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sir 本文系作者授权转载
01
2019年9月,有人统计了部分国家的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表格如下:
除中日韩外,《复联4》几乎霸占了大部分国家的票房冠军位置。
不过表格已经过时了,最新数据是,欧洲国家都被《狮子王》霸占;保守的中东,被电影《阿拉丁》征服。
逃得了复联,躲不过神灯。
而且这些国家的本土票房前十名中,有一半都是美国大片,就连俄罗斯都不例外。
为了有个清晰的对比,我制作了一份地图:
全球范围内,就只有中日韩还能撑得住来自美国的文化洪流。
严格来说,日本和韩国的前十名也有大半是好莱坞电影,而中国的票房前十只有两部来自好莱坞,可以说是很不容易了。
现在再来看2019年的全球总票房排行,分别是:
《流浪地球》流浪到前十名开外,《哪吒》勉强挤进前十,最终也可能会被《星球大战9》超越。
还有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
和这个数字接近的是我们国内的总票房,目前在640亿(人民币)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不仅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极为强盛,同时在文化软实力上也空前强大的美国。
我们的对手,是文化领域里的绝对霸主。
02
有个英文单词叫 Cultural Appropriation ,翻译过来叫「文化挪用」,意思是一个文化底蕴欠缺的国家,可以通过手段来挪用他国文化,为自己所用。
美国是多元文化的民族综合体,奉行拿来主义,因此将「文化挪用」运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阿拉伯的寓言故事《一千零一夜》,就被美国人搬上荧幕,拍成《阿拉丁》,反向输出中东地区;
北欧拍不出《驯龙高手》和《冰雪奇缘》,巴西拍不出《里约大冒险》,法国拍不出《美食总动员》,英国也拍不出《爱丽丝梦游仙境》《勇敢的心》和《指环王》;
伊朗拍不出《波斯王子》,埃及拍不出《木乃伊》,东非拍不出《黑豹》,马达加斯加当然也拍不出《马达加斯加》。
这些大片,全部出自美国人之手。
迪士尼更是成为造梦与精神文化的象征。
白雪、仙蒂、爱洛、爱丽儿、花木兰、贝儿、茉莉、宝嘉康蒂、蒂安娜、乐佩、梅莉达、莫阿娜……各国人民,都希望迪士尼能出一个自家公主。
很多东西,比如说《功夫熊猫》,我们自己来不及做,就被美国抢先做了。关键是别人做得还挺不错,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比我们自己还要「懂中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
还有《花木兰》,从电影预告片来看,质量应该不会差,但值得注意的是,里面会不会是各种东方元素的胡乱堆砌,然后把中国的各种刻板印象全都凑齐到屏幕上?
这对海外那些从不出远门的人、尤其是海外华裔儿童来说,影视所呈现出的中国人文风俗,就会成为他们对中国的印象。
看似在帮我们宣传,其实是美国人在重新解构中国的文化,并套用我们的外衣来表达他们的价值观。
然后代替我们向全世界发声:「这就是真正的中国。」
不会有太多抵抗,因为这是一个钝刀子割肉过程,可以悄无声息地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甚至磨灭掉民族特性。
这不是耸人听闻,过去几十年的好莱坞电影里,充斥着大量以歧视、恶意贬低亚裔人种为乐的情节,因为这样算「政治正确」;
或者夹带一些私货,有意无意表现出来。
举个例子。
昆汀一再强调,自己是如何崇拜李小龙,了解他的一切,那就应该知道李小龙一生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打破黄种人在好莱坞里的偏见。
可惜在电影《好莱坞往事》里,昆汀依然将李小龙塑造成一个狂妄高傲、扭捏做作的跳梁小丑(详细可见《李小龙踢掉了东亚病夫的招牌,现在好莱坞想给我们重新安上?》)。
好莱坞电影还有一个绝对优势,那就是电影的全球发行能力,可以轻易垄断院线排片。
院线为了赚钱,给热门电影更多的排片,这无可厚非。但从结果上来说,最终就会呈现出马太效应。
比如在韩国,就有多位导演抗议《冰雪奇缘2》的排片占比过高,提议通过立法限制「银幕垄断」。这种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嘲笑,但这些韩国导演又何尝不是希望给其他电影,尤其是那些质量不错但知名度不够高的电影,留一点生存的空间。
比如我们国内的《复联4》排片,高达99%,演员王景春甚至发微博反讽:「必须100%排片啊!」
我能理解,他主演的国产电影《地久天长》,豆瓣有20万人打分,评分8.0,算是很优秀的国产片了,最终票房4500万。
折戟沉沙的还有《撞死了一只羊》,王家卫监制,因为坚决不改档期,最终票房1000万。
「即使只有0.1%的排片空间,也代表着有99.99%的进步余地」,王家卫说的这句话,听着很心酸。
我们的优秀电影其实有不少,但真正能在海外传播开来的,寥寥无几。
比如《流浪地球》,成功打开了中国科幻大门,虽然有一些瑕疵,不影响它质量。但到了海外,由于宣发能力太差,许多电影院根本上不了。
在全美,只有AMC旗下的64家影院有上映(还因为AMC是万达持股的),最终票房在600万美元左右,成绩算很惊艳了。
只是可惜,进不了北美华语片的票房前十。
没关系,再接再厉,只要中国科幻片能整体崛起,后续能继续保持这种质量,终究能突破外国影院的封锁。
毕竟谁都不会和钱过不去,高上座率的电影,资本家们都喜欢。
只是可惜的是,后来出了《上海堡垒》。
03
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不仅和好莱坞有关,更和整个世界的互联网产业格局有关。
比如脸书(Facebook),全球用户超过20亿,每月的活跃用户数量,甚至超过基督教的教徒总数,地位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微博;
脸书旗下有三款聊天社交软件,分别是Messenger、Instagram和WhatsApp,总用户数超过20亿,相当于微信QQ在国内的主宰地位;
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油管(YouTube),月活跃用户达到20亿,相当于国内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的组合;
全球最大搜索引擎——谷歌(Google),是大部分国家的指定搜索工具,用户数无法估算,地位相当于国内的百度+360搜索;
还有许多用户超过10亿的巨无霸软件,我就不列举了。
试问,当这些美国互联网产品,成功打入到各个国家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垄断了全球的解释权。
也因此,中国很难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会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筛选过滤,扭曲本质。
是的,软件是工具,工具不分善恶,但掌握工具的公司,却有它的政治立场。
比如谷歌,我知道国内有许多网友对它的印象不错(全靠同行衬托),「不作恶」一直是谷歌的理念。
的确,早期的谷歌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发展一帆风顺,不刻意追求利润,可以做许多「很酷」的事情。
到了互联网下半场,竞争激烈,用户增长迟缓,为了盈利、为了对股东负责,谷歌开始「作恶」了。
我只说谷歌的三件事:
第一是通过互联网入口来干预舆论,对用户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
在美国总统大选上,谷歌的搜索栏里,希拉里选项被人工放置在前列,其中至少有5000万张有效票被转移;
第二是谷歌街景车恶意搜集用户的电子邮件、短信和信用卡支付信息等数据。
一开始被曝光后,谷歌还会澄清、拒不承认。
后来相继被英国、法国、德国和韩国官方用证据打脸后,谷歌才将锅甩给某个员工,说是个人行为;
第三是谷歌和美国国防部合作,携手军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无人机的航拍分析能力。
为了赚钱,谷歌不惜参与武器的研发(当然,作为美国企业,他们可能也是迫于无奈)。
最厉害的手段,往往表面伟光正,打着维护言论自由、保护学术公正的旗子,背地里却偷偷做一些隐晦手脚。
所以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我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我只是遗憾,为什么我们国内的搜索引擎如此不争气,弄出太多惹民愤事情,才让人觉得宁愿用谷歌也不用它……是真的安逸太久了。
再来谈谈谷歌旗下的视频网站——油管(YouTube),里面有大量对华裔不友好的视频。
比如前几年,有一段美国黑人的说唱视频,歌词详细介绍了为什么华人更值得抢劫,「首先,你找到一个华人社区的房子,因为他们不相信银行帐户」,「不要去拿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手提电脑,偷珠宝盒更为划算,拿到当铺,当天就可以变现」。
视频一发酵,美国华人强烈反对,不过YouTube坚持不下架,认为是艺术创作;
美国白宫也接着回应,这是言论自由,不容干涉。
后果是,那段时间华人被抢劫的案件剧增。
脸书和推特虽然号称言论自由,但作的恶也不少。
长期处于算法推荐的信息过滤中,导致几乎所有外国网友,都很难真正了解到香港发生的一切真相。
再比如在最近的美伊冲突中,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以及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账号,就遭到了冻结。
不要高估了外国人的信息滞后性,世界各国人民都一样,都相信偏见,容易被误导。
正因为掌控了全球的舆论发声权,所以美国可以随便塑造自己的形象,可以是世界警察,可以是世界灯塔,也可以是救世主;
可以屠杀了数千万印第安人后,将自己美化成英勇的拓荒者,也可以编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取得入侵伊拉克的借口(但事后美国并没有在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长期接受西化的一些港台年轻人人,用WhatsApp聊天,用谷歌搜索,看油管视频,上脸书社交……
生活在这种精心布置的互联网语境中,要所谓「民主」,要「言论自由」,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容易被鼓动了。
很遗憾,但这就是美国文化输出的力量。
04
在这场世界文化战争中,别的国家当然有反抗过,只是基本没有一个能打的。
有的自知难以抵抗,干脆闭上了眼睛装死;有的被打成伤痕累累,只剩一口气吊着,苟延残喘。
比如俄罗斯。
作为斯拉夫文化圈里的东欧老大,俄罗斯的祖上曾经显赫辉煌。
沙俄时期,诞生了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坛大师,在当时影响深远。
即便到了苏联,也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里留下了大量文化痕迹。
但吊诡的是,到了当代,俄罗斯在文化事业上几乎全方位溃烂,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电影电视剧,能留在中国百姓心里的,除了战斗民族烙印、俄罗斯方块、套娃,就是《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了。
非常可惜的一个国家。
不过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发声渠道并不弱,因为它有一个强势的媒体平台——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在100多个国家有6.3亿观众,与BBC、CNN三足鼎立。
「今日俄罗斯」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常年累月地打西方媒体的脸,而美国政府偏偏无可奈何。
在西方媒体统一口径的大背景下,就只有「今日俄罗斯」敢揭开香港暴力示威的真相,发出各种灵魂质问:
美国为何要支持香港的反政府运动,有什么依据通过香港人权法案?
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媒体,能发展到今天,变成庞然大物,委实不容易。
再来看一众欧洲国家。
各国呈现出一盘散沙状态,小而美,各自为战,空有一身雄厚的文化底蕴,迟迟无法发挥出来,只能勉强吆喝,赚点赔本买卖。
真正立于文化不败的,只有英法德三国。
英国是老牌帝国,再怎么衰弱,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也属于一流,靠着BBC冲锋陷阵。而且有语言优势,大多数国家都学过英语,英国也很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保住了日不落帝国的余晖。
而法国其实一直很被动。
作为启蒙运动发起国、欧盟老大、五常之一、军事强国,还掌握一些非洲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经济却常年下滑,游行罢工罢课、移民泛滥、政府无能,桎梏着法国进一步发展,更没有多少精力来谈文化输出了。
德国同样可惜。
它算是欧盟里面唯一蓬勃发展的国家了,祖上名人辈出,歌德、黑格尔,巴赫、康德、尼采和贝多芬,还有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如今,延续百年的「精神文化」随着二战消失殆尽,呈现出一个断层,古典文化让人望尘莫及,流行文化又趋近于零,变成一个纯理科民族。
另外,统一的德国总会让人忌惮,美英法俄时刻盯着。
德国是美国驻军数量最大的欧洲国家,自身既没有军队,更没有核武器,处境非常被动。
欧洲往东,地中海彼岸,便是阿拉伯世界。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阿拉伯各国普遍仍处于保守的传统社会,在世俗化和宗教之间摇摆不定,更不要说什么文化出海了。
旅游业可拯救不了中东。
有个例外是土耳其,经过一系列世俗化改革后,努力融入到欧洲国家队列里。
但欧盟很不欢迎土耳其,不管是信仰冲突、话语权争夺还是移民潮等因素,都注定了两边不是一路人。
尴尬的土耳其,在历史的撕裂中徘徊。
印度同样被宗教所困。
历史上的印度,多次被外族入侵蹂躏,历史文化出现断层,非常惨。一直到近代,印度得到英美俄的大力扶持,才建立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开局就握有一手好牌。
但印度几千年的包袱太重了,种姓制度顽固,印度教沙文主义强盛,政府控制力又太弱,根本无法集中力量干大事。
更致命的是,印度的精英阶层,那些有识之士纷纷跑去美国发展,这也是美国公司的高管有这么多印度人的原因,对印度来说是隐形大失血。
除了称霸南亚,印度文化就很难继续往外影响了。
最后再讲讲东亚三国。
首先是韩国。
无论是韩剧、音乐,还是男团明星,比如鸟叔这种传遍全世界的歌手,都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觉得韩国的文化输出很强。
确实,前几年的韩流,可以说席卷整个中国,一点都不夸张。
但出了中国呢?或者说出了儒家文化圈后,韩国的影响力还有那么强吗?
并没有。
严格来说,韩国属于文化荒漠,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仔细理一下,韩国电影在国际上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力,甚至没有出名的韩国明星,可以达到李小龙、成龙高度,更没有什么知名导演;从饮食文化来讲,韩国菜也属于一种小众菜系。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韩国流行音乐,本质上还是照搬欧美的音乐风格,做出各种迎合欧美口味的内容,却少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这和韩国在全世界的地位一样,作为美国小弟(韩国的战时军事指挥权,至今仍在美国手里),只能成为欧美市场的零件提供商,作为欧美文化的一个分支补充,难以自主发育。
韩国当然想培育自己的文化,但受限于国家体量——无论人口还是本国市场,都太小了。
如果要用一个贴切比喻来形容,韩国就像没有堂食的个体餐饮店,专门做外卖,客户喜欢哪种口味,就无条件迎合,靠各种精美包装,输出标准流水线食品,而没有自己的独特招牌口味。
所以你可以看到,无论是竞争激烈的男团女团模式,还是批量制造的整容明星脸,都像是从流水线产品里走出来,千篇一律。
无论韩国媒体怎么自吹自夸,文化输出的主要对象还是东亚,并且以中国为主。当「限韩令」一来临,韩国的文化输出就遭到断崖式下跌,尴尬且被动。
要论文化输出强国,日本绝对有一席之位。
无论日本动漫、动画还是游戏、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在全世界都有足够强的影响力。
日本在海外形象,等同于良好亚洲人的代名词,我去一趟欧洲,服务员对我说的最多话是「konichiwa」和「阿里嘎多」。
虽然比起8、90年代的辉煌,如今日本的影响力下降不少,但哪怕失去20年,今天依然很能打,值得我们学习。
但日本有一些现象,给我的感觉不太对劲。
第一个现象是,几十年前的日本文化作品里,普遍充满积极正能量,而现今的日本文化,比如一些漫画和影视作品里,充斥的却是颓废低丧,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
第二个现象是,日本年轻人的身高越来越矮,排除掉基因问题,在没有饥荒的年代里,是很不正常的。
这里有一组官方数据:
与之相反,中国年轻人的身高在持续增高……
这里面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网上有许多人分析,美国在二战之后,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改造意识形态,一步步「精神阉割」,或者说「文化阉割」。
但这样的表述极为不严谨,因为再怎么衰弱,日本仍然是世界文化强国,文化输出世界领先,不存在什么「阉割」。
我翻看一些日本作者的文集,比如松本清张著的《日本的黑幕》,以及CIA在网上的公开文档里翻查,所谓的操控黑幕没有任何实锤证据。
有的只是一些推测,比如日本的财团、媒体和电视台,背后都有美国资本。也有人认为日本的特别搜查部(前身是麦克阿瑟创立的“别动队”)至今和CIA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美国的一种「文化引导」,逐渐消除日本文化中的雄性特征,也就是去雄性化,从精神上进行民族改造。
其实流行整个亚洲的小鲜肉模板,发明源地就是日本。
从20世纪末开始,日本的男明星越来越女性化,刻意控制自己身材,以追求消瘦感;日本女孩则往可爱萝莉的方向靠拢,越矮越萌,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审美发展方向。
这就导致了男女在择偶偏好上,会倾向更矮更瘦的人,等到了下一代,更矮更瘦的人会越来越多,民族彻底走向弱化。
另一方面,日本的宅男群体越来越庞大,成天沉浸在二次元里,逃离现实(这其实也和“东亚地狱模式”应该有比较大的关系)。
后果就是,人民逐渐丧失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骨子里失去奋斗意识,政治上对美国盲从,精神上对美国跪倒……
在最新的2019年民意好感度调查中,有67%的日本人对美国有好感。
甚至曾有一个日本人,问我中国目前有多少个美军基地……在他们眼里,自己国家有美军基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这就是一种被征服者文化,不管美国有没有「文化引导」,日本都活成了让美国人满意的样子。
日本文化成为东亚文化的代表,输出一种扭曲的审美,还被发扬光大,进而扩散整个东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而我们,也被日本文化代表了。
05 我们一直有在抵抗,但很多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只能说勉强守住了自己的文化阵地。
我们的年轻一辈很幸运,他们没有活在经济贫瘠的年代,没有被「中日夏令营较量」洗脑,不相信「美国霸气小护照」,更不相信「德国良心下水道」。
但他们活在一个文化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中,活在好莱坞影视、日本动漫、韩国音乐的影响下,所以会有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往「高级洋文化」靠拢,走进了一个极端。
另一个极端是洗脑。
坚信「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打着爱国旗帜和传统文化之名,一边抵制洋人节,一边宣扬唯心主义思想,歪曲佛儒道理论,披着王阳明心学的外衣,搞出新女德、弟子规、厚黑学和二十四孝,变成精神洗脑传销。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极端,都是饥不择食、极度贫困的文化表现,是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是对当今文化的迷惘。
这里面,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来捋一下。
首先是文学。
我们当今的文学,出现了一个很明显断层,上世纪90年代属于真正的分水岭。
90年代以前,曾是群星璀璨的时代,诞生了老舍、茅盾、沈从文、杨绛、巴金、王小波、钱钟书、史铁生等一批有时代力量的作家,思想碰撞之激烈,让人感慨。
这股充满生机的文坛锐气,在90年代后渐渐殆尽,我们社会很难再涌现出类似的精品文学,可能只有寥寥数人能撑得起文坛这顶大旗。
我们迫切要知道,中国文学的后路究竟是什么,未来又要走向哪里?
影视行业,更是浮躁。
一边是老一辈导演的滞后观念,急着想融入世界,拍出能让外国人看懂的电影,达到国外颁奖标准,却失去了对传统东方故事的解读,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地步;
另一边是市场饱受流量明星、跨界导演的严重冲击,烂电影圈钱现象泛滥,老演员无戏可拍,劣币驱逐良币;
一边是情节老套、同质化严重的国产剧,充满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现实格格不入,任何题材最后都能变成恋爱剧情;
另一边是强行「割正版韭菜」的VVIP制度,把全中国最有版权意识的付费用户,所辛苦树立的正版付费习惯全都揉碎在地,最后还嘲笑他们不配拥有精神生活;
一边是粗制滥造的国产综艺节目,既没创新也没版权,总想着翻拍抄袭,总想着如何榨取最大利益,追求最大节目效果,置艺人生命于不顾;
另一边是待遇和地位极差的编剧,缺乏话语权,更缺乏灵感空间,就像房企里的设计院一样,接到设计要求后,当天必须出剧本。
这一切罪魁祸首,总有人将锅甩给电影审查制度,说影响了自己的创作自由,或者许多敏感题材不让拍……
但真的不能全怪审查制度。
如果说,垃圾电影全是审查的锅,那让《少年的你》《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和《哪吒》这些电影情何以堪?
我们耽误了至少五年时间,才让粉丝理清一个现实,自家爱豆没有拍电影天赋,哪怕再怎么努力都没用,没演技就是没演技;也让无数观众看明白,不是套着一个西方壳或者请来中西方演员合演,就是所谓的中美合拍大片。
如果我们不喜欢《花木兰》、不喜欢《上气》,不喜欢外国人来定义我们的形象和文化,那就硬气点自己做一个出来,用优秀作品来折服别人,而不是空洞无意义的喊口号来抵制。
正如刘慈欣所言:
同样的问题,可以放在国产动漫身上。
以《哪吒》来算,票房50亿元,制作成本8000万,看起来不错,但那是一种怎样的拍摄处境?
20多个外包团队,66次剧本修改,1600多位动画制作人员参与,1400多个特效镜头,还因为经费和技术所限,一些重要镜头忍痛舍弃。
这是导演杨宇的最大遗憾。
相比之下,迪士尼拍的《狮子王》,成本是2.5亿美元,折合17.5亿人民币。
差距极大。
我们的动画电影,市场信心不足,只能被投资方压着,在有限的预算之下,真正受苦受累的是动画制作民工,被极尽压榨,导致优质人才流失。
《哪吒》的成功无疑唤起了市场对中国动画产业的信心,但中国的动画产业,只能说崛起了一部分,大部分其实还在沉睡。要想崛起,请让国内的编剧、动画师和插画师先吃饱饭,再来谈艺术吧。
还有游戏行业,就像扶不起的阿斗。
无数热爱游戏的人,都有过豪言壮语,有过热血情怀,要做出全世界有知名度的好游戏。
当涌入游戏行业后,最后出来的全是换皮游戏,代理游戏,要不就是山寨页游。
是国内的游戏公司实力不行吗?
并不是,它们有资金,有实力,却没有动力做出好游戏。既然一个山寨手游,每月流水能稳定几亿,何必再费尽心思做创新?
能躺着赚钱,就绝不站着。
日本有《真三国无双》,有《三国志》,英国有《全战三国》,我们呢,截取别人的游戏片段,来为自己的山寨手游宣传。
套路一脉相承。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游戏应该还会糜烂很久,直到连那些大公司都开始亏损为止,才会意识到,哪些是真正的狗屎,哪些是真正的游戏。
只可惜,大家还没意识到,在这场世界文化战争中,我们已经处于下风了。
是儒家文明抵御西方文明的力不从心,是文化贫瘠与浮躁媚俗的思想碰撞,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继续放松警惕,最后恐怕和撒切尔夫人所说的一语成谶:
06 我们一直就没有文化输出吗,并不是。
就拿孔子学院来说,全球已有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以及1134个孔子课堂。
我知道在国内的舆论中,很多人对孔子学院嗤之以鼻,觉得在铺张浪费,教外国人儒家经典、之乎者也,没有用处。
但事实上,孔子学院根本不教这些,更不搞什么复古,它的最根本任务,是教外国学生说中文而已,担当一个沟通桥梁。
那些质疑的人恐怕难以想象,哪怕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有许多外国百姓对中国充满偏见。
你甚至无法想象,即使在2019年了,还会有法国老头一边用华为手机,一边真诚地问我为什么不扎辫子(没有恶意),还有「你们那边能看电视吗」之类的疑问。
不要高估了外国人的信息接收渠道有多便利,甚至许多外国人这辈子根本没出过国,加上意识形态的抹黑,才会有这种认知偏差。
我们如果不主动宣传中国的模样,就会有别人去宣传他们想宣传的,可以从白宣传到黑,从而达到恐中目的,让人不敢来中国,对中国人抱有敌意,甚至对在海外的中国商人造成威胁。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巴黎狄德罗大学的孔子学院里,一名老师说过的话:
这就是孔子学院的意义,是最一线的文化渗透机构,而且我们的布局已经算晚了。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从1991年开始全球布局,更早的还有德国「歌德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
只是由于意识形态,西方对中国的这种文化策略非常敏感,近几年来,陆续有部分孔子学院被关闭,认为孔子学院是「渗透颠覆别国政治」。
恰恰如此,才能证明孔子学院的有效性。
但是正如漫威、功夫、日本卡通等文化,真正能传遍世界的,还得依靠流行文化,依靠通俗、容易理解、并被大部分人所喜欢的文化。
好比京剧武术,剪纸窗花,如果我们本身都不愿意了解,又如何让有语言隔阂的外国人喜欢?文化只有被人大量消费,才会有生命力。
我们要想文化出海,就要输出那些原本被我们所认可、喜欢,最后却被外国人追捧的东西。
比如网络小说。
很多人低估了网络小说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
网络小说是真正的自由经济产物,竞争环境相当激烈,每年有一大批新人进场,也有一批新人黯然离去,优胜劣汰。
因此,为了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网文在「爽」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看这种俗的东西。
而且网文里宣扬的正义、个人英雄主义、逆袭奋斗、莫欺少年穷等思想,正是全世界都通用的普世价值。
国外有一个民间网站叫「武侠世界」,仅仅是将网文翻译成粗糙的英文版本,就能冲破海外的文化封锁,拉拢一批忠诚的欧美读者。
我查了一下最新的全球网站排名,起点的国际版,排在4394名,而武侠世界排到了1612名,文化渗透力可以说恐怖如斯。
真的很不容易。
只有大量外国人都喜欢看中国网文,我们才能夹带一些价值观输出。
当逐渐看厌了一成不变的无脑爽文后,外国人自然会追求更高雅的网文,会去主动了解中国的阴阳五行、上古神话、山海经,甚至是中国历史,会去看《唐砖》、《赘婿》、《庆余年》和《大宋的智慧》。
另一种文化输出方式,是像李子柒这样的博主,来重新解构传统文化。
不管李子柒有没有做到文化输出,至少视频里的酿酱油、古法红糖、插艾草、包粽子和吃月饼等传统习俗,是成功打进外国人心里,就已经足够了。
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阿木爷爷》,是一名木匠,在油管拥有1亿5千万的播放量。
他做的各种工艺品,比如鲁班凳和中国馆微缩,成功将榫卯工艺传输出去,同样是一次完美的文化输出。
当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博主走向海外,做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自然能打破外国社交平台的封锁。
除了输出流行文化,还要铺好能将流行文化传播出去的道路,比如抖音的海外版TikTok,在美国就很流行,但也因此被盯得很紧。
再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有一部分是在加强我们的文化影响力。
当然,我们要补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
07 大部分国家,不是说经济冲上去了,文化就能输出。
只要没在互联网时代攻城略地,没有诞生像脸书、谷歌、微信、亚马逊、淘宝等超级平台,那错过就真的错过了,永远无法补救。
只要美国还牢牢掌握着世界话语权,就会一点一点在无形中压缩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甚至今天还有点名气的古建筑,明天可能就会被流行文化所淹没。
正如智利复活节岛石像、古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雅典巴特农神庙、柬埔寨吴哥窟、土耳其以弗所古城、阿根廷方尖碑、约旦佩特拉……
如果本国人民抛弃历史,盲从外来文化,那这些古迹和湮灭的历史尘埃没有什么区别。最终被归纳在史书里的某个角落,不被大众熟知,只剩一点文明光辉,证明自己存在过。
文化胜者,可以全世界输出;失败者只能被一步步蚕食,而且满盘皆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