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上述内容选自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的《隆中对》,系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交流内容,后世普遍认为里面蕴含直接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故而《隆中对》在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评价相当高,入选了当代初中语文教材,很多读者耳熟能详并能倒背如流,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经典。
《隆中对》虽为千古名篇,但战略运用的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甚至直接埋下了蜀汉灭亡的祸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是这么规划的,刘备实际也是这么运作的,其命关羽尽起荆州兵,发动攻击曹魏的襄樊之战,关羽最初虽重创曹魏,威震华夏,但终丢失荆州,败走麦城,父子被杀;若说关羽兵败,是源于其过于自大或者是兵力不足,那么之后刘备起倾国之兵兴兵伐吴为报关羽之仇,力图再次夺回荆州,为何在夷陵之战中再次战败并托孤白帝城呢?
蜀汉集团全力践行隆中对策略,襄樊与夷陵两次战役均为争夺荆州,但均告失败,从两次战役结果可以看出,不仅派一上将率荆州之军攻宛城和洛阳这一战略构想根本就无法实现,甚至埋下了蜀汉灭亡的祸根,直接促成了蜀汉灭亡,理由是:
军事方面,两大战役失败,极大削弱蜀汉军事力量。刘备生前,蜀汉集团军事主力是包括刘琦在内的荆州兵。襄樊之战,关羽率领荆州兵马主力全军覆没,夷陵之战刘备又将当初进攻益州带走的剩余荆州兵主力折损殆尽。
政治经济方面,刘备、关羽为首的荆州集团因军事势力削弱,进而导致其政治地位削弱,直接加速了蜀汉灭亡。刘备建立的蜀汉集团从政治结构上看犹如一块三明治,上层是关羽、张飞为代表荆州集团,中间是原益州刘璋手下的东州集团,最下层则是益州士族集团。两大战役失败导致荆州集团被严重削弱,东洲集团和益州士族开始冲击权力顶层,而力量削弱的荆州集团,由于失去荆州的经济与军事支持,只能勉强应对。
人才方面,东州集团和益州士族控制了底层官吏任免,长期对荆州集团形成以下克上的钳制(益州士族集团尤其对曹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羡慕不已,这种制度让士族得以完全控制官吏任免)。有鉴于此,诸葛亮为了平衡三方利益,厉行法治,试图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做法非常无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明证。原本马谡是荆州集团中非常难能可贵,甚至是能够接替诸葛亮的后起之秀,但为了弥合内部斗争,体现一碗水端平,只能忍痛斩杀。此后荆州集团人才日渐凋零,体现在军事上,就是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夷陵之战后,若说东州集团还在看诸葛亮笑话的话,那么益州士族集团则是坚决的投降派,诸葛亮死后,对益州士族的压制几乎完全丧失,他们合力将姜维排挤出权力中心,并一直散布投降魏国论,其中尤以诸葛亮最为反感的大儒谯周为代表。据《三国志・谯周传》记载,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长趋直入,逼近成都。刘禅于是召群臣商议对策,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蜀汉灭亡第二年,魏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卖国求荣的谯周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
隆中对致命缺陷到底是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诸葛亮千古名篇看似完美,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战略失误,而这一的重大战略失误有人早已看穿,此人便是蜀汉集团的另一位奇才,位列三国四大名士、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三国演义中,三国时期的神秘大隐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
据西晋司马彪撰写的《九州春秋》这一史料记载,庞统曾向主公刘备表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可见,庞统对隆中对做出了八字评论是: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显然庞统并不看好隆中对战略,认为这已经不是北伐恢复汉室能否成功,而是三足鼎立之势都难成功的问题。
虽然,庞统在担任军师帮助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早早死在了雒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庞统在战略上比诸葛亮看得更远。
那么,庞统认为隆中对的致命错误到底是什么呢?隆中对的核心战略要跨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州,认为只有雄踞荆益两州才有同时出兵夺取天下、匡扶汉室的资格。庞统与诸葛亮的分歧就在于,荆州和益州,哪个地方应该作为蜀汉集团的根据地。
在庞统看来,荆州残破,当攻取益州,以之作为蜀汉集团的根据地,方可长远图谋霸业,主张首先将主要精力放在益州、汉中等地上,反对蜀汉在荆州这个四战之地上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认为最好不要对荆州存有太深执念。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则中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在《出师表》中对益州的表述是“益州疲敝”,两者结合起来看,诸葛亮力主将荆州作为蜀汉集团可做用武之国的根据地,而非益州。
当年,正式在庞统大力劝谏下,刘备下定决心攻占益州、汉中,奈何庞统命短,征战益州过程中,早早命丧落凤坡,令其雄韬伟略未能全部施展。此后,隆中对战略之下,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过分执著于控制荆州,并将荆州作为用武之地,最终导致了蜀汉灭亡的悲剧。
从后来发展看,蜀汉集团失去荆州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庞统规划的以益州根据地路线上。从三国时代四大战役来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中有三个爆发在荆州地区,荆州果如庞统所言,成了”荒残之地“,而庞统对隆中对的战略评价,除非部分放弃荆州否则“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也同样应验,自夷陵之战蜀国失去荆州后,蜀和吴才真正结盟,三国鼎足之势才完全确立。
历史证明,庞统的战略眼光是超前的,只可惜蜀汉在襄樊和夷陵之战失败后元气大伤。如果当年刘备率先采用庞统的策略,全力经营益州和汉中地区,像秦国、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全盘控制汉中和益州四川两大粮仓后,出关中、下楚地,则必然能够一统天下。血饮在前面的文章分析过,单以军事地理角度论述,只有控制关中、益州所在的中国地理第二阶梯,然后顺势南下,方可一统天下,从当年的大秦帝国、西汉、东汉、隋唐、蒙古、清朝,到如今的新中国,都是这样完成天下一统的。是故,以历史角度看,隆中对的这一缺陷确实相当致命。
荆州为何不能作蜀汉的根据地?
农业方面,荆州位于地理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处以西,我们知道,地理两阶梯交界地区往往崇山峻岭,异常陡峭,而一旦冲过阶梯交接区,就是一马平川,荆州正好避开了两阶梯交界处,属于平原地区,且该地区水系发达,交通便利,盆地众多,使得该地区农业发达,而农业就是古代国力的核心。
人才方面,当时的荆州可谓人才济济。黄巾之乱以后,该地区因为远离中原主战场而幸免于难,更因为这里是北方居民躲避战乱的必经之地,故而人口众多,英雄辈出:号凤雏的庞统是荆州襄阳人士;号卧龙的诸葛亮出山前隐居于荆州新野;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徐庶,并与庞统交往密切的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定居于荆州襄阳;名士庞德公也同样客居荆州。
荆州农业发达、人才济济这是诸葛亮提出占据荆州的理由,但诸葛亮忽略了荆州还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荆州不能作为蜀汉的根据地,原因就出在这里。
军事上,以当年东汉行政区划,荆州位于天下中心,荆州所属武汉更有“九省通衢”之称。从荆州出兵,既可向西北进攻长安-宛城-洛阳,又可向东北进攻许昌、陈留,亦可向东南进攻孙吴东进前哨柴桑,还可向西南可以进攻巴蜀腹地,实乃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谁控制这里,谁就能够卡住其他各方的脖子,是货真价实的“四战之地”。
对孙吴来说,无论是魏国还是蜀国攻占荆州,控制长江上游,孙吴都将面临水陆两向攻击,都将被迫两线作战。后来的事实证明,孙吴灭亡就是因为晋国灭蜀以后,攻占长江上游,晋国大将王睿从上游的江陵大规模造船南下,另一路晋军则从合肥地区渡江,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灭了孙吴,而晋国这两个攻击方向就是原蜀国和原魏国所在地,且晋灭吴的基本路线就是攻克荆州北部丹阳城之后南下,所以说荆州就是东吴的战略屏障。
荆州的重要性,孙吴早就看出,不仅在吴蜀结盟期间就曾命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甚至在更早的203年,孙吴就击杀刘表大将黄祖,夺取柴桑,打开攻取荆州的西进大门,说明孙权充分意识到,荆州是其国祚之命门所在,吴国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控制荆州。
从地理阶梯上看,如果不占有荆州,则东吴是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从地图上看,曹魏和蜀汉无论谁占领荆州,合起来都将控制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交界处的突出部,一旦西向,必然形成猛虎下山之势。史料记载,曹操占领荆州以后,率领号称80万大军南下,就对孙吴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甚至让孙吴内部的投降派差点占据上风;关羽率军北上攻克荆襄的时候,孙权不顾吴蜀结盟,即刻派吕蒙率军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军,与曹魏徐晃军共同击溃关羽,导致关羽兵败身亡。所以,对孙吴来说,绝不允许任何一方势力独霸荆州,扼其咽喉。
对曹魏来说,荆州处于天下中心,只要攻占这里,就可以进攻向西进攻益州,向东进攻孙吴。无论是蜀汉还是孙武攻占荆州,尤其是襄樊之地,则宛城背后的长安-洛阳一线将全面动摇,而该地区一直是曹魏占据中原地区的核心,当年曹操就是依托这里才打赢了袁绍。故而,这里是曹魏的国祚根基所在。一旦根基被吴蜀任何一方控制,都可以直捣曹魏心腹。
故而,荆州是天下通衢,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谁能够控制这里,谁就能够钳制其他两方,而无论谁单独控制这里,都会遭到其他两国联盟的合力打击。所以,荆州绝对不能作为根据地,更不可能作为立国之本。有史为为证:
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荆州后南下,刘备与孙权结盟,双方鏖战赤壁,最后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之后吴蜀瓜分荆州,曹操退守襄樊;公元219年,关羽尽起荆州之兵北伐中原,围襄阳,攻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随即魏吴结盟,东吴主战派吕蒙白衣渡江与曹魏徐晃军前后夹击关羽,关羽兵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公元221年,蜀主刘备尽起蜀国之兵讨伐孙吴,意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魏吴再次结盟,结果张飞被杀,沙摩柯阵亡,黄权被迫投降,最后刘备托孤白帝城,愤懑中离世。
由此可见,虽然蜀国与东吴之前结盟对抗曹魏,但蜀国从荆州北上攻击宛、洛后,东吴迅速与曹魏结盟,联合攻击蜀国。东吴缘何如此善变?因为,蜀国夺取荆州这一四战之地,压住了东吴的国祚命脉。这种情况下,占据荆州最大面积的蜀国与东吴的利益根本无法调和,所以即便有联弱抗强的同盟协议在先,蜀国从荆州北伐中原同时威胁吴魏,所以才有了曹魏与孙吴的联手。这就是隆中对战略错误的根本逻辑。
隆中对的两个重大教训
以史为鉴,隆中对的战略失误可以得出两个重大教训。
第一,四战之地不能作为安邦定国的根基所在。孙子兵法有云,衢地只能合交,而不能强攻。一旦将国家根基建立在四战之地之上,则必然引得周围国家群起而攻之,其结果必然是国力衰竭甚至灭亡。襄樊之战前,刘备向东吴借南阳郡南部,使得蜀国成为荆州控制区域最大的国家,引发东吴主战派周瑜和继任者吕蒙严重不满,孙吴多次讨要南郡和主张重划双方利益未果,致双方摩擦不断,最终孙吴只能采取军事手段,致关羽兵败身亡,全军覆没。刘备集团成于荆州,败于荆州,根本原因就在于选错了根据地和战略重心,将国祚建立在四战之地上,最终导致自我孤立,引得敌人联手。
第二,只有建立稳固的大后方,才能最终真正夺取四战之地。蜀汉刚刚攻占益州,大后方还没有建立,就迫不及待的从荆州出兵北伐,最终饮恨。反观秦汉、隋唐等,则首先占领关中、川蜀,并全力提升综合国力,待时机成熟后,方才开始南下夺取四战之地,而秦国统一六国最先灭的就是位于四战之地河东-河内的韩国和魏国,然后一统天下。如果蜀国能够以益州-汉中为根据地全力发展,那将是另外一种结局。
吴起灭秦方略的战略启发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血饮总结出来的两则教训有多么深刻,再分析一个战国时期的战略思想,以期大家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个例子就是战国时期一代奇才、权兼将相的吴起提出的灭秦方略。
战国时代,魏国先于其他各国启动变法,而魏国之所以率先变法是因为,三家分晋以后,魏国分得了当时最富庶的河东以及部分河内地区,该地区处于黄河两岸,与荆州一样都是灌溉便利、水系发达、交通便利的四战之地。在那个铁器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时代,土层浅且肥沃的河东、河内之地就成为天下粮仓。当时位于此地的河南就是殷商核心地区,彼时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中心、四战之地,其战略地位一如三国时代的荆州。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迅速强大,李傀隐居后,吴起从鲁国来到魏国施展抱负,向魏国提出灭秦一统天下方略。其战略核心就是向东控制函谷关,依托魏国河东之地,夺取函谷关以西地区的河西之地,控制黄河两岸,进而夺取关中地区,将关中地区开发成魏国大后方,与魏国河东、河内一道成为魏国根据地,把魏国腹背之敌驱赶到河西走廊的戎狄之地,使之自生自灭,然后将关中、河西、河东、河内连成一片,其后再逐鹿中原,一统华夏。
吴起的这一方略与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的路径几乎一模一样,秦国是先控制关中平原,然后攻占蜀地,建立稳固大后方,之后先夺河东,再占魏韩所在河内之地,然后从蜀地出发顺江而下灭楚,也是血饮所称的先控制地理第二阶梯,然后顺势而下,灭掉第三阶梯上的六国。
第二个灭亡的应该是魏国,而非赵国。
吴起方略被魏文侯接纳,公元前409年吴起受命出征秦国,在此期间,吴起训练出战国时代四大劲旅(赵边骑、魏武卒、齐技击、秦锐士)中的第一支——魏武卒。公元前389年,吴起亲自率军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与秦惠公率领的五十万秦军战于魏国阴晋,吴起大破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
经过20年经营,吴起尽占河西之地,并在此建立西河郡,并担任西河郡守。经营河西期间,吴起在黄河边建立离石要塞,并控制函谷关——崤山,将秦国死死压制在栎阳一线。就在吴起准备大展宏图,欲将秦国一举赶往河西走廊进占关中之时,吴起因中了魏国权臣的奸计,而与魏武侯生出嫌隙,最后被迫离开魏国前往楚国,留下部将龙贾统帅河西守军。
吴起离开魏国以后,在楚国发动变法,于公元前381年客死他乡,自此吴起的灭秦方略即告中断。等到魏惠文王继位之后,魏国朝堂围绕国家战略开始发生动摇。魏国朝堂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以上将军庞涓为首的军方要求继续贯彻吴起灭秦一统天下方略,主张尽起魏军主力与秦军在河西决战,彻底灭掉秦国,然后再东出,灭掉韩魏,完成天下一统。但是以魏太子申、魏公子卬为首的贵族势力则主张先吞并三晋中赵韩,尽占天下最富庶的河东——河内四战之地,然后灭燕、楚、齐完成天下一统。
从战略上看,魏国朝堂西进灭秦与东进灭赵韩的争论,与诸葛亮和庞统关于应该将西边的益州与将东边的荆州哪个作为国家战略方向的争论如出一辙。这种争论旷日持久,相持不下,最终在保持中立的丞相公叔痤去世、公子卬出任魏相以后决出了胜负。在魏惠王支持下,魏相公子卬和太子申的意见占了上风。魏国定下了先灭赵韩,统一三晋,然后一统天下的方略。
对魏国君臣来说,灭掉韩国就可以将魏国分割开来的河东、河西之地合为一体,并吞全部河东、河内之地,从这里便于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敌人进攻。一如当年关羽尽起荆州之兵攻打曹魏的襄樊一样,公元前353年,魏国起兵二十万,由上将军庞涓统领,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一场决定魏、齐、秦、韩、赵、燕六国命运的大规模诸侯争霸战全面拉开帷幕。
魏国出兵以后,赵国即可向齐国求援,在惊才绝艳的齐国军师孙膑和齐威王看来,魏国一旦灭掉赵国,接着灭韩,河东河内将尽入魏国囊中,一旦向北灭掉燕国,那么黄河以北地区都将成为魏国领土,齐国被灭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齐国认为,河东河内这块四战之地决不能落入魏国之手,黄河以北地区均势决不允许魏国破坏。
随后齐国出动以战国四大劲旅之一的“齐技击”为核心的齐军主力,在孙膑指挥下,围魏救赵,将魏军主力诱至桂陵山地,消灭了庞涓率领的十万魏军主力,此战导致魏武卒主力遭遇重创,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
再如当年刘备尽起蜀国之兵攻打东吴一样,十年后的公元前343年,同样不甘心的魏国为了补偿“桂陵之战”的损失,再次发兵攻打韩国。基于同样的考量,齐国再次以孙膑为军师、田忌为主将,出兵救援韩国,孙膑故伎重演以减灶诱敌,再将魏军主力诱至齐国边境的马陵山地,把魏军主力全部消灭在了马陵山地内,魏武卒精锐和魏国铁骑主力全军覆没,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与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一样,魏国折戟沉沙,魏武卒这一战国劲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魏国战略方向的选择错误给了秦国崛起以时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魏国则一直蔑视秦国,在争霸中原的时候,魏国更将其河西守军中的精锐魏武卒全部内调,只留老将龙贾统帅的老弱残兵驻守。公元前340年,魏国十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至此,遭受重创的魏国全面退出争霸舞台。日渐萎靡,直到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与蜀国结局相同。
在整个国家战略中,魏惠王犯了和刘备一样的错误,一是放弃吴起灭秦一统天下方略,将统一天下的根据地建立在四战之地而不是关中-川蜀这个大后方上,最终引得诸侯合力攻打并遭遇惨败。二是为眼前暴利驱使,意图独吞最富饶的四战之地,引得各国共同干涉,最终丧军辱国。由此可见,从军事战略角度而言,如非实力绝对超然,对四战之地应该结盟,维持相对优势。试想,如果魏国践行吴起的灭秦统一天下方略,先占领关中、川蜀,再向南出击,拿下河东-河内这个四战之地,历史又将如何?
以古鉴今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群雄争霸,天下苦美久矣,风云跌宕之间,刘备和魏惠王的失误以及庞统和吴起的战略,对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博弈中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首先,建立中国自己的大后方,才有资格和能力去争夺四战之地。在当前世界,全球博弈的四战之地指的就是中东,它是世界围棋棋局上的”天元“。中国应该像秦汉、隋唐那样在建立汉中——川蜀大后方,待实力大增以后才东出争夺天下。
对中国来说,未来争夺天下,关键在整合广袤的欧亚大陆,只有赢得欧亚大陆这个大后方,才有资格争夺中东这个四战之地。从二战结束到2015年,中国对中东始终保持沉默,并不主动介入。从2000年开始,中国开始西部大开发,取得成效后的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该计划目标就是整合欧亚大陆,建立以中国-东盟/中国-中日韩,上合组织自贸区以及中欧自贸区为核心的经济圈。军事上,中国与俄罗斯形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上合组织为核心不断扩大,到2016年年底,上合组织基本拿下了除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外的欧亚大陆陆权控制权。
在实力壮大有了大后方以后,中国开始稳步介入中东局势。2015年9月3号抗战胜利大阅兵拉开中俄战略反击序幕,中俄联手出兵叙利亚,2016年8月到2016年11月,中国快速与叙利亚、黎巴嫩、吉布提、伊朗签署军事合作协议,其中与伊朗签署了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协议。之后中国高调支持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反抗以色列屠杀政策,更直接邀请也门胡塞武装和阿富汗塔利班代表访华,并且向中东派遣特使,甚至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叙利亚打击美以沙支持的瓦哈比恐怖分子。到现在为止,在中俄土伊四国联盟下,美国正在步步后退。事实证明,美国再强也挡不住中俄联手。
其次,中国在争夺中东天元的时候,一定要建立统一战线下的命运共同体,而不能像美国那样独霸天下。
从历史上看,无论谁想染指中东,必然引来其他列强干涉。一战期间,当法国和沙俄与同盟国厮杀的时候,英国出兵百万占领中东石油产区,随后法国与美国联合向英国发难,英国被迫让出中东西部和沙特半岛给美国。二战期间,英国雄踞中东,为阻止纳粹德国从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进入中东,虽广泛结盟并大力发展军事,但最终耗光了国力,被美国取代。
2003年,继承大英帝国衣钵的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妄图独吞四战之地——中东的庞大石油利益,最终引得法德为首欧洲和俄罗斯以及中国强烈反对。从伊拉克战争到现在,美国在中东花费超过10万亿美元,直接诱发次贷危机,致美国国力严重受损。受损后的美国最终也未能在中东确立霸权优势,在中俄土伊联合攻势下,美国已经快要被赶出中东核心区,势力锋线开始向地中海、波斯湾、红海沿线全面撤离。美国失去中东优势以后,法德开始离心离德,其显著标志就是法国提出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和法德绕开美元结算系统单独与伊朗开展贸易。
中国虽然今非昔比,但中东利益庞大,且本身位于三洲五海交汇之地。中东地下埋藏最大的利益是货币霸权这套神级装备,这套装备全世界只有中欧美三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高等级玩家才能穿上。中国一旦迫不及待地独吞货币霸权,必然引得世界权力格局重组,一旦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同样会陷入刘备和魏惠王的险地。所以中国在中东,应该建立利益共同体,在维护联合国宪章这面大旗下,击溃美国的中东碎片化战略,而构建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制胜法宝就是一带一路,通过发展经济,开发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线项目等诸如此类的项目,将沿线国家与中国利益深度捆绑。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伊朗协作,建立稳固联盟,再拉拢土耳其,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美国死灰复燃,还能防止失去美国压制的欧洲冲进中东抢夺货币霸权。
同时,中国主导下的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因为经济实力不足,根本没能力穿上货币霸权这套神级装备,且三方是相互钳制的关系:土耳其虽然有控制四海之地潜力,但能源管线却捏在俄罗斯和伊朗手里;俄罗斯虽然有能源,但是向欧洲突破的海上通道和陆地通道却捏在土耳其和伊朗手里;伊朗虽然拥有油气资源和通道,但是去欧洲的通道却捏在俄罗斯和土耳其手里。中国与三方同时结盟,以一带一路将四方利益结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则四方利益共享,一荣俱荣,一损俱荣。
利益共同体的宗旨就是相互学习、互利共赢,就像最高国家领导人说的那样“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中国借助整合欧亚大陆,势力会越来越强,一旦一带一路穿越越过中东对接欧洲,一旦中欧自贸区成立,并与其他自贸区对接,那么欧亚大陆将成为一个自贸区整体,中国国力将更上一个台阶。一旦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欧总和,那么,天下必将归之若水,剩下的国家将公推中国为盟主,如此中国方能水到渠成地完成整合人类的历史使命。此之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鉴古知今,血饮如此长篇论述中国古代历史,也是让让读者能够由远到近、由此及彼地思考当今中国的全球战略,在命运共同体下自觉抵制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的极端主义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对外战略。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在留言中踊跃发言,提出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6周年,在此缅怀这位永远也不能忘却的伟人!再过一个月不到,春节将至,感谢各位读者在过去一年对本公众号的支持,谢谢!货币战争看不见硝烟弥漫,俯视之下却是血流成河。胜利者权杖上的红宝石摇曳着嗜血的光芒,却不见王座之下尸骨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