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国人期盼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昨晚(2月18日)终于正式发布!
这份接近3万字的规划,关乎着中国顶级城市群以及国家战略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建设?如何处理港澳及广深的城市关系?未来的产业规划该如何布局?
认识粤港澳大湾区
在解读这份重磅规划之前,有必要再来了解下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共包含广东省9个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加上香港、澳门形成“9+2”的城市格局,约5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7000万人口,广州和深圳是仅有的两个人口破千万的城市。
这里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按经济总量计算,2018年广东省GDP总量接近10万亿,占全国总量约10%,而这9个城市经济总量又占广东省的85%,人口占全省的52%,可谓举足轻重。
环顾全球,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多项数据也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在人口、进出口总额、占地面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方面,粤港澳具有不小优势;比如在GDP总量、人口密度、国际港口、国际机场、机场旅客吞吐量、世界100强大学等方面,与世界三大湾区也基本打个平手。
此外,早在2016年,粤港澳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按照目前的增速,未来的5年左右,粤港澳就能超越京东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湾区。
当然也得承认,粤港澳在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创新能力等方便,还与三大湾区有着巨大差距。
差距,也是提升空间,就是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也是高层提出粤港澳联动,打造世界大湾区的初衷和目标。
定位及目标
早在2015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口号就已经提出,并于201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在两年之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才终于出台。
这份规划共计十一章,从规划背景、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等方面,全面而详细的阐述了粤港澳的未来。我们从几个重点方面做下解读。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这五大定位,把粤港澳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改革创新优势等都描述的很清楚,其涵义包括了开放排头兵、制度创新先行者、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地区,如此高调的定位在全国其他地区不曾多见。
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发展目标分了“两步走”,花3年时间,基本形成湾区框架,花16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
这就表明,在未来的3年,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内部城市协调、合作流程上梳理清楚,产业结构优化、分工清楚。按照前文所述粤港澳与世界三大湾区实力的对比,3年完成这一目标应该不在话下。
这里的重点是,高层为粤港澳定调了未来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向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基本一致。
“科技是第一发展生产力”这句话永不过时。未来的全球竞争、城市竞争,创新和科技都是核心,这一点正是以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群的优势所在。
而目前,珠三角的创新优势已被承认,未来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定有粤港澳一个位次。
谁是龙头?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规划是这么设计的: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
辐射周边: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而其中,打造几个中心城市,也就是所谓的“极点”城市,是重中之重。规划中提到了四个城市:香港、深圳、广州、澳门。这四个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都要高于其他。
四个中心城市的定位如下: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与单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双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多中心成为粤港澳的特色。这其中,谁又是龙头?
四个中心,我给出的排序是:香港>深圳>广州>澳门。
虽然深圳的GDP总量反超了香港,但作为第一份涉及港澳的国家级战略,香港作为老牌的全球金融贸易中心,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多说一点,香港若能完美融入国家战略,对台湾的未来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另外,四个中心城市也有着各自的分工。香港重心在金融、港口贸易、高端服务业,深圳重心在科技创新,广州重心在商贸、物流,而澳门的重要意义,则在于文化交流方面。
而珠海、佛山、东莞等7个城市,则成为连接四个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以点带面,从而真正形成联动优势,辐射整个珠三角地区发展。
产业关乎未来
产业是发展经济的核心,关乎一个地区在未来能达到什么高度。
规划中对粤港澳的产业体系说了四点: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深圳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并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支持澳门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能看得出来,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粤港澳的产业重心所在。
在粤港澳11个城市中,除了肇庆的农业占比还在10%以上,其他城市的产业构成基本是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了绝对比例。
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东莞和中山,是明显的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占比正逐渐扩大,香港和澳门更为极端,服务业占比都超过了92%。
正是这一特点,使得粤港澳有着很好的产业耦合性。在产业布局方面,内地9城可以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则可以金融服务业反哺内地;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与两翼的城市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珠海和中山、深圳和东莞、广州和佛山,都能形成很好的产业互补。
虽然制造业优势巨大,但不足的是,很多领域处在价值链的底端,附加值不高。比如火热的手机行业,即便珠三角是手机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有着众多手机品牌,但普遍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在制造端争取一点微博的利润。
幸好,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以华为、格力、大疆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突破技术壁垒,已在世界市场中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随着大湾区规划的出台,人才、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不断加强,合力不断增强,“世界新硅谷”的目标,就在不远处。
蓝图绘就,局面正好,加速崛起的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