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李子旸:波音为什么缺钱?|2020-04-14

 

百年老店波音公司祸不单行,遭遇重大危机。先是737 MAX飞机掉了一架又一架,被各国停飞;接着又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航空业受到的打击尤为沉重。波音的资金链极为紧张,弄不好要断,以至于不得不向美国政府求救,希望美国政府能提供600亿美元的援助。

 

看起来这挺正常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企业经营,也难免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波音有困难,找政府,虽然不好意思,有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原则,但也不算太出格。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企业,此前有过很多次,再多一次也没什么嘛。

 

而且,波音公司可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企业,是美国社会的宠儿。政府出钱救助这样的企业,也是为了帮助大量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和众多员工,不算过分。

 

其实,这里面另有玄机。波音向美国政府要钱,是有心虚之处的。

 

波音现在确实很缺钱。3月底,波音账上还有15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这钱看起来很多,但造飞机可不是小买卖,是大进大出的生意。要想维持正常运转,波音每月需要40亿-50亿美元的现金。150亿美元,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737 MAX被停飞后,波音手里压着300多架已经造好的737 MAX无法交货,这块收入当然也就也没了。可是,上游有1.7万家供应商等着波音结账。2020年初,波音曾经贷款138亿美元,听说,这些钱就是用来支付供应商欠款的。

 

这边收入大减,那边还要源源不断地往外付钱。波音的资金链可不就特别紧张。

 

可是,问题在于,波音本来不应该如此缺钱的。他们已经赚到了很多钱。

 

2014年到2018年,波音年收入从908亿美元增长到1011亿美元,五年累积收入超过5000亿美元,平均每天进账2亿美元。

 

挣了这么多钱的公司,怎么会缺钱呢?就算遭遇737 MAX全球停飞和新冠肺炎这样的大意外,波音也应该能靠自有资金支撑很长时间,不应该这么快就陷入资金链紧张。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就是,波音现在面临的严重资金问题,并不是来自最近的737 MAX事件和全球疫情,而是另有其他原因。

 

原来,波音虽然营收数千亿美元,但支付了各种成本以后,波音几乎把所有剩余的钱——也就是利润——都投到了一个地方:回购自家的股票。

 

2014年到2019年,波音在回购和股息上共支出了599.94亿美元,这与该段时间内公司产生的550亿美元现金流规模相当,也与波音公司现在要求美国政府援助的费用差不多。

 

也就是说,如果波音没有把这么多钱投入股票回购,他们根本就不必向美国政府求助。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就能度过目前的危机。

 

波音这种做法,并不是个案。不但不是个案,相反,这似乎成了美国那些大企业的常规操作。

 

1986年到2002年,通用汽车累积用204亿美元回购公司股票。到了2009年,通用汽车面临破产危机,急需350亿美元救命。如果那204亿美元没有用于回购股票,而是留在公司的账户上,算上利息,或许通用汽车就不用到处求人要钱了。

 

不客气地说就是,波音、通用汽车等公司遇到的资金问题,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太贪婪,甚至贪婪到了杀鸡取卵、寅吃卯粮的程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企业把经营利润投入股市,回购自家的股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股价,让股东获利。这种说法虽然完全合法,但实际上是一种不光彩的利益交换——企业高管用企业利润回购股票,提升股价,股东得到收益;然后,股东支持或者默许企业高管的薪酬节节攀升。

 

1970年代,美国102家主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平均年薪是120万美元,是普通工人的40倍。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高管们的薪酬暴涨,平均年薪达到900万美元,已经是普通工人的367倍。杰克·韦尔奇等人,更是创造出CEO的亿元级薪酬。

 

股东投资收入高,企业高管薪酬收入高。看上去,这完全是一片企业欣欣向荣发展的景象嘛。为什么要说是不光彩的利益交换呢?因为他们得到利益,是以公司整体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工人、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有的公司甚至因此被搞死。

 

通用汽车曾经是世界最大最成功的汽车公司,到了2009年,居然有倒闭破产的危险。通用电气是美国制造业的自豪和骄傲。被杰克·韦尔奇搞了多年以后,通用电气差不多变成金融公司了——这是如假包换的脱实向虚。美国更需要通用电气,还是更需要一家新的投资银行?

 

波音公司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明星企业。737 MAX的丑闻爆出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家制造民用飞机的企业,居然会刻意地、系统地削减技术投资,甚至不惜为此降低安全水平。简直是拿人命当儿戏啊。

 

说白了就是,这就是企业高管和股东互相勾结,损公(司)肥私,把企业逐渐掏空。这就是一种超级商业腐败。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在发高烧说胡话吗?企业本来就属于股东所有。股东是企业的主人,高管是股东的代理人。主人和代理人在法律上百分百地拥有公司产权和收益。他们从公司挣钱,谈何损公肥私?谈何腐败?

 

问题就出在“股东是企业的主人”这个法律制度上。

 

 

看起来,这个法律制度天经地义、无可挑剔。谁投资企业,企业就是谁的。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法律的有效性和生命力,表面上来自国家的暴力支持,但说到底,要来自经济合理性。如果法律规定不符合经济规律,早晚会在现实中碰壁,造成各种怪象。

 

关于企业所有权的经济规律,核心原则就一条,必须权责对应,否则就会有人钻空子,谋取不当利益。

 

投资者也就是股东拥有企业,责权对应的情况是,股东同时拥有管理企业的权力。但在现实中这不可能。现实中,股权可以越来越分散,但企业的管理权却必须集中,不可能分散。

 

这就造成了权责错位。实际管理企业的是少数企业高管。他们的权力是集中的。而很多公司,尤其是公开上市公司,股权往往高度分散,有众多大大小小的股东。

 

经济学理论认为,这会造成代理人问题,也就是企业高管利用手中的管理权力,侵吞损害股东也就是企业主人的利益。代理人成了主人的问题。

 

但现实中的股东并不傻。他们可以用抛售股票,也就是用脚投票来避免损失。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制衡结构。企业高管并不能为所欲为。股东的用脚投票制约了他们。代理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种想法忽略了企业高管和股东勾结起来共同损害企业的情况。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虽然在法律上,股东是企业的所有人和主人,但在现实中,股东只是股票持有者。他们随时可以拔腿就走,把企业弃之不顾。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主人。

 

有一点非常重要。在组织中,最难离开,或者说和组织利益捆绑最深的人,最值得信任。相反,那些随时可以拔腿走人,分分钟可能消失的人,当然不能信任,更不能把组织的责任交给他们。

 

投资,虽然是拿出了真金白银,但并不等于深度利益捆绑。尤其是在现代股市中,交易速度是按毫秒计算的。众多分散的股东,法律名义上是企业的主人,但由于可以随时变现走人,他们的行为一定是高度机会主义、见风使舵的。

 

如果有高管采用某种办法,比如回购股票,牺牲企业长远利益,换取当下股价的上升,对股东这种所谓的企业主人来说,简直是一拍即合,求之不得,大喜过望。别慎着啦,赶紧动手干吧。

 

结果就是,企业就好像是等待瓜分的肥肉。高管和股东勾结起来,拿起刀叉,毫不客气地蚕食鲸吞。波音这样的百年老店,家底很厚,但在被吃了很多年以后,终究也扛不住了,败相尽显。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扭转这种趋势,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企业拥有深度利益捆绑的、不能随时拔腿走人的真正主人,把管理企业的责任,交给这些人。事在人为。没人负责,事情必然糟糕。只有有了真正的主人,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当下利益才有望找到平衡,而不会像波音等公司现在这样“崽卖爷田不心痛”。

 

其实,这也是波音、通用这些百年老店当初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虽然股东是企业主人的法律一直都有,但在这些百年老店创业前期,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极富魅力、能力也极强的商业英雄作为创始人或者老板。

 

这些商业英雄作为创始人或者老板,把自己的人生和企业彻底联结在一起。这是最深度的利益捆绑。而且,这些商业英雄能力极强,足以震慑和制服各种见风使舵之辈,捍卫公司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可惜岁月不饶人。这些商业英雄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职业经理人接管了公司,再加上股市投资越来越活跃。权益变现越来越方便。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动摇了那些上市大公司的治理基础。公司治理就是这样开始败坏起来,超级商业腐败也就越来越盛行了。

 

说到底,这其实是“股市资本主义”的一项体制顽疾。职业经理人+高度分散的股权+可以便捷交易的股市,这可能是最差的公司结构了。

 

波音就是被这种公司结构破坏的典型。而波音,当然不会是最后一家这种公司。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李子旸:波音为什么缺钱?|2020-04-14
分享到