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是一个以佛教立国的国家,大约有90%的人信奉佛教,他们做事的风格也很“佛系”,不仅日常生活是这样,甚至在对外政策上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列强横扫亚洲的19世纪,泰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殖民过的东南亚国家,这并不是因为泰国的战斗力足够强,而是因为它“佛系”的对外政策。
泰国成功保全自己的策略,简单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善于“认怂”。
泰国起源于公元13世纪建立的素可泰王朝,100多年后该王朝灭亡,它的后继者(阿瑜陀耶王国)被明成祖封为暹罗国王(1949年正式改名为泰国),暹罗在历史上也频繁向中国朝贡(后面统一用泰国来称呼)。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泰国的外部威胁主要是来自周边的缅甸和高棉(相当于现在的柬埔寨)。
然而19世纪英法两国分别殖民了缅甸和柬埔寨,然后步步紧逼,对泰国形成了左右夹击的形势。
万分危急之下,泰国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认怂”,主动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1854年,泰国(暹罗)先是和英国签订了《宝灵条约》(the Bowring Treaty),条约允许后者在曼谷进行自由贸易,关税不高于3%,并允许英国在曼谷设立领事馆,在泰国的英国人还享有治外法权并可以拥有土地。
(主动和英国签订《宝灵条约》的泰国国王拉玛四世,登基前出家为僧27年,真的是“佛系”国王)
两年后,泰国又和列强中的另外七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这些条约均以《宝灵条约》为蓝本。
但随后泰国发现法国侵蚀自己的领土比英国还要狠,于是又转而投向了英国。
泰国的统治者在主动认怂和左右借力的策略下保全了自己的核心区域。
他们给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就是成为英法之间的缓冲国,以求得政治独立。
就这样一直熬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为了对抗新崛起的德国而签订了协约,约定相互停止在海外殖民地的冲突,而泰国作为缓冲国的战略地位也被英法所接受。
但是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这次是日本一路从东亚向东南亚方向扩张。
1941年,泰国在危急之下再次选择了向侵略者认怂,加入了日本这一边。
然而到了1943年,眼看日本大势已去,泰国又倒向了美国来抗击日本……
所以从殖民时代到两次世界大战,泰国的策略就是主动认怂,以保全自己的核心区域(外围地区反正我也守不住,那就让给殖民者吧……),并且毫不介意做一根墙头草。
然而正是靠着这一策略,泰国的核心区域免于遭受战争的破坏,甚至还在一度靠着列强的先进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改革(1909年泰国人均GDP达到了清朝的17.3倍)。
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泰国的做法也太没骨气了,但对于身处战略要地的小国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地缘战略。
由于和谁都能合作,并且长期保持国家的稳定(政变的事后面再说),二战后的泰国成为了东南亚最核心的国家,也是东盟十国的中心国家。
泰国是全世界政变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1932年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泰国共发生大小军事政变19次。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泰国的军事政变很少会发生流血事件。
最初我觉得这应该和泰国人普遍信奉佛教,性情温和有关(所以泰国也不擅长打仗),后来了解得更深入之后,发现这背后有统治阶层内部的默契。
泰国内部主要有四大民族:泰族、高棉族、克伦族和马来族。
占据大多数的泰族并非是中南半岛核心区域的原住民,他们在扩张时期压缩了原住民的领地(尤其是和高棉人的领土纷争),而居住在最南方的马来族则大部分讲马来语并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泰国国内其实一直都存在分离主义倾向。
除此之外,泰国的农民和城市中产阶级之间也存在激烈的阶级矛盾。
尤其是他信上台之后,在泰国推行几乎免费的全民医保政策,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福利,但城市中产阶级却非常反对这一政策,他们觉得自己辛苦挣钱上交的税收都被政府拿来补贴农民了。
(他信和他的妹妹英拉,两人先后被选为泰国总理,中间他信的妹夫也一度当选总理,他们一家出了3个总理)
所以对于泰国统治者而言,避免国家分裂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泰国的国家体制,让民选政府在处理社会和阶层矛盾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好的办法,这个时候就需要军政府来压阵了。
根据泰国宪法规定,泰国是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民主体制国家。
但是在政治实践中,大选中输掉的那一派总喜欢跑到政府门口去闹事。
当执政党和在野党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军队就会发动政变,把执政党和在野党全赶走,自己成立军政府。
而一旦国内政局稳定,军政府又不得不还政于民(军政府执政不符合宪法规定),然后重新开始总理选举,再然后选举输掉的那一方继续闹事,再再然后又轮到军队发动政变。
所以对于泰国老百姓而言,泰国的政局无非就是铁打的国王+流水的总理。
而泰国国王也在这一轮轮循环中地位不断被神话(军政府上台名不正言不顺,这个时候就需要国王授权,而军政府也会反过来强化国王的权威)。
2016年,老国王普密蓬去世时,更是发生了万人跪拜国王灵柩的奇观。
泰国政变之所以很少流血,一来是不同派系之间交替执政,被赶下台是很普遍的事,所以大家都要避免流血事件,不然等到自己被赶下台的时候,遭殃的可能就是自己。
而军队也会尽量避免在政变时发生流血事件,因为农民和城市中产之间的阶级矛盾颇为激烈(泰国国内分为红衫军和黄衫军,前者代表农民阶层,后者代表城市中产和商人),一旦发生流血事件,必定会激化这种矛盾(当然,我觉得和全民信佛还是有关系的,但信仰并只是原因之一)。
而军政府不停地政变再下台,这个看似奇葩的现象,本质上是保护了泰国不会因为社会和民族矛盾而解体。
(2014年军事政变后,军政府总理巴育向老国王叩拜。而普吉岛沉船事故中掀起轩然大波的副总理巴逸,原本是他在军队中的副手,政变成功后成为了副总理,但之后一直幺蛾子不断。经历了5年的军政府统治时期,今年巴育在大选中胜出,终于成为名正言顺的民选总理了)
泰国的湄南河流域土壤非常肥沃,很适合种植大米,而中国的人口膨胀又需要粮食,所以泰国在历史上就有着向中国出口粮食的传统。
17世纪泰国曾爆发针对外国人的暴乱,官方驱逐了所有的外来商人,唯有华人例外。
今天的泰国也是中国周边国家中,对华比较友好的国家之一。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带一路”倡议,泰国的支持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相比于周边另外一些国家)。
其实美国一直试图阻扰中国的一带一路,因为他们将其看作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扩张。
而中国周边的一些小国,因为在历史上和中国存在诸多的纷争和战火,导致推进的过程并不容易。
一带一路最早提出来的时候媒体将之称其为“战略”,后来官方一度将其改称为“计划”,现在的主流说法又改口叫“倡议”了。
在我看来,称谓上的变化多少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关(某些国家换个领导人上台,项目就要中断,然后重新和你讨价还价,违背契约精神也不在乎的)。
而泰国和中国并没有直接接壤(除了暹罗的鼎盛时期,一度和中国云南接壤),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两国又有着贸易传统,加之在泰国的华人一门心思赚钱极少干预政治(外来民族的政治影响力变大会让泰国感到不安),所以泰国还算是乐于搭上中国一带一路这趟顺风车的。
2018年8月,泰国副总理颂奇表示,泰国会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2017年12月21日,从昆明直通曼谷的中泰高铁正式开工,预计于2021年开通,届时从昆明至曼谷可朝发夕至。
(2017年12月21日,泰国总理巴育与中方一起就中泰铁路开工仪式上铲土庆祝)
港媒将其称为“一带一路”泛亚铁路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现在中泰两国都很重视彼此的关系,这从去年发生在瑞典和泰国的两个新闻事件中,官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
《环球时报》一度发过一条微博批评沉船事故中泰国官方对他们家记者的处置方式,但很快环球就把那条微博删掉了。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鹰派媒体,能让环球主动删微博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应该不难推断。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米尔斯海默曾有一个论断,一个大国能够追求的最理想的目标就是先成为一个区域内的大国。
这也是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推进的一件事,包括改善和菲律宾、日本、泰国等国的关系。
对于中国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把周边国家和自己的发展绑定在一起,让对方的经济嵌入到我们的体系。
因为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依赖越深,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此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区域内的第一大国,这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经之路。
而一带一路和泛亚铁路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就如同大树不断向外延伸的树根,可以把周边国家和地区牢牢地吸附住。
现在泰国出于自己的发展考虑,乐于搭上中国一带一路的顺风车;那么执政者自然也会尽可能维护好彼此的关系,来推动这项计划的实施。
老百姓往往更在意民族感情,而执政者更优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
最后再衍生一点,说说东南亚国家在中美贸易战中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贸易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对华遏制手段)打破了一些人的幻想,让我们明白“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究竟有多重要(以前中国企业搞芯片研发,会被一些人嘲笑是“重复造轮子”)。
加大在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补足,已经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民间的一个共识(华为今年招了1万多个应届毕业生,这是拼了命要搞研发了,除此之外,整个集成电路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长期来看,贸易战无疑是中国在攀升科技的道路上,狠狠推了我们一把。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中低端制造业撤出中国本来就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走向。
而贸易战提高了关税,则会加速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撤离中国。
随着东南亚国家的不断发展,一些低端产业从长期来看是会转移的,比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都是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所以中国要做的就是赶在低端产业大规模转移之前,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抢占高端产业的蛋糕。获得了高端产业带来的蛋糕(高利润),原本从事低端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就可以去从事服务行业(中产阶级壮大了,钱包鼓了,对服务业的需求也会增加)。
此前有一部分人担心中国会赶不及,到时候高端产业还没发展起来,低端产业都去了东南亚,会给国家的经济和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中国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隐性优势,那就是工人的整体素质(这个没法量化,但对于国家的工业发展来说其实很重要)要明显好于东南亚地区(在东南亚国家里,越南又强于其他几个国家,这可能是因为越南受中华文化影响比较深,在秦汉时期,今天越南的北部其实属于中国的领土)。
在生产效率和可靠性上,东南亚国家要追平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电力、交通、物流等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看了一些调研,东南亚国家在做简单的加工,比如棉麻制品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涉及到金属件加工工艺的,还是和中国存在较大差距)。
所以我认为在产业链大规模转移之前,中国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产业升级的。
等到中国的高端产业发展起来了,东南亚国家从事一部分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中低端制造业(中国不可能包揽全部,否则别人没饭吃了),和中国形成互补,建立起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网络,这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是一件合作共赢的好事。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能否实现还需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各行各业的人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国家添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