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杨竺松 杨雁翔 :【学习新语】为什么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2019-11-05

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习近平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前半程,而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形容这项工程“极为宏大”,更可见四中全会的重要性。
有些人,特别是国际上的一些言论,简单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今天,我们就要讲明白这个问题,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大地,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这也是小组联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推出的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后续解读请各位组员持续关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我们常挂着嘴边的是,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开始,仍依托封建王朝旧的制度体系对世界环境的变革愈发地不适应,国家开始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剧烈冲击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艰辛求索,作为工业革命的落后者,我们不断主动向西方学习,但即便是国民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却也依旧是“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现实表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真正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直至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中国社会才有了“领导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指导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政权基础。
 
而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西方模式最本质的区别。
 
不可否认,西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领先者,但是,在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制度层面,中国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始终以“人民”而不是“资本”为中心,反映全体人民而不是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今天,中国正在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各类现代化要素的增长及其更加科学的组合,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对西方的赶超。
 
而且,经过长期的国家发展与治理实践,我们党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前三者归纳起来就是政治自信;正是在坚定的政治自信中,中国共产党人稳步推动各项制度不断成熟不断定型。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只有中国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决办法才是长久之计。”
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2009年3月5日摄)
治理成效
 
事实胜于雄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还创造了国家良治奇迹,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超越西方的巨大成就。
 
一是令全体人民享有最重要的国家公益性产品,即社会安定,保持了远低于西方的暴力犯罪发生率和致死率;
二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关系国家实力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加速对西方的赶超;
三是依托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党际合作与协商民主,达到政治团结;
四是依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
五是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活力,始终在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六是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中。
这些都是反映国家治理水平的代表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典型的反面案例;更重要的是,当一些国家至今还看不到治理状况发生根本改善的迹象时,中国已经开始努力寻求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先后推出了超过1600项改革方案,国家治理现代化加速推进、成效卓著;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的重构,深度优化了国家治理体系;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将开启新篇章。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为世界谋大同
历史表明,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后发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甚至在西方领先地位已经确立之后,仍通过种种手段强化后发国家所处的附属、仆从和被剥削地位。但这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路径,更不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这三大关键词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方面,这三大关键词都以“人”作为落脚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意义在于为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充分迸发和发展权充分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具象化,最终是要达致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发展”内涵从宏观到微观的真正贯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推动全球公益性产品供给的改善,开辟全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从内在联系来看,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要充分回应全体人民的现实诉求与内在需求,使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向世界的延伸,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主线。这三个关键词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观、发展观和世界观。
 
总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不是西方化,更是对西方治理实践与理论的超越。我们都有幸见证并将不断看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不断改革中被接近、被实现。这不仅与一些国家将西方模式奉为圭臬,然而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治理失效、政治失序乃至国家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完全不同于某些国家长期置国内治理的种种乱象于不顾,却一贯热衷于在世界上到处制造发展危机、治理危机、人权危机。
 
不客气地说,西方模式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西方“套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或许发展中国家作为现代化道路上的后来者会掉进西方“套路”、上一两次当,但正如中国古谚“吃一堑,长一智”所讲,西方可以随意“套路”别国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中国发展与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
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习近平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前半程,而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形容这项工程“极为宏大”,更可见四中全会的重要性。
有些人,特别是国际上的一些言论,简单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今天,我们就要讲明白这个问题,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大地,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这也是小组联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推出的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后续解读请各位组员持续关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我们常挂着嘴边的是,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开始,仍依托封建王朝旧的制度体系对世界环境的变革愈发地不适应,国家开始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剧烈冲击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艰辛求索,作为工业革命的落后者,我们不断主动向西方学习,但即便是国民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却也依旧是“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现实表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才真正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直至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中国社会才有了“领导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真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指导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政权基础。
 
而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西方模式最本质的区别。
 
不可否认,西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领先者,但是,在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制度层面,中国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始终以“人民”而不是“资本”为中心,反映全体人民而不是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今天,中国正在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各类现代化要素的增长及其更加科学的组合,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对西方的赶超。
 
而且,经过长期的国家发展与治理实践,我们党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前三者归纳起来就是政治自信;正是在坚定的政治自信中,中国共产党人稳步推动各项制度不断成熟不断定型。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只有中国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决办法才是长久之计。”
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2009年3月5日摄)
治理成效
 
事实胜于雄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还创造了国家良治奇迹,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超越西方的巨大成就。
 
一是令全体人民享有最重要的国家公益性产品,即社会安定,保持了远低于西方的暴力犯罪发生率和致死率;
二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关系国家实力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加速对西方的赶超;
三是依托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党际合作与协商民主,达到政治团结;
四是依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
五是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活力,始终在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六是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中。
这些都是反映国家治理水平的代表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典型的反面案例;更重要的是,当一些国家至今还看不到治理状况发生根本改善的迹象时,中国已经开始努力寻求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先后推出了超过1600项改革方案,国家治理现代化加速推进、成效卓著;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的重构,深度优化了国家治理体系;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将开启新篇章。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为世界谋大同
历史表明,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后发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甚至在西方领先地位已经确立之后,仍通过种种手段强化后发国家所处的附属、仆从和被剥削地位。但这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路径,更不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诉求。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这三大关键词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方面,这三大关键词都以“人”作为落脚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意义在于为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充分迸发和发展权充分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具象化,最终是要达致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发展”内涵从宏观到微观的真正贯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推动全球公益性产品供给的改善,开辟全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从内在联系来看,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是要充分回应全体人民的现实诉求与内在需求,使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向世界的延伸,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主线。这三个关键词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观、发展观和世界观。
 
总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不是西方化,更是对西方治理实践与理论的超越。我们都有幸见证并将不断看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不断改革中被接近、被实现。这不仅与一些国家将西方模式奉为圭臬,然而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治理失效、政治失序乃至国家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完全不同于某些国家长期置国内治理的种种乱象于不顾,却一贯热衷于在世界上到处制造发展危机、治理危机、人权危机。
 
不客气地说,西方模式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成为西方“套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或许发展中国家作为现代化道路上的后来者会掉进西方“套路”、上一两次当,但正如中国古谚“吃一堑,长一智”所讲,西方可以随意“套路”别国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中国发展与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杨竺松 杨雁翔 :【学习新语】为什么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2019-11-05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