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话,简单类比。SCI,其实类似我们老百姓更耳熟能详的“几线城市”“高考一本二本分数线”,让人对单一事物所处的档次,能有一个基本判断。这是一个层次评判的标准。既然是标准,就有制定者,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了。
事实上,我国的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每年也会公布类似的名单,俗称“中科院分区表”。而我国国内的科研人员,一般更加注重参考中科院分区表而非所谓的SCI。而中科院的分区索引,比起国外的SCI等名单,早已更加符合我们国情的需求,鼓励国内学者冲击全球科研高峰,而不是捡拾低垂的,易得的果实。
SCI期刊有近9000本期刊。的确,其中的出版单位大多数来自欧美国家,典型的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自然出版集团(英),爱斯维尔(荷兰),施普林格(德),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国际,总部位于美国),美国/英国化学会等等。但是,来自欧亚非拉广大国家,包括日本、印度、巴西,甚至伊朗的部分学术期刊也包括其中。
至于“版面费”这一问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国大多数本土中文期刊,由于出版社基本没有市场化,所以会收取不菲的“版面费”。但是SCI的大多数期刊,尤其是欧美高水平刊物,绝大多数不收费。而收费的情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即便拿在我国985高校的优势理工专业,也会有极大认可度的顶级学术刊物,有时需要缴纳约合4万元人民币版面费,这一情况屈指可数,而且这一笔款项实质上是将学术成果公开的版权费用;另一类,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版的档次较低的学术期刊,完全为圈钱而存在,存在广泛的见钱就收稿的情况。
关于中央部委为何发文的相关分析,各位读者想必已经读过一些相关报道分析,小编不在此赘述。所以接下来,由于小编本人正是在国外读理工科博士的科研工作者,并且也有多次在所谓的”SCI”发表论文,以及和欧美同行交流的经验,也分享一些一手信息。
“论文是检验科研工作首要的标准”,基本是全世界学者,尤其是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研究者的共识。知识由文字记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长期习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表达已经不仅限于文字,包括图表,视频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媒介的进步。绝大多数科研论文,早已抛开了纸质出版物,完全在线出版,所谓“读书”,早已不限于纸质书籍。
西方学者的确不会看“SCI”目录,但是任何学者都会心里有数,自己专业领域有哪些高水平的出版物,自己的研究能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上。想要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名校,求职或晋升,不完全考虑论文,但没有论文万万不行。
如上文所说,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用心良苦,希望我国学者能够勇攀高峰,找到外国人没有做出的创新,而不是跟随式发展,发一些平平无奇的论文。同时,区分“科学与技术”,让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各司其职却又通力合作。让中国科学家对基础研究做出的贡献,能被中国工程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为我国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