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
6%!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数据,三季度GDP增速只有6%。
而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似乎都有点跑不动了。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模式,投资增速从2009年之后就一路下滑,一直到刚刚公布的今年9月份的5.4%,是一年来的新低,与历史最低的5.3%几乎持平。
▲图片来源:格隆汇学堂
同样,出口的增速从2008年之后,也光景不再。加上当前频繁的贸易摩擦,以美元计价9月份的出口额同比下降3.2%,降幅为七个月最大。
如今只剩下,也只能是消费来苦苦支撑。
也正是在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到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2012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8%,超过投资,直到2018年的贡献率达到76.2%,消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那条“大腿”。
但如今,唯一剩下的“大腿”,走路也有点歪歪扭扭了。
▲图片来源:格隆汇学堂
同样是2008年之后,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也开启了下滑之路。一直到2018年,社消总额同比增长9%,14年来首次跌到个位数。
2019年前三季度,社消增速降到8.2%,再次创下新低。好在9月份的增速,有所回暖。
中国人不喜欢花钱了吗?
消费之城
在接着探讨消费为何低迷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的省份和城市,谁最喜欢消费?
从表中可知:
1)广东、山东、江苏位居前三,且都超过了3万亿,广东已接近4万亿,排名与经济体量基本呈正比;
2)浙江、河南紧随其后,超过了2万亿;湖北、四川则在1.8万亿的档位;经济实力强、人口众多的省份,明显消费需求更旺盛;
3)增速方面,西藏以14.2%居全国第一;安徽、云南、四川、江西则都超过了11%,中西部省份居多;
4)北京、天津的增速则低于3%;
5)从地区看,中部地区增速高达10.4%,明显高于东部的8.2%、西部的9.3%、东北的6.1%,与经济高增长带动居民消费密不可分。
城市的消费格局又是如何呢?
从上表可知:
1)上海、北京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万亿的城市,消费能力可见一斑;
2)排在三四位的广州和重庆,都在9000亿上下,广州商贸之都的消费实力也不差;
3)接下来的武汉、成都、深圳则都超过了6000亿,而前十名的城市,被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囊括。
4)海口、西宁、银川三个城市还不到千亿,城市规模和人口毕竟太小;
5)从增速来看,泉州、福州、南昌都超过了11%。
6)武汉、成都、青岛、济南、昆明则超过了10%,强二线城市的消费力正在崛起。
能明显看出,无论是省份还是城市,消费市场的体量,都与经济规模密切相关。而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消费支撑经济的动能,将被放大,也必然呈现下行趋势的新常态。
为何失速?
消费增速的一路下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二是购买力因素。
结构性因素,即在经济增速下滑时期,居民收入增幅有所减缓,加上城镇化过半带来的增量消费减少,消费难以保持以往的高增速趋势。通俗点来说就是,该有的都有了,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了。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汽车。
2018年,全国汽车销量2808万辆,同比减少2.8%,是28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而这一下滑态势到了今年,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有扩大的迹象。9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是,广义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6.6%。尤其是今年4月份,汽车销量同比甚至下滑超过20%。
自2018年中以来,唯一增长的月份是今年6月。“汽车进入存量时代”“汽车寒冬”的声音不绝于耳。看一下车企的销量表现,就知道市场有多低迷。
▲图片来源:格隆汇学堂
这就是明显的结构性因素在主导。中国的城镇化在2018年已经接近60%,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创下新高。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其中私家车达1.98亿辆,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在150辆左右。
有人说了,这数据并不高啊,要知道欧美几个国家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在300-500辆。
是的,人均汽车保有量确实不高。但当你看到拥堵的城市越来越多,当你过年回家发现,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的时候,就能明白汽车的销量为什么上不去了。
第二个因素——购买力因素,也是主要因素,社会购买力不足,通俗点说,老百姓没那么有钱了。
2011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有放缓的迹象。到了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为7.8%,比2017年放缓了0.5个百分点。
而最主要的锅,还得房子来背。
2015年的股灾、逐渐崩盘的P2P帝国,让“房子才是恒定资产”的概念深入人心。而这背后,老百姓的钱也从股市等其他投资上,投到了房地产领域,造就了2016年以来的这波大行情。
货币宽松、政策优惠,加上去库存叠加棚改货币化安置,居民购房热情得以彻底释放。而其达成的效果,就是钱都沉淀到了房子上,居民杠杆率也迅速上升。
攒了几年十几年的钱买了房,背了房贷,手里哪还有闲钱去消费?
但作为目前经济主要增长动力,消费可不能再熄火了啊。咋办?
所有的背景原因,都指向一条解决办法——刺激消费!
下沉!下沉!
话说得容易,怎么刺激?在获客成本日益高涨、一二线大城市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的今天,传统的吃喝玩乐,似乎达到了增长极限。连最火热的国庆黄金周,销售增速都在下滑。
▲图片来源:界面
所以只能挖掘新的市场,挖掘新的消费方式!
于是,两条路自然而生:政府启动了“夜间经济”,企业主导了“下沉市场”。
所谓下沉市场,一般指的是三线城市及以下的消费市场。下沉市场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从拼多多和趣头条的火爆开始的。区别于传统的电商或资讯企业,二者主打的市场在三四五六线城市甚至农村,“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让人耳目一新。
为什么要打入下沉市场?
一是,下沉市场的规模巨大,增长潜力巨大。我们谈论惯了一二线城市的辉煌和发达,有时候忽视了这个国家的另外97%面积上生活的人。
中国有333个地级市、2845个县城和近4万个乡镇,覆盖人口大约10亿人。他们的收入在增加,消费需求也在持续上升,规模和潜能巨大,你无法忽视。
二是,居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远未被满足。虽说如今走在县城,超市和百货商场林立,你能想到的商品都能在这里买到,但便利店里依然充斥着大量“杂牌货”,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他们期待更好的,也值得更好的。
下沉市场,并非消费降级,而是在红海市场外,启动另一片待开发的消费市场。最新的数据也证明了中小县城的消费力。
京东、淘宝也纷纷加入下沉市场战局,农村刷墙宣传早已见怪不怪;
万达、星巴克等网三四线城市开店的数量还在增长;
主打县镇市场的苏宁“零售云”加盟店在全国已有3000家,遍布2000个县镇;
某移动支付平台数据显示,今年黄金周前三天,三线以下城市消费频次增幅全部高于50%,县城消费频次更是猛增近90%;
……
这个被称为“五环外的市场”,却生活着组成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居民,蕴藏着无尽的消费潜能。
晚上嗨起来!
除了市场领域的开拓,人们的消费时间,也开启下沉模式——夜间经济,这个名词开始在中国变得火热起来。
夜间经济,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夜市,指的是从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包含的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所有第三方服务业经济活动。
多个城市,也为促进夜间经济下发文件:
2018年5月,北京下发《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部分项目最高可获500万元补贴;
2018年8月,成都市印发《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到要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
2018年11月,天津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在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2019年4月份,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2019年8月,广州市商务局发布《广州夜间消费地图》,北京路步行街等15个消费集聚区成为“夜广州”消费地标。
此外,还有成都、济南、三亚、长沙、厦门、南京、西安、南宁等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激发夜经济新动能。
一句话总结就是:下了班别急着回家宅,出来嗨!
而事实是,中国的夜间经济消费,早有了不小的规模。
比如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
比如北京,今年上半年夜宵外卖订单同比增幅高达77%;
比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
比如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
比如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
而晚上嗨玩,是年轻人的主战场。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电影院、KTV、酒吧、剧院、主题乐园等等,都成为他们消解压力、放松休闲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下沉市场和夜间经济的启动,都是形势所迫下做出的新选择,但愿能成长为新的“大腿”,拉动消费这条大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