真理:

生产力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同样,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关系。

好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差的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啥是生产关系?

就是基本的政治制度!

当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狂飙猛进的时候,当我们的GDP增长率冠绝全球的时候,有一票公知与西方媒体不予余力抹黑我们的制度,声称这个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他们推崇的那套西方社会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生产力是啥结果?最好的美国GDP增长也不到我们的一半啊!

新兴国家比如印度,比如越南,这几年GDP达到7%就有人来逼逼,这些人选择性忘记了,当我们的经济总量与当下越南印度差不多的时候,我们的GDP增长都是2位数(呃,这里是不是该来另一个手动傲慢脸?)。

什么是制度自信?

这就是。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花猫哥哥:历史的脉络:那条要命的降水线|2019-09-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