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瞭望智库:中国有不少县很着急!原有支柱资源枯竭,传统核心产业不振,现代工业基础缺乏,怎么办?|2019-12-24

网络上,县城经常被人拿来进行花式吐槽,有人觉得它“土”,充满了泥土气息;有人觉得它小,跟熟人碰面几率大;也有人觉得它落后,经济发展、文化氛围、消费水平和产业高级感等跟大城市都没法比。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县域是心心念念的故乡,是少了些冰冷、多了份亲切的热情之地,是脱离拥挤和嘈杂的“绿色后花园”……

无论怎样看待县域,有一点不可否认:它在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单是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占到国土面积的约90%、涵盖9亿多人口这一点,就决定了“郡县治天下安”。

如此重要且拥有这么多人口和面积的县域,在GDP占比上只有56%左右,县域经济还蕴藏着巨大潜力。

围绕县域经济课题,库叔近期调查走访了不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有特色、有实招、有秘诀的县域,推出瞭望智库县域经济调查系列。

在中国2800个多个县域中,不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古县,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有的衰落了,有的迷失了,还有的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今天库叔要聊得是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中国名茶之乡”,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县。

历史上,浮梁县曾因瓷茶文化闻名世界,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曾经荣誉加身的浮梁逐渐丢失了发展优势,在中国县域中平平无奇。

近几年,这个人口仅约30万的小县城竟悄悄成了“网红”,不仅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而且前来旅游的人也逐年上升,甚至引来了景德镇市区、鄱阳、婺源等地群众来这里购房,占到了在浮梁买房人数的20%以上。

浮梁究竟有何魅力?从了无生气到重振旗鼓,浮梁做对了什么?

图为浮梁城市风光 图源:浮梁新闻报

文 | 魏旻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景德镇市,东邻婺源县,西毗鄱阳县,南接景德镇市昌江区和乐平市,北连安徽省祁门县。浮梁县域面积2851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2018年GDP120.88亿元。

初到浮梁,最先为之赞叹的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浮梁森林覆盖率高达81.4%!在中国所有县域中实属罕见,水源充沛、清澈,土壤肥沃,这些先天优势决定了这里曾经“瓷都之源,名茶之乡”的辉煌并非偶然。

茶、瓷是浮梁的血脉。

所以,谈到浮梁,还得从茶、瓷说起。

图为浮梁县委书记罗建国(左一)接受瞭望智库采访。

1
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产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浮梁茶”就已崭露头角。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说的是浮梁种植茶叶的优越地形条件——地处雨量充沛的丘陵地带,群山环抱、溪涧纵横、植被丰富、水源清澈。在这种环境下出产的茶叶,品质自然没得说。

图为浮梁茶园景色

浮梁茶名扬天下是在唐代,彼时茶业开始兴盛,浮梁逐渐成为全国茶叶贸易的中心,浮梁茶也随着丝绸之路流于海外,出现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况。

农耕时代,茶叶是高附加值农产品,利益颇丰,因此百姓争相从事茶业。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场景,就展现了当时人们不惜与家人离别也要去浮梁买茶的心态,足够说明茶叶贸易给老百姓带来的利润有多丰厚,也说明了当时浮梁茶的品牌影响力。

当然,国家经济也从浮梁茶业受益良多。

唐代中期后,茶叶生产经营成为朝廷重要财源,国家为此还专门设立了茶税。最鼎盛时,浮梁每年供奉给朝廷的茶税能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也有“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的记载。要知道,我国金融业最发达的上海市,2018年金融业GDP也仅占全国金融业GDP的8.37%。

不仅如此,浮梁在经济上的突出贡献还奠定了其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此话怎讲?

在唐代,全国县衙都为七品,只有浮梁是正五品,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政府拥有地级市的级别。

图为浮梁古县衙——“江南第一衙”

后来到了宋代,浮梁依然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茶叶品质相比之前也有了极大提高,衍生出众多名贵品种,进贡到朝廷,当时红极一时的浮梁茶御用品牌“仙芝”“嫩蕊”等依然流传至今。

清朝光绪年间,浮梁制茶工艺进一步得到改良,成为全国少数生产红茶的大县之一。那时,许多欧洲人通过海上航道来到中国,被浮梁红茶深深吸引,从此养成了饮茶的习惯,饮茶风气也就随之在欧洲扩散。

一时间,浮梁红茶产量暴涨,远销海外。

1915年,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浮梁的功夫红茶被民国政府推荐参加,一举获得金奖,从而奠定了与“茅台”同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浮梁茶在全国占据的重要地位依旧无可辩驳。

2
没有浮梁,就没有景德镇

 


 

提到瓷,我们或许更容易想到景德镇。

但其实,从唐朝天宝年间直到上世纪50年代,长达约1200年时间里,景德镇这个“镇”一直归浮梁县管辖。

尽管之后景德镇成立了县级市、地级市,一跃成为浮梁的领导,但也许因为不好意思,景德镇名字里的“镇”字却一直保留。

从历史来看,没有浮梁就没有景德镇的辉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浮梁县始称新平县,可以推断,在汉代浮梁已经有陶器烧造历史了。随着唐代饮茶风气兴起以及浮梁茶的盛行,茶具需求也随之上升,景德镇的瓷业逐渐扬名。

到了宋代,景德镇瓷器名声大噪,逐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甚至在浮梁设立了全国唯一一个瓷器管辖机构“浮梁瓷局”。全国陶瓷领域的达人汇集于此,进一步提高了景德镇制瓷业的专业化和精工化。

像青花瓷的盛行就受到了浮梁瓷局的影响。这种富有异域风情的青花图案瓷器迎合了西亚客人的口味,在浮梁瓷局的支持下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并随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在世界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元代青花瓷代表作——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铜器 。图源:故宫博物院

明代浮梁瓷业地位进一步提升,设置了御窑厂,专为宫廷烧制外交、礼品用瓷。清代,浮梁制瓷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品质精细、造型多样、彩釉丰富,许多还成了传世珍品。

浮梁瓷器为什么好?

第一,燃料资源优质且充足,为瓷器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浮梁县森林覆盖率极高,可以随时随地为烧制瓷器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同时,当地富有的松木更是燃料中的精品,油脂多、火焰旺、燃烧时间长,有助于烧造出品质稳定的瓷器。

第二,水源充沛、水质洁净,确保了制瓷坯的品质。

在瓷器成坯过程中,淘洗、塑型等环节对水的纯净度要求极高,也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否精美。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清澈的水源,满足了这一关键条件。

第三,景德镇陶瓷有取胜的“法宝”——高岭土。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风靡世界,其尚好品质的源头就是高岭土。这种上乘的瓷土在我国东南省份都有分布,但浮梁高岭山所产的高岭土被世界公认为是最好的。

高岭土其实是一种由长石类岩石经几百万年风化而成的金属矿产,外形呈白色土状,细腻、松软。

图为德国迈森瓷器博物馆内展示的制瓷原料配方:石英、高岭土和长石。

高岭土最早开采于南宋绍兴年间。元朝前,制瓷主要采用瓷石作为原料烧造瓷器。这种单一配方烧造的瓷器缺陷明显,不仅不易塑形还易开裂。直到元代,人们发现了高岭土,景德镇开始采用瓷石混合高岭土的配方,使瓷器品质显著提高。

由于高岭土铝含量高,以其为原料的陶瓷在烧制时可以耐受高达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打造出来的瓷器不仅韧性更强、外形更薄,形态也更加丰富。这些瓷器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踏出国门并震惊世界,一些外国陶瓷爱好者甚至自发来到浮梁,探寻其中的奥秘。

1896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到高岭山,找到了这种白色的土。回国后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国》中详细介绍了这种土,并用当地地名为其冠名为“高岭土”(Kaolin)。

图为李希霍芬石刻像

今天,当你在英文字典里查阅“Kaolin”一词时,它所代表的早已不仅是狭义上的高岭的瓷土,而是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称。这足够说明,浮梁作为“瓷之源”对陶瓷界的影响已跨越世界。

 

“Kaolin”在牛津字典中的释义是一种用于制药和制瓷的白土。

3
太“南”了!

 


 

高岭土虽好,也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浮梁茶品质再佳,没有市场也没有发展的动力。

历史上,浮梁茶与瓷的成就总是相得益彰。

然而,它们也见证了彼此走向消沉的时光。

先倒下的是瓷。

高岭土家喻户晓后迎来了大规模开采,到清代时,高岭村的高岭土几乎已被开采殆尽!留在当地的,只是供人凭吊的采矿遗址。

图为高岭瓷土矿遗址

建国初期,浮梁境内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矿点,到上世纪80年代,瓷土的年开采量达到35万吨。事实上,瓷土作为稀有矿产十分有限,竭泽而渔不仅不利于产业持续发展,也会对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眼看矿产资源日渐减少,国家有关部门不得不敲响警钟,实施限制政策。

2007年浮梁瓷土矿的开采量已经降到8.8万吨,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破产、倒闭,与瓷土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也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景德镇的瓷器也不再使用当地的瓷土。

2009年,景德镇被国务院明确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随着窑火渐渐清冷,浮梁几百年来在制瓷业的荣光也慢慢褪去。

接下来是茶。

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行政区域由景德镇市直辖,浮梁茶几近销声匿迹。在此之前的短短数年里,浮梁茶还被苏联国家产品鉴定委员会确定为珍品,甚至还获得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看似前途依然大好的浮梁茶,为何突然黯淡了?

这与历史的变革紧密相关,也与浮梁自身的抉择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水平低,高档的浮梁茶在民间缺乏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又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禁止私人贩卖流通各种商品,尽管有需求但无市场渠道,制约了浮梁茶的发展。

交通发展也使得浮梁全国茶叶市场的地位逐步弱化。

在古代,丰富的河流赋予了浮梁作为贸易集散地的重要地位,来自江浙地区、安徽的茶叶进入北方前都会通过这里。但随着京广铁路和鹰厦铁路修通,上述产地的茶叶可直接进入北方市场。

浮梁还错失了竞争良机。

新中国成立之前,战乱导致我国东南省份茶业普遍不景气。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整体形势趋于稳定并迅速迎来经济发展的大潮,福建、浙江两省政府十分重视复兴传统茶业,很快两省的茶叶品牌就享誉全国。当时缺乏竞争意识的浮梁茶显然“慢了半拍”,就这样被PK了下去。

事实上,不管浮梁瓷还是浮梁茶,衰退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浮梁县作为江西省的一小部分,其发展受到了大环境的制约。

历史上,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只要一个地方交通便利,农作物丰富,并且科举占优势,这个地方就会发展得还不错。但进入工业时代后,一个地区能否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区是否有矿产资源、能源和大型工业企业,以及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

浮梁所在的江西,古代时与中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都以单一的农耕为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才开始衍生出更多元化的发展脉络,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地区的发展规划统一受国家安排,考虑到江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实在适宜发展农业,江西因此被设定为以农业为主。

当时,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三线建设”,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良机,江西虽然也被规划为“小三线”,但鲜有大型工业企业在此布局,更别说像浮梁这样的小县城了。

改革开放后,作为内陆省份的江西与周边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就算想借势沿海省份发展,也受到江西地势的制约——自南向北倾斜、与东南部邻省多高山阻隔,资本吸附受到影响。

茶业衰退,瓷土枯竭,重要工业基础缺乏……

浮梁,太“南”了!

但浮梁并不孤单,其困境也是中国众多中西部工业基础薄弱县域的缩影。

4
怎么突围?

 


 

怎么办?

改革开放后,眼看东部沿海各县域凭借自己优势探索出了各种模式,在县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浮梁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一时间没有找到比较优势,慢慢陷入了困顿和迷茫。

1988年浮梁复县,正逢改革号角最响亮的时候。也就是那时候,中央开始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此后,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浮梁仿佛也慢慢清醒,那一方未受污染的水土,不就是浮梁最大的比较优势吗?!而且这样的比较优势越来越珍贵。

经历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浮梁,逐渐把建设重心转向生态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严格管制林业和废水,杜绝重污染、破坏生态的工业项目入县……昔日的荒山重新披上绿色新衣,浮梁的母亲河昌江也越来越清澈,生态农业的底子越来越好了,经济效益逐渐显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声甚多,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初尝甜头的浮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浮梁县一直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成效也有目共睹:

*县域内维持数百种野生动物和上千种野生植物;

*森林面积35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1.4%;

*全县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其中一类水质256天,占全年的72.6%;

*空气质量全年364天保持优或良。

当地民众告诉库叔,在浮梁的森林里遇见野熊遛弯并不稀奇。

浮梁立志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结合文化资源,实现绿色崛起。使命在身,浮梁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复兴茶业。浮梁正在努力把茶业打造成浮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图为浮梁茶园正在进行繁忙采摘 图源:新华网

第一招是夯实基础,扩大茶园面积和从业人数。

在茶业不受重视的那些年里,土地萎缩情况严重,茶园种植面积大量减少。近几年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浮梁茶园面积稳步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9万亩。

涉茶队伍也不断壮大,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从复县时的62家,发展壮大到现在的159家,茶农人数从3.2万人增加到5.6万人。

第二招是提高生产能力。

浮梁茶企大部分规模较小,存在众多的专业合作社和茶农散户,他们的加工方式陈旧、加工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茶叶资源浪费较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这几年,浮梁对茶叶生产技术进行了改良,基本实现“五机化”——机剪、机采、机制、机耕和有机化。茶产量从复县时年精、初制一体化加工0.4万吨提升到现在的1.2万吨。

采摘技术的升级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产业结构优化。

复县后,浮梁茶叶总规模已近10万亩,但产出比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实现机械化采摘后,春夏秋茶都可以实现采摘。三季采茶、四季生产,带动了浮梁县大宗茶的生产和加工,产量增长了15%。

最后是打响浮梁茶的知名度。

在国内,像浮梁这种自古出名的茶叶品牌并不少见,但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加强竞争力就显得非常关键。此外,中国茶企存在小而分散的特征,有数据显示,在全国有7万多家茶企,但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1%。

浮梁认识到区域公用品牌(该类品牌由“产地名+产品名”构成)建设的重要性。在夯实了产业基础后,2010年起浮梁就逐步将重心转向品牌建设,采用“双牌双名·母子商标”的运行模式,形成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互推共促。

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对浮梁茶母品牌的历史文化、区域生态、人文情怀等资源挖掘整合,进行宣传、推介和打造,如举办茶文化节、挖掘非遗文化、出版作品集等提升知名度,带动子品牌的销售。

另一方面,产品的子品牌也在自身的包装、广告、店面、推广中深度使用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

在公用品牌带动下,浮梁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2019年,浮梁茶品牌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体系中,品牌评估价值23.76亿元,列全国108个区域公用品牌第27位,江西省第二。而在2010年时的估值还仅为2.03亿元。浮梁茶还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省品牌100强。

为了让浮梁茶飞入寻常百姓家,浮梁茶不仅有线下经销渠道,还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

茶叶复兴,带动了浮梁县的经济,富了老百姓的生活。

2018年,浮梁茶叶总产量9600吨,第一产业产值6.62亿元,综合产值15.6亿元。

把几块钱一斤的茶叶提高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一斤,茶农年收入从复县时283元达到了现在的10200元。

目前,全县直接参与扶贫的茶企、合作社共42家,惠及贫困户1592户4218人。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扶贫开发公司,按照一户两亩的标准发展茶园生产,让他们直接参与分红。

接下来,浮梁还准备打造全省最大的茶产业示范区,力争发展和改造良种茶园3万亩,茶园总面积达20万亩,茶叶总产量突破1万吨,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努力将“浮梁茶”打造成全国知名区域品牌。

5
与世界对话,小县城的底气何在?

 


 

过去一千多年,浮梁县孕育了景德镇。如今,景德镇要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浮梁依然全力以赴。

今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要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在传承陶瓷文化方面,浮梁肯定有话语权。

或许你会想,“瓷源”浮梁的高岭土几近枯竭而被限制开采,不能再为景德镇制瓷提供生产原料。今天的浮梁如何支持景德镇发展瓷文化?

转型!

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瓷文化遗产,浮梁这个“后花园”能有力地承接景德镇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接世界各地瓷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这与国家的安排不谋而合。

浮梁为此也下了很大功夫。

先是夯实交通基础。

浮梁县本身具有相对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机场距中心城区仅4公里、驱车十来分钟就能到达的景德镇北高铁站,以及六个高速路口。未来三年内,随着昌景黄高铁在瑶里设站,浮梁将迎来第二个高铁站,成为与全国连接的新窗口。

同时,浮梁还将加快推进景瑶公路、青蛟线等道路建设,打通全县景区道路网络,实现“半小时旅游交通圈”,为“后花园”对话世界创造坚强的交通保障。

图为昌景黄高速铁路 图源:上海铁路局

再是在积极保护的同时,重点挖掘、开发陶瓷遗址供游客参观。

浮梁的高岭矿山公园、东埠码头、天宝龙窑、瑶里古镇等区域,曾对瓷土集散、瓷器交易发挥过重要作用,留下大量与瓷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

瑶里是古时浮梁茶瓷重要发源地,保存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原始的自然风貌。

 

图为东埠码头景色

图为古窑遗址,坐落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之中。

然后是推动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浮梁寻求推动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将一二三产业串联起来。景点观光结束后,游客们还可以在当地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茶园尽情体验农事采摘,品尝当地美食,进行文化探访,甚至体验当下最流行的健康疗养。

浮梁还采用“旅游+景区+家庭旅馆+农家乐+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今年1至9月,浮梁县接待游客69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33万人次,总收入31.5亿元。仅此一项就带动了贫困户300户915人,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

浮梁休闲农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吸引了大规模的生态农业项目投资,比如浮梁近两年打造的 “高岭·中国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和荻湾乡村振兴开发项目,分别获得投资50亿元和42亿元。

最后再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为景德镇培养陶瓷人才。

浮梁县目前引进了四所高校——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县,有如此密集的高校分布并不多见。

基于浮梁深厚的陶瓷文化背景,四所学校都设立了一批与陶瓷相关的特色课程。一批具有“传承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小县城源源不断涌现。浮梁开始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艺术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

接下来,浮梁还规划建设集陶瓷人才培养、陶瓷艺术创新、陶瓷科技研发、陶瓷文化交流、陶瓷创客创业为一体的“陶大小镇”,把浮梁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图为浮梁城市景色 图源:浮梁新闻报

从2010年到2018年,浮梁全县生产总值由54.3亿元增至12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5.39亿元增至11.97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都显著提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7.16亿元,增长了61%;第二产业增加值64.3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由13.39亿元增长至38.52亿元。

绿色为先,今后浮梁还准备进一步向陶瓷及陶瓷文化创意、电子陶瓷、航空配件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力,全力夯实基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浮梁还在这条复兴之路上继续探索。绿色是这条路最鲜明的底色,民族文化是这条路的根基,引领着浮梁人冲破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层层关卡,收获一份份沉甸甸的获得感。

浮梁,重焕光辉,指日可待。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瞭望智库:中国有不少县很着急!原有支柱资源枯竭,传统核心产业不振,现代工业基础缺乏,怎么办?|2019-12-2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