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宁南山:来华永居--外国人应该是谁|2020-03-07

最近永居条例在网上火了,这个条例据说是为了引进人才。
对于全球的人才分布,本文用数据探讨下几个基本的事实:
第一个是全球的人才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
原因很简单,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没有平台优秀人才就无法成长,杨振宁,钱学森如果当年没有去美国,没有在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的经历,则不会有如此高的科技成就,而显然只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这样有强大科技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才能为科研人才提供很好的舞台。
 
我在之前有一篇文章,介绍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官方报告,该报告每年都会对世界各国科技实力产出进行数据统计,在2016年版报告里面分析了2014年全球各国科技研发人员的数量,欧盟28国研发人员总量为176.2万人(其中德国36万人,英国27.4万人,法国26.9万人,),中国研发人才总量为152.4万人,超过美国的125.3万人。日本为世界第四86.7万人。接下来是俄罗斯44.5万人,韩国34.5万人,印度19.3万人。

也就是全球欧洲,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这些国家全部研发人才加起来才729.2万人,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研发人才数量,
占全球人口(已经超过75亿)只不过差不多千分之一。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家教育中心的统计数据,2013年美国总共有18.4万名教授(professors),15.78万名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s),17.88万名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s),总共52万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比例不到0.2%。
而即使把讲师什么的全部加起来,则是82万人,不到总人口的0.3%
https://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8/tables/dt18_315.20.asp

当然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之外,还有不少研发人才在企业里面,因为美国企业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研发主体,所以美国企业里面的研发人数应该多于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里面的科研人才的人数。
上面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美国2014年总共有125.3万名研发人才,考虑到现在是2020年,总人数应该有增长,我们不知道日本人对研发人员的定义是什么,但是和美国高校的科学家数量对比,总体数字量级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研发人才也不过只有100多万人,占其总人口的0.5%不到。
一两百万科技人才就能撑起全球最大的科技强国,这充分说明了,人才的核心在于质量而非数量。中国人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和美国人说的钱学森顶五个师,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官方对研发人才的定义比日本人更广,根据科技部首次编写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报告称,2013年我国作为科技活动核心要素的R&D(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高速增长,总数为501.8万人。
按全时当量统计,R&D人员总量达353.3万人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统计口径不同导致数量有差异,但全球科技人才集中在发达国家+中俄印是一个基本事实。
 
我们再说第二点,和全球科技人才的分布相对应,全球科技产出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注意没有俄印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会发布的全球科技论文研究报告。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chinas-citations-catching-up

我们可以看上图,全球从2007-2017年,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的前20名,美国论文数和被引用次数都是全球最多的,被引用次数高达6645万次。中国世界第二位1935万次,接下来是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瑞士,韩国,印度,瑞典,巴西,中国台湾,波兰,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
前十位是9个发达国家+中国
前十五位是12个发达国家+中国印度巴西
前二十位是13个发达经济体+中印巴波俄土伊
实际上印度+巴西+波兰+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合计也才1448万次,还没有美国,英国,中国,德国一个国家高。
而前20名里面中国+13个发达国家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有1.98亿次,而20名之外还有十几个发达国家,会占据大量20-40名的位置。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中国垄断了全球90%的基础科学产出。
 
还有另外一个数据,把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单独拿出来统计,称为高被引论文,注意是百分之一。
截至 2017 年 10 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 20131 篇,占世界份额为 14.7%,数量比 2016 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前两名为69976 篇的美国(占全球51.1%)和25880篇英国(18.9%)。美国,英国+中国占了全球的85%。
 
论文主要是来自于全球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我们再看主要反映全球企业研发活动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8年全球PCT国际专利报告,全球总共申请了25.3万件PCT国际专利。

那么全球前十个PCT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家是:
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瑞士,瑞典,荷兰这10个国家占了全球多少比例呢?
美中日三国合计申请了15.9189万件,占全球62.92%
而全球前十位加起来合计申请了22.2509万件,占全球87.94%
或者简单的说,中国+9个发达国家占了全球的大约88%.

注意非常明显的,和第一点的全球科研人才分布相比,俄罗斯和印度尽管科研人才数量众多,但是产出却明显不及,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平台相比发达国家和中国较弱,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缺乏顶尖知名企业。

3:世界各国的科技研发都是以本国人才为主,外来人才只是有益的补充。

做大做强本国的科研平台才是重心,我们还是以美国的教授作为数据样本,在2017年美国的52万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中,白人的数量为教授14.56万人,副教授11.4978万人,助理教授11.5706万人,总数为37.6万人,占了72.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亚裔是美国教授群体的第二大来源,分别有教授1.857万人,副教授1.8014万人,助理教授2.07万人,总共5.73万人,占了11%。

需要说明的是,亚裔教授(包含正,副,助理)里面华人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然后是印度裔,韩裔,伊朗裔。
其他还有大约1.6万名族裔不明或者是混血。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黑人和拉美裔的教授,但是显然他们基本是美国人。
 
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成功在于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因此误以为美国的科技研发人才来自全球各国,因此没有一个核心群体,其实这是错误的,美国的科技研发并不是靠雇佣军,而是以美国籍和白人科技人才为主,这也说明依靠本国人才完全可以问鼎全球科研顶峰。
也就是美国的顶尖科技人才,绝大部分来自于3.27亿美国人中出现的优秀分子。仅以上文中美国的52万名教授为例,绝大多数仍然是美国籍,72.4%是白人。
广大的拉美国家,东南亚,南亚,东亚,中东,非洲国家尽管合计人口高达60多亿人,占全球人口比例80%以上,但是在美国教授群体中,除去白人和少数的混血+族裔未识别之外,拉美裔+亚裔+黑人合计总人数比例只有21%左右。
本国科技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基本盘,各种资源应该多向本国优秀人才倾斜。
 
本文的数据已经说明了我国引进外国人才的来源,其实重心就是两点:
第一点如何引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技人才。
 
既然是科技人才,那就是已经在科研上有所建树,而全球科技人才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而俄罗斯和印度的人才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所以客观上我国引进国外人才一定会是以发达国家为主。
发展中国家人才总量和科技产出很少,因此在战略上一定无法成为重点。
 
那么问题来了,在有语言,文化,家庭和子女教育,生活环境,民族情感的各种隔阂下,如何吸引发达国家人才为中国服务?
无怪乎就是三个办法:
一个是大量吸引华人科技人才回流,典型的就是千人计划,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海外人才引进,华人占了绝对多数,23个两弹元勋就有21个是从国外回来的,还有在世的全球最好物理学家杨振宁,千人计划引进的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国内网络上对于吸引国外来华人才的理解似乎只限于“不是华人的外国人”,这跟事实相差很大。
 
一个是通过大项目大工程,对于吸引国外人才,我国主要可以着力的点还是在平台上面,比较典型的就是我国大搞显示面板,京东方等企业都招募了大量韩国工程师,同样的我国大搞存储器项目,也从韩国和日本挖来了研发人才。
中国搞大科学项目和大工业工程,都能从海外吸引人才过来,因为平台和金钱还是有很大的诱惑力。
 
一个是走出去,这里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华为,在海外建立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研发中心基本都在发达国家+俄罗斯+印度,这和全球海外人才的分布是高度适应的。
OPPO 2018年就在印度设立了首个海外的研发中心。
 
第二点是建立精英留学生制度
美国引进外国人才主要来源是本国强大科研平台(高校,名企)的培养,其次才是从国外引进的成熟科技人才。
原因很简单,已经功成名就的国外科技人才,往往由于在本国有社会地位,收入不菲,家庭稳定,年龄大不愿折腾等原因,举家迁移到美国生活的可能性有,但是意愿一定不如对前途还充满憧憬的在校学生强。
我目前高中和大学同学目前在美国定居的,我看了下全部都是在美国读书然后留在美国,在中国工作数年后又凭技术能力全家移民美国,这种路线非主流。
从国内高校毕业生走向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人才的最大来源是接受应届毕业生,而不是工作稳定后从其他城市跳槽过来。
另外比较典型的就是北京的高校留北京的最多,上海的高校留上海的最多。
 
也即是美国引进的科技人才,绝大多数在进入美国之前只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成为人才,其实是美国强大的科研平台(名校,名企)的产物。
而强大的平台,又会进一步吸引国外成熟人才来美国。
美国确保引进外国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并不是靠放宽绿卡的技术移民条件,而是建立严格的精英留学生制度和做大做强本国的平台。
 
这方面我国是做的远远不如美国的,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很快,然而入学门槛和毕业门槛却并不严格。这降低了中国留学的声誉,降低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利于我国在留学生中培养出真正的精英分子。
对于国内的名校的正规院系,要设立严格的留学生录用标准,提高毕业的标准,确保留学生质量,宁缺毋滥,维护我国名校的声誉,把中国名校留学打造成高端品牌。
当然对于非名校,也要开放吸引高学费的外籍留学生,这个是用来赚钱的。
 
最后我再说几句话,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思考,和发达国家争抢人才,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在全球科技人才集中在发达国家+中俄印的现实下,所谓的争抢全球人才,其实对我们来说主要是指争抢发达国家+华人+俄印等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人才。
而客观的讲,对这三类人才利用应该有不同的策略:
1:发达国家华人是我国最大的海外人才库,必然是长期吸引回国的主力,我国大量优秀企业都是海外回国人员创办的,我国高校也有大批有海外留学和科研经验的科研人员,这个例子太多了。
 
2:对发达国家的当地人才,我国当然也要利用和吸引,但是出现大批量来华,以至于我国对发达国家实现人才引进高顺差的可能性不高。
只有日韩还有可能,因为距离我国非常近,人种和文化近似,而距离遥远,语言,生活环境,家庭和种族的不同,欧美澳白人科技人才大批量的,成千上万的来中国,以至于我国出现对欧美的高额人才顺差,我不认为短时间内有很高可能性,参考即使是美国,其海外科技人才最大来源也是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而并非其他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来实现利用当地人才。
 
3:对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本来人才总量就少,科技水平也落后我国,美国一个三亿多人的国家也才50多万教授,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掌握我国急缺科技能力的人才只会非常稀少,我国无太大动力也不适合大量挖角当地人才。
你总不能说,你要发展半导体芯片,航空航天,机器人产业,结果去中东,拉美,东南亚,非洲,南亚挖人,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先进产业基本是空白,不然就不会只是发展中国家了,肯定都是去韩国,日本,欧美挖人。
或者说,这个发展中国家某一项科技还可以,在该领域有几百个核心人才,然后中国主动跑过去竞争全挖空了,感觉也不太合适,当然如果是它自己作死弄垮了,人才没地方去了,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乌克兰的航空工业。
 
因此对于全球发展中国家,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更多应该是帮助其培养人才而不是争抢其人才。
一个是在当地建设研发中心,即利用了当地人才,也促进了当地人才的发展,其实发展中国家适合建立研发中心的国家不多,主要就是俄印两国。
一个是建立精英留学生制度,高标准严要求的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除了极少数之外,应该鼓励其大部分人回国发展,在本国作为中国培养人才成为发展主力军,促进其本国的进步,也是中国利用了自己的教育资源帮助其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希望从数据的角度,来客观的看待人才引进。
从数据的角度来讲,从海外引进的科技人才,第一大来源是发达国家的华人,第二大来源是发达国家的当地人才(欧美澳新+日韩),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可引进的人才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目前对留学生学业要求不高不够严格,还无法批量培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顶尖留学生培养成优秀科研人才留华。
所以从客观结果上,只要我们的确是引进高端人才,那么一定是华人+发达国家国民为主,而且人数一定稀少。
因此我国如果最终施行了永居条例,然后发现拿到永居证的不是华人+发达国家国民占绝对多数,而且拿证人数还不少,那就说明一定出了问题,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担心所在。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宁南山:来华永居--外国人应该是谁|2020-03-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