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汤亮,是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老师,主要研究的是昆虫中最大的科,隐翅虫科,在大类上它属于鞘翅目也就是甲虫。可能是因为研究昆虫,所以最近很多朋友发信息问我关于非洲蝗灾的事。
当前,受灾最严重的是非洲东北部国家,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等国家,数千亿只蝗虫铺天盖地。这些蝗虫其中的一支已经飞到了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数千亿只蝗虫是个什么概念呢?1889年,红海附近曾发生过蝗灾,蝗虫的数量大约有2500亿只,总重量达55万吨,如果火车皮运输,需要用1万多节才能拉走。
蝗灾对人类生存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尤其此次蝗灾已经逼近中国,那它们会不会影响我们国人的生活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 。
蝗虫是直翅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直翅目昆虫常见的还有蟋蟀、螽斯等,多数生活在草丛、灌丛里,平时取食植物的枝叶。它们通常后足很发达,通俗地说就是比较会跳,不需要助跑就能跳出自己体长几十倍的距离。
蝗虫的种类很多,比如短额负蝗、中华剑角蝗、瘤蝗等等,在华东地区都比较常见。我们上海地区还有用上海命名的蝗虫,上海稻蝗。统称这些蝗虫在民间会统称为蚂蚱。它们在数量上不容易突然爆发,也没有迁飞的习性,所以不会造成蝗灾。
这次新闻中来势汹汹的蝗虫是一种被称作沙漠蝗的种类,它们当然具有直翅目的共性,擅长跳跃,但能力要更加全面,它们还特别能飞,吃得很多,也很能“生”。
当沙漠蝗群飞行迁徙的时候像黑云一样,把所到之处的植物吃的寸草不生。据估算,一平方公里高密度的蝗虫群一天就能吃掉3万5千人的口粮。世界粮农组织的推算,如果不及时控制,到6月份,蝗虫数量有可能进一步扩增,可能达到万亿级别。
那么这么多蝗虫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呢?这就要从造成这次蝗灾的沙漠蝗说起。沙漠蝗是一种主要生活在非洲和西亚荒漠带的昆虫。它们有两种形态,一种叫散居型,一种叫群居型,沙漠蝗的低龄蝗蝻(也就是蝗虫很小的时候)可以根据同伴的密度确定最终长大后的形态。
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沙漠蝗的数量少,它们就呈散居型,不会迁徙。当食物充足,沙漠蝗大量繁殖,小蝗虫密度变得很高。蝗蝻经常会相互触碰,长大就会羽化成为群居型的成虫,切换到暴走模式,开始群集迁徙。
通常情况下蝗虫的数量多并不可怕,因为大量的蝗虫吃光植物,最终自己也会被饿死。真正可怕蝗虫吃完这片地,集体迁飞。借助风力,蝗虫可以远距离飞行。在阿拉伯半岛和东北非区域,7月刮西南季风,1月刮东北季风,蝗虫群可以横跨大海进行扩散。
从沙漠蝗的生命周期看,单只蝗虫的生命只有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所以这次的蝗灾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多代沙漠蝗的努力。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阿拉伯半岛,这一年有两次较大的降水导致植物茂盛生长,为沙漠蝗的扩张准备了食物。随后蝗虫集群在2019年北上南下,扩散到伊朗和也门等地。很不幸,这一年雨水又比较充沛,沙漠蝗的数量继续增加并持续迁飞,最终大爆发形成今天的局面。
蝗虫群目前已经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的朋友担心,沙漠蝗群会不会越过边境进入中国呢?
答案是并不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北方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形成的天然屏障。蝗虫迁飞无非是找吃的,高原地区寒冷且食物较少,蝗虫群是无法穿越的。如果蝗虫群绕道南亚,从云南进入我国呢?雨林虽然提供了很多食物,但过分湿润的气候并不适合沙漠蝗生存和繁殖,蝗虫的生命并不长,不能繁殖扩增,蝗虫群很快就会衰弱消失。所以这条路同样走不通。
虽说这次沙漠蝗对我们影响不大,但中国从古代就深受蝗灾困扰。据统计,秦汉时期大约间每8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蝗灾,两宋时期每3.5年一次,元代每1.6年一次,清明则每2.8年就会出现一次蝗灾。古代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一旦发生蝗灾吃掉粮食,就会引发饥荒,甚至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
从“蝗”这个字的构造就能看出古人对蝗灾的恐惧,虫和皇组成,说明蝗虫乃虫中之“皇”。老百姓专门修建有蝗神庙,包括虫王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几种,进行祭祀活动,祈求蝗神开恩不要爆发蝗灾。所以现代通过蝗神庙地址的分布,可以大致反推出古代蝗灾经常发生的地区。
古代中华文明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带,也就是黄淮流域。这个地区蝗灾的主力是一种叫“东亚飞蝗”的蝗虫。很多看视频的同学,可能长时间没有听说我国爆发蝗灾的事情了。但事实上,每年在传统黄泛区和草原地区都会发生小规模蝗灾。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有1.8亿亩草原和1亿亩农耕常年发现蝗虫。没有大面积爆发不是因为东亚飞蝗从良了,而是因为有中国农业技术人员默默地保驾护航。
和沙漠蝗的大发生前期需要降雨相反,华北地区东亚飞蝗的爆发通常是在旱灾的下一年。旱灾让适宜东亚飞蝗产卵的河滩等松软的土地大量增加,如果再经历暖冬,越冬卵的成活率高,就能达到次年飞蝗爆发的最佳条件。因此减少适宜飞蝗产卵的地方是防控的第一步。
中国上世纪5-60年代开展了黄淮海河治理,疏通河道,修筑堤坝,改善了抗洪能力,也减少了飞蝗繁殖的场所。同时,每年农机测报人员专门对蝗蝻密度进行监控和测报,尽可能将蝗灾扼杀在萌芽阶段。
抗蝗至今,技术人员提出过各种消灭蝗虫的方法,其中最为有效而且环保的杀灭方法是喷洒绿僵菌治蝗,绿僵菌是专门寄生昆虫的真菌,对脊椎动物等其他动物安全无害。感染绿僵菌的蝗虫几日内会抱在草上死亡,所以也称抱草瘟。
一旦飞蝗长成成虫集群,除了农药就很少有消灭它的有效方法了,往往需要出动飞机喷洒农药。所以2001年,我国在山东、新疆、河北三个重灾区,专门投资修建了三个现代治蝗机场。
除了常规的防治措施,面对这次非洲蝗灾,乐观的网友提出荒漠蝗如果胆敢犯我中华的话,就放鸡鸭把它们吃掉。利用鸟类进行蝗虫的生物防止确实可选方法一。我们国家的新疆地区目前就使用这样的方法对草原上的蝗虫进行控制。粉红椋鸟栖息于欧洲至我国新疆西部的一种候鸟,每年5月,它们会迁徙到新疆进行繁殖,它们特别擅长捕食蝗虫,在繁殖期平均每只成鸟每天会捕捉100多只蝗虫。2013年,新疆哈密发生蝗灾,为防止蝗虫在野外扎根产卵,当地专门开展人工巢区招引的工作,吸引了 4 万多粉红椋鸟在当地繁殖,消灭了大量蝗虫。甚至修建国道的施工工程也因为大量粉红椋鸟在施工路段边的碎石堆中筑巢繁殖而停工一个月,等粉红椋鸟离巢才重新开工。目前新疆地区的粉红椋鸟的招引和保护工作还在持续开展。
鸟类之所以能起防治作用,和蝗虫数量和种类是相关的。蝗虫群的数量如果太大,鸟类是无法快速吃完的。有人推算,全世界一共才220亿只鸡,聚到一起,要吃光这一波沙漠蝗,每只鸡得分配到几百只蝗虫。
另一方面,这沙漠蝗和东亚飞蝗的群居型个体还具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它们能能分泌出一种称为苯乙腈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难闻,而且遇袭能进一步分解出氢化物,所以对鸟而言不仅难吃而且有毒。
顺便说一下,氢化物不稳定,遇热分解,所以如果人类出动,把飞蝗烤熟了吃,是不会中毒的。但是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消灭飞蝗,去捕食蝗虫就不得而知了。
蝗虫是自然界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将植物转化为自身的机体,然后为很多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沙漠蝗或者东亚飞蝗只是蝗虫中少数的种类,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大自然的这种物质能量流动的过程。
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哪怕是对蝗虫种类的认识仍然是不充分的。放眼整个昆虫类群,已知的昆虫种类已经接近100万种,但这可能还不到实际种类数量的1/6,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的昆虫种类等待人类去发现和认识。
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也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中尚有许多领域我们并未知晓。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是自然的主宰。
好,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顺利走出这次疫情,也在2020年开年的这波生态危机中,刷新对自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